对物理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争议一直不断(杨振宁为什么选择理论物理)

群星闪耀的西南联大

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对物理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争议一直不断,以及杨振宁不建议核弹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2. 对物理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争议一直不断
  3. 杨振宁当初反对建大型电子对撞机是对的吗为何
  4. 杨振宁公开反对,美国也放弃建造,中国为啥要坚持建大型对撞机

如何看待杨振宁竭力阻止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

完全赞同和支持杨振宁的看法和做法:高瞻远瞩、坚持反对“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的初心30年不改。

针对中国是否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物理学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以CEPC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VS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杨振宁为首的正反两派,双方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在全社会引起广泛的讨论。

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只学到高中物理的普通老百姓,通读、理解了两方的辩论和观点,客观、冷静地分析后发现:杨振宁的观点全面、细致,让人心悦诚服,引为高见。

一、时间点

杨振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在中国高能物理学家2012年提出CEPC计划(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后才反对。

不是突发奇想的不成熟观点,不是同行相轻,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而是站在高能物理学科的巨大高度上发表的高瞻远瞩、真知灼见。

二、高能物理的学科发展趋势

20世纪后半世纪最红的物理学是高能物理,可是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高能物理重要的观念都已经有了。世界高能物理的发展前景,并不在于高能加速器能量的增加,而在于物理观念的突破。“盛宴已过”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现在大对撞机是‘没落’的时候了。

21世纪将要发展的是什么呢?看清未来趋势是一个科学家头等大事。盲目的拼命上项目,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该干的事。

三、中国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大约需要1000亿元左右的人民币。

王贻芳的观点是:我们愿意把20年所有人的钱集中在一个装置上,所以产生的效益比分成100个研究要高。

杨振宁的观点是:中国GDP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仍然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数亿农民与农民工,还有9000万的贫困人口,还有急待解决的环保问题,教育问题,医药健康问题等等,钱应该花在更需要的地方。

两相对比,你是否发现有莫名的熟悉感。对的,这跟很多城市主政官员的政绩工程同一个逻辑思路:宁愿花未来几十年的钱去搞仅仅有可能的大项目,去出政绩,而不是把钱花在更需要的其它项目上。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此行事,何其触目惊心!

四、高能物理的现实意义

七十年来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对人类生活有没有实在好处呢?

杨振宁的答案是“没有”。至少未来三十、五十年内不会有。

真的有必要花1000亿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是否应该投入到更需要、更迫切的科研项目中去?

五、高能物理的发展的基石

杨振宁一针见血的指出:美国高能物理发展能取得许多成绩核心要素是:一是经费充足,二是人才众多。

经费:现在中国每年的基础研究经费有900亿,数理化天地生6个领域。物理占1/5,一年大约有30亿科研经费。跟美国、欧洲各国的科研经费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差距很明显。

人才:60余名中国科学家(其中近四十人为台湾科学家)参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强子对撞机实验,中国的高能物理人才贮备可见一般。

花费1000亿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高能物理的现状。

结语:

王贻芳的核心观点是:中国需要建设大型高能对撞机,谈的是需要性。盲目跟风,不知风向已变。

杨振宁的核心观点是:我懂高能物理,我认为你不要走这个方向。盛宴已过,高瞻远瞩,没有必要性。

高下立判!科学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付出,不能急功近利,功利主义害已害国。

对物理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争议一直不断

前一阵读了《杨振宁文集》,现在根据我的了解说一说。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我国早期著名的数学家。中国老一辈的知识分子都是很爱国的,毕竟那时候外患不断,国家穷弱,知识分子想用自己的学识使国家富强起来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杨武之先生,著名数学家。用今天的话说杨振宁就是个学二代。

杨振宁先生是1957年得的诺贝尔物理奖,随后的1962年杨武之先生在日贝瓦与杨振宁见面,虽然没有把杨振宁劝回来,但杨武之的话还是对杨先生造成了很大触动。

想来这么一位爱国的老人,对自己的儿子后来(1964)加入外籍是会耿耿于怀的。

当然,我们站在杨振宁先生的角度考虑,二战刚刚结束的二三十年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白银年代,同时也是冷战的高潮,他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加入美籍是非常有利于他继续从事基础研究工作的。

不能否认,杨振宁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规范场论——甚至不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可以说杨振宁没有选择在那个年代回国,继续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对他个人是最有利的。

杨振宁先生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敢于直言,在学术观点上,他不看好弦理论,不看好重型加速器得罪了很多圈内人,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杨先生虽然是做基础科学研究的,但他的思路很开阔,知道国家在不发达的时候应该重点投入有应用背景的新物理研究,所以他一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呼吁年轻人重视做凝聚态物理,比如现在很热的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就是在杨振宁的影响下由高能物理转投凝聚态理论的。

但杨振宁争议最大的还不是以上这些事,他争议最大的是以下三件事:

李政道和杨振宁在一起工作。

一、与李政道的交恶:李政道比杨振宁小一些,也是非常有才华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们因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分享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但这个奖也是日后交恶的开始。李政道显然认为自己在这项研究中更关键,而杨振宁则认为他更资深。这最终导致两人在学术上分手,再也不合作做研究了。两个人的恩师吴大猷先生曾试图说和,但于事无补。

