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药专家建议(临床上的抗凝药物主要是什么)

新型口服抗凝药的首个拮抗药3期临床有效率100

style="text-indent:2em;">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新型口服抗凝药专家建议,以及临床上的抗凝药物主要是什么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临床上的抗凝药物主要是什么
  2. 40岁多岁,发现房颤!到底吃不吃抗凝药如何评判
  3. 什么是抗凝血药
  4. 哪些人需要吃“抗凝药”会有哪些副作用如何监测副作用

临床上的抗凝药物主要是什么

新型口服抗凝药——不再有往返医院验血的烦恼!抗凝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处于重要的位置,传统的抗凝药主要是华法林;近年来,一类新型的口服抗凝药被批准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性脑卒中及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肺栓塞(PE),受到了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关注。这类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而传统的抗凝药物主要包括口服用华法林,然而该药对于不同的个体有效剂量变异幅度较大,其在用药过程中需频繁测定INR值,根据INR值调整药物的剂量,患者常常需要一周一次甚至多次往返医院。

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则不再需要监测INR值。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①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华法林通过干扰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等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达到抗凝的目的,而新型口服抗凝药是特异性阻断凝血链中某一关键环节,抑制凝血酶原或者Ⅹa因子发挥作用,在保证抗凝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出血风险,更加安全。②INR值作为“国际标准化比率”的缩写,值越高,代表凝血所需的时间越长,越不容易形成血栓。INR值可以有效的监测抗凝药华法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且作为药物剂量调整的指标。例如房颤患者的使用华法林INR值一般应保持在2~3左右,越低抗凝效果不好,越高则增加出血风险。虽然新型口服抗凝药也影响凝血功能,但INR值并不作为调整药物用量的指标。因此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使用更加便捷,且具有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少,食物的影响也小,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下面主要介绍两种临床常用的抗凝药物。

一、药物介绍:

1、达比加群酯:该药为前体药物,本身没有药物作用,口服经过人体代谢后产生达比加群而发挥药效。有两种规格:110mg和150mg,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的特点。受食物的影响较小,与药物相互作用少,不需要检测INR值。适用于预防或降低非瓣膜房颤患者卒中或血栓的风险,根据不同情况患者需连续服用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2、利伐沙班:该药本身发挥药效,口服吸收好,目前有10mg、15mg、20mg三种规格。适用于预防或治疗血栓的形成以及降低相关疾病复发的风险。服用周期通常为2-3个月。受食物药物影响较小,同样不需要检测INR值。

二、注意事项:

1、服药方式:达比加群酯在进餐时或者进餐后服用都可以,一般早晚各一粒。利伐沙班10mg可空腹也可与食物同服,如果服用15mg或20mg,需与早餐同服,以促进药物吸收。

2、忘服、漏服怎么办:达比加群酯可在6小时内补服,超过6小时不需再补服,到下一次正常时间点服药即可;利伐沙班12小时内可补服,超过12小时下一次按正常时间点服药即可。

3、可能存在哪些副作用:由于这一类药物属于抗凝药物,服药期间患者可能出现出血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牙龈出血、皮肤有斑点不必紧张,可继续服药。如果出现黑便、血尿、头晕或者言语不清等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但是,无故自行停药或者减量可能造成血栓形成。

4、其他药物影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受食物药物的影响比较小,但是一些患者有服用中药材或保健品的习惯,临床药师建议在服药期间还是谨慎使用一些活血成分的中药材或保健品,比如是三七、人参、丹参等。

5、其他:服药期间尽量避免手术,如果有不可避免的手术或创伤性的检查,需及时告诉医生正在口服抗凝药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停药以及再次服用时间,服药疗程结束后还应定期到医院复诊。

40岁多岁,发现房颤!到底吃不吃抗凝药如何评判

心脏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形成血栓,形成血栓后最常见的危害就是脑梗死;所以房颤会导致脑梗死。

预防这种心脏房颤导致的脑梗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吃抗凝药,预防血栓,没有血栓就没有脑梗死了。

可是发生房颤就得吃抗凝药物吗?

那倒未必!

