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建议从初中课本里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说是避免给孩子灌输愚忠思想,大家怎么看

诸葛亮的 出师表 究竟有何问题,为何陕西教授会建议将其移出课本

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有专家建议从初中课本里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说是避免给孩子灌输愚忠思想,大家怎么看的问题,以及和专家建议删除课本记录吗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有专家建议从初中课本里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说是避免给孩子灌输愚忠思想,大家怎么看
  2. 2023年一建教材有必要重新买吗
  3. 《静女》到底该不该从高中课本里剔除
  4. 公知为什么建议把昨日入城市的诗从教科书中删除

有专家建议从初中课本里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说是避免给孩子灌输愚忠思想,大家怎么看

题主好,这个问题看是从关心孩子角度提出来的,而背后却涉及到教育方向的大问题,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就此,野狐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教育、文化和民族复兴

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就必须消灭它的文化;要消灭一个国家的文化,就要搞乱它的思想;要搞乱一个国家的思想,最好就是从教育下手。——野狐

在台湾,台独势利很大,在香港,港独思想严重,这无不与教育有关。新疆曾经有过几次不稳定,细究其原因,发现用了几十年的基础教育教材中,竟然有一些内容是宣传宗教独立的思想,虽然很含蓄,但在几十年的教育过程中是如何被放大,如何被发挥,就不清楚了,其危害有多大,新疆的几次动荡就足以说明问题。

在高校教育中,西方的一些思想和意识很明显的在向我们的教育中渗透,而且不断向基础教育延伸,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危害已经非常明显。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给谁培养人?是一个要认真对待的大问题。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教育不仅仅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更承载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二教材改革中的异调

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教材变动是很正常的现象,以前基础教育中教材所选鲁迅文章很多,后来教材变革,考虑其难度大,篇目太多,就取掉了鲁迅一些文章,这时就有人大喊:鲁迅思想过时了,新编教材要全部删除鲁迅的文章……大多人是跟在别人后面盲目乱喊,但别有用心的一定大有人在。鲁迅的《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现在还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初中、小学教材中目仍然保留了鲁迅不少文章。但由此引发出了鲁迅思想过时的邪论,在社会上造成了很不良的影响。

现在又有人提出把《出师表》从教材中删掉,理由是怕给孩子灌输了愚忠思想,这些人对祖国的未来如此关心,令人感动,但又让人怀疑其用心的险恶,或是被有险恶用心者所利用。境外势力要动摇我们的思想,最有效和最惯常用的手段就是在境内寻找可以利用的代言工具。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又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虽然这是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一时的激愤之词,但恐怕也是心里的实话。中国向来不缺少令人敬仰的“脊梁”式人物,但从来都有汉奸存在。

三“忠”的精神有错吗?

曾几何时,一说到“忠”,马上有人跳出来喊“愚忠愚孝”,好像“忠”就是“愚忠”,“孝”就是“愚孝”,在一些人那里,忠孝的思想被看成是落后的思想。

忠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发展、繁荣都是建立在“忠孝”的基础之上。不可否认,在历史上有过愚忠愚孝的个人行为,但中国的忠孝思想从一开始就拒绝愚忠愚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什么是“争臣”、“争子”?孔子解释的很清楚,君臣父子的关系是在“大义”之下的君臣父子关系,“故当不义则争之”,从孔子那里开始,就否定了愚忠愚孝。历史上也没多少愚忠愚孝,现在突然担心起来愚忠的问题,不免有点可疑。

忠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不但我们要求每个公民忠于党、忠于人民、终于国家民族,每一个国家对此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看看这些国家的入籍誓词就清楚了:

我(姓名)宣誓:我完全彻底断绝并彻底放弃对我迄今为止所隶属或作为其公民的任何外国王子、当权者、国家或君主的效忠和忠诚;我将支持和捍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反对国内外一切敌人;我将信念坚定,忠诚不渝;我将根据法律要求为美国拿起武器;我将根据法律要求在美国武装部队中执行非作战服务;我将根据法律要求,在文职政府领导下从事对国家具有重要性的工作。我自愿承担这一义务,毫无保留,决不逃避。帮助我吧,上帝!——美国入籍誓词中文翻译