这里我不想做谁是谁非的评价,但这个事件必将成为未来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话题。

二、杨振宁在原配杜致礼女士去世(2003)后,转年(2004)就娶了年轻的翁帆女士,这可能是杨先生争议最大的一件事了。这里我也拒绝作出任何更进一步的评价。

杨振宁回清华做了不少实事,包括给学生讲过大学物理课。

三、杨振宁在晚年回清华创立了高等研究中心,并最终在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了中国国籍。杨先生创立的清华高研中心非常厉害,最近崭露头角的祁晓亮等新锐研究者就是高研中心培养的博士。

杨先生是物理学史中殿堂级的人物,他很有可能是还活着物理学家中对物理学贡献最大的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我们更需要多了解杨先生对物理学的贡献,而搁置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争议。

杨振宁当初反对建大型电子对撞机是对的吗为何

大家好,感谢阅读本文,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我将对这个问题基于事实说出我个人的看法。

杨振宁教授在16年就曾公开反对中国建大型电子对撞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则持相反态度,建不建大型对撞机一直是科学界的争论点。最近,网上一篇爆文《杨振宁的最后一战》又让这个事件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先说我的看法,我认为杨老的观点不对但也没有错,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的下结论说哪一方就一定是对的,更不能像那篇爆文一样认为这个事件是好人与坏人的权利之争。

为了让大家能接受我的看法,我简单的讲一讲这件事的背景。

建大型对撞机的目的是什么

那篇网文的作者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弄清楚,他认为大型对撞机的目的是验证超弦理论,是一场耗资巨大的赌局。

然而大型对撞机的目标并不是验证什么超弦理论,它的作用是大量制备并测量希格斯粒子。世界上没有哪个大型试验设备只是为了验证某个理论,王院士作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的领头人,他建立大型对撞机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测量希格斯粒子的精度。在此过程中有可能会验证或推翻一些理论,但这不是建大型对撞机的直接目的。

建大型对撞机人们的争论点在哪

目前大家争论的原因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钱”

我们看看王院士列出的两期大型对撞机建成耗资:

而我们再来看看这两期大型对撞机和国家其他科学工程的造价对比

可以看出大型对撞机的造价是其他项目的几百倍,如此烧钱,对我们这一还在发展中的国家来说利弊很难权衡。

建大型对撞机的利弊利

由于粒子物理的特殊性,粒子加速器研究的问题比较集中。一般大型粒子对撞机同级别的全世界只会建一个,第二个建同样级别加速器的国家就拿不到国际合作了,所以建第一个加速器的国家就会成为该领域的领军者。欧洲的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加速器,它在2012年发现希格斯粒子时已经达到它的性能极限。目前世界上的科技强国几乎都腾不出手,唯一一个日本提出“ILC”加速器建造计划,但依据设计规划王院士的方案在造价不到日本加速器的六成的情况下,性能达到日本的3倍,日本方案宣告死亡。所以现在是中国建大型加速器的窗口机遇。

一旦建成势必会吸引数千名顶尖科学家长期驻扎我国,对提升我国国家品牌也有极大的好处。

王院士介绍,大型对撞机的国产化可达到95%。对撞机的建设是一个高科技工程项目,势必会带动其他行业实现技术突破。

虽然对撞机的研究成果现在对我们没啥用,但以前世界上的重大科学发现在当时也没有用,现在如量子技术等已经成为非常重要技术。又如当年建高铁也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事。

杨老以及大多数人认为我国现在还在发展中阶段,大型对撞机研究的项目是个无底洞,对我国目前没有太大的好处;建造花费巨大,将会影响其他基础科学的发展。

我国目前科研经费现状

大型对撞机研究的是基础科学,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科研经费全年共计19657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1118亿元占比5.69%,而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占比高达15%,王院士认为我国现在正向发达国家迈进可适当提高基础研究占比。

目前我国的研发强度在未来也有进步的空间,现在科研经费只占GDP2%左右。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国家的研发强度甚至超过了4%。

总结

建立大型对撞机有作用有回报,建不建只是个优先级问题,没有对错之说。如果有优先级高的项目就暂时舍弃对撞机,如果没优先级高的项目就建对撞机。作为科研外行人,这种事就交给科研圈的人去争论吧。

码字不易,给个赞吧,谢谢大家了!

参考资料:

《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杨振宁;

《中国建大型对撞机,正是时机》王贻芳;

《大型对撞机之争》袁岚峰;

杨振宁公开反对,美国也放弃建造,中国为啥要坚持建大型对撞机

杨振宁年轻的时候是美国人,他为美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曾经获得诺贝尔奖。杨老在晚年时把国籍改为中国,回到中国后一直享受省部级领导养老待遇。杨老与与邓稼先相比,还差很长一段距。一个做了大半辈子的美国科学家,短期内要想融入中国人这支队伍也不现实。所以从骨子深处他始终是美国人。他的建议国家只能作参考。

关于对物理学家杨振宁,为什么争议一直不断,杨振宁不建议核弹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德高望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国内饱受争议,这两点原因或是关键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85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