一、什么是心脏房颤

房颤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全名叫心房纤维颤动,简单说就是心跳跳乱了,没有任何规律的跳动。

我们的心脏有两个心房、两个心室,正常心跳有一定的顺序,规律的跳动,当发生房颤时,心房无规律颤动,导致我们感觉心跳不整齐,毫无规律。

二、随着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就会升高

整体人群发病率0.7%,房颤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75岁以上发生率7-10%。随着我国老龄化发展加剧,近11年房颤患病率增加20倍,男性均高于女性。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心率也就是心室率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

三、房颤的表现和危害?

房颤初期可能只会导致一些心慌等不舒服的表现,但大部分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初期房颤可能会自觉心慌、心悸、出汗、多尿、胸闷、气短、头晕、乏力、烦躁等等不适。随着房颤时间的持续,很多人就适应了房颤的感觉,就没有了不舒服的感觉。

但是房颤潜在,也是最大的危害就是,房颤容易形成血栓,一旦形成血栓就会导致各种血栓性疾病,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脑梗死。房颤除了会形成血栓,还会引发心衰,心衰的直接危害不但会导致呼吸困难,慢性心衰5年死亡率和肺癌一样。

当发生房颤的时候,心脏的血液不能完全流动,会有一部分血液存留在心脏内,存留下来的血液就容易凝固,凝固后的血液就会形成血块,这个血块就叫血栓。

这个血栓如果从心脏掉下来,就会随着血管流动到脑血管,堵塞脑血管,引起脑中风,偏瘫失语、半身不遂、死亡;堵塞在别的血管,就会引起相关性血栓疾病。长期的房颤,不是正规的跳动,也会引起心脏扩大,引起心衰,导致胸闷憋气、呼吸困难,缩短寿命。

房颤可使中风险增加5倍,心衰风险增加3倍,死亡风险增加近2倍。四、房颤的原因

大部分的心脏病都会引起房颤,比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瓣膜疾病、甲亢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炎等等心脏病都会导致房颤。

甲亢本身也会导致房颤;随着年龄的增加,没有任何原因也会导致房颤发生;喝酒、熬夜、劳累等等可能会诱发房颤。

五、如何查出房颤,房颤的分型

房颤相对来说,很容易检查,如果心慌,做一份心电图就能很快确诊,心电图有明确的房颤表现。

但是对于少部分阵发房颤,做心电图的时候,患者可能房颤消失,所以需要通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一步确诊。

1、阵发性房颤,发作7天内能够自行或干预后终止的房颤。

2、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房颤。

3、长持续房颤,持续时间≥1年,患者有恢复正常心律的愿望并接受相应治疗以恢复窦律

4、永久性房颤,持续时间>1年,不能终止或终止后又复发,医生和患者共同决定放弃恢复窦律。

六、房颤的治疗

1、转复或维持窦性心律

药物:

就是想办法把房颤转复正常的窦性心律,常用药物胺碘酮、普罗帕酮、索他洛尔;但这些药物并不一定都有效,且就算有效,长期服用后,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不同人群具体能有效时间是多少,无法准确评估,也就是说这些药物吃一段时间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还会再次发生房颤,以后这个药物可能就没有效果了。

其他:

电击转复,也就是通过除颤器电击后,房颤有可能恢复为正常的窦性心律,但也需要后期吃药维持。

射频消融手术,通过微创手术,根治房颤,成功率不是很高,约60%左右,还可能复发,费用较高;

外科手术根治房颤,或外科左心耳手术,或内科左心耳封堵术等等理论是都能治疗房颤,但开展范围小,费用较高。

2、抗凝治疗很关键

因为房颤最大的危害就是血栓,所以预防血栓就是关键,预防血栓的办法就是抗凝药物。

常用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

华法林,个体差异比较大,受食物、药物相互作用影响药效。在服药期间需要经常抽血化验,监测INR,调整剂量,我们的目标INR2.0~3.0之间,这样的数值能既减少出血风险,又能有效抗凝。

也正因为华法林吃少了不起作用,吃多了会导致出血,而且需要经常抽血,所以华法林的服药依从性不佳,很多人不愿意服用。

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达比加群起效迅速、剂量固定、与食物药物相互影响小等优点。逐渐被大家接受,但对于瓣膜性心脏病暂时不建议使用。

全球房颤抗凝药物的应用率约34.4%,而我国仅13.5%。很多朋友认为房颤没有不舒服,就不愿冒着出血的风险去抗凝治疗,但没有不舒服不代表没有风险,血栓危害巨大,抗凝迫在眉睫!

七、哪些房颤需要抗凝?

抗凝治疗可使脑卒中风险降低60%~70%。

我们临床常用CHA2DS2-VASc积分,指导抗凝治疗。

心衰、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女性、年龄65~74岁分别积1分,既往栓塞史、年龄75岁及以上分别积2分。

总分≥2分的患者,就是脑卒中高危患者,建议抗凝。使用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抗凝。

总分等于1分,可抗凝,也可阿司匹林血小板。

零分就可以先不抗凝,先使用阿司匹林。

所以,40岁多岁的人发生房颤,要不要抗凝,我们得具体评分后才能决定!

什么是抗凝血药

血液凝固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蛋白质水解活化过程,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抗凝血药通常是指通过影响凝血因子与其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不同环节,从而阻碍血液凝固,防治血栓形成。这类药物主要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外周静脉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体外输血或施以体外循环、导管操作。

抗凝血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是针对凝血酶,因此可根据作用机制简单分为凝血酶间接抑制剂和直接抑制剂。

凝血酶间接抑制剂常见的有华法林、肝素、低分子肝素(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肝素钠等)。华法林是香豆素类,作用强且稳定可靠,胃肠道吸收迅速,进食对吸收无影响,生物利用度100%。肝素类起效迅速,常用于注射给药,在体内外均具有抗凝作用,可防止急性血栓形成而成为对抗血栓的首选药。

凝血酶直接抑制剂包括的有阿加曲班、重组水蛭素、比伐卢定、达比加群酯等。由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主要经肾排泄,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时易致药物蓄积可增加出血风险(阿加曲班除外)。达比加群酯治疗剂量下不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期口服安全性较好。

目前新型抗凝药物有替法可近、利伐沙班、阿加曲班、比伐卢定等。利伐沙班服药不受进食影响,内含有乳糖,有罕见的遗传性半乳糖不耐受、或半乳糖吸收不良问题的患者不能服用该药,服药期间不应驾车或使用机械。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哪些人需要吃“抗凝药”会有哪些副作用如何监测副作用

随着我们国家医疗条件的越来越好,对于很多类型的疾病患者来说,都需要吃抗凝药物来治疗疾病。比如说瓣膜性心脏病、房颤、肺栓塞、下肢静脉血栓等等一系列疾病,这都可能使用到抗凝药。这些情况多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监测抗凝药,因为这类药只有用的好,才能发挥最大的治疗作用,少出副作用。那么,哪些药属于抗凝药?应该如何监测?今天张大夫试着给大家解释一下相关情况。

1、哪些药是抗凝药?

现在最常见的口服抗凝药有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而静脉最常见的抗凝药是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今天,咱们主要给大家讲口服抗凝药有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这3个药应该如何监测。

2、哪些人需要吃抗凝药?

现在看,在我国需要口服抗凝药的患者分为以下几大类:房颤患者、瓣膜性心脏病患者、肺栓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心房心室血栓形成的患者等等,都可能需要发口服抗凝药。

这些药物最大副作用,就是怕发生出血,所以要监测一些化验数值。

3、如何监测安全?

①华法林:对于大部分需要抗凝的患者来说,吃华法林需要特别注意定期复查凝血常规中的一个指标——INR,这个INR比值尽量控制在2.0-2.5之间。

②达比加群:现在很多需要抗凝的患者在吃达比加群这个抗凝药,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来说,要注意监测凝血常规里面的APTT这个指标,如果这个指标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出血风险就增加了。

③利伐沙班:利伐沙班也是近年来使用比较多的抗凝药之一,吃这个药要特别注意监测凝血常规中的PT这个指标,如果这个指标>2倍的时候,其出血风险就会随之升高,一定要注意了。

总之,对于那些需要吃抗凝药的患者来说,一定要注意复查监测,很多患者朋友的体质有特殊性,那就更加需要严格的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监测出血的风险,尽量让患者收益最大,而风险最小。

关于新型口服抗凝药专家建议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丽江radio 华法林的用药安全 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温馨提醒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1/3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