我(姓名)宣誓:我将忠实地效忠加拿大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陛下、她的后嗣和继任者;我将切实遵守加拿大的法律,履行作为加拿大公民的责任。——加拿大入籍誓词中文翻译

不用多举例,各国的入籍誓词大同小异,都是体现一个字“忠”,要求入籍者要忠于他们国家。这没有错,天下的道理是一样的。那些担心我们孩子会因为《出师表》而将来变得愚忠的人,干嘛不担心这样固定的誓词会让入籍者变成愚忠呀?应该去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去启蒙,而不是待在国内杞人忧天。

结束语

纵观历史,愚忠不多,不忠到不少;愚孝不少,忤逆不孝也不少。放眼当下,愚忠凤毛麟角,不忠比比皆是;愚孝难得一见,不孝触目可及。所以,我们现在不用担心愚忠愚孝的问题,倒是忠孝的问题令人堪忧。

2023年一建教材有必要重新买吗

有必要买

2023版考试用书预计每科变动在5-17%不等。

考虑到教材的变动情况,还是推荐大家在新教材上市后购买新教材的。

一方面,教材是官方认可、最为直接的备考工具。另一方面,不买新教材,可能导致你对变动的知识点缺乏了解,包括老师讲解变动内容时,你也无法查询。

《静女》到底该不该从高中课本里剔除

《静女》是统编版高一上学期的一篇必修课文,选自《诗经·国风》,全名《邶风·静女》。

邶风,是西周时期邶国一带的民间歌谣,是十五国风之一,跟我们现在的各地民歌类似。

《静女》是19首“邶风”中最有名的一首,读起来朗朗上口,受到大批文化人的推崇,入选于各代的选本之中。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静女》入选高中课本后,却被部分家长diss了,这是为何呢?

原来《静女》是一首约会诗,有些家长认为该诗用词比较露骨,刻画的场景比较肉麻,容易把孩子带偏,教他们早恋,不适合孩子学习。

家长们的担忧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该诗通假字比较多,用“南宫寻欢”的语言来翻译一下就很好理解了。

姑娘温柔又漂亮,跟我约会城楼上。故意藏着不露面,我来回找她真抓狂。

姑娘温柔又好看,赠我信物红色管。管身通红亮闪闪,红管赤诚我喜欢。

郊外采茅送给我,实在美丽又奇妙。不是白茅有多美,美人送的当成宝。

《静女》是站在男子的视角,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读完之后,脑中不禁浮现出了一个美丽活泼、聪明善良、天真烂漫的娴静女子。

如此纯真无邪的爱情,如此真挚朴素的语言,如此生动有趣的画面,读《静女》这首诗的时候,不觉让我哼起了李春波老师的《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

这么美丽的一首诗,有家长却借用欧阳修和朱熹的话说“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说得振振有词,“这不是名正言顺的教孩子们去约会谈情么?”

确实,我们家长们对孩子们的爱无微不至,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替孩子考虑周全,把他们当作温室里的花朵,容不下一丝外界的风雨和干扰。

可是家长们并没想明白,他们的孩子都上高一了,该有正常的成人思维了,他们有能力把握好各种情感的分寸。

《静女》主要是描写一对赤诚相爱的青年男女约定在城隅幽会的场景,生动而唯美,它能让学生们对审美、对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诚然,语文课对我们的影响真的很大。记得那年高中,语文老师讲到某篇课文时,他突然有感而发,对我们动情地说到:同学们啊!不论将来怎样,你们都要相信自己,相信未来,相信爱情。

这句话过了很多年,我依然忘不了老师当时眼中噙着的泪花,我始终怀揣着他的“三个相信”。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现实主义古典文学的源头,对后世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跟现代民谣一样,诗经当中的“国风”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有《蒹葭》的远远观望,有《关雎》的爱而不得,还有《野有死麕》的露骨直接。然而,它们都没有《静女》有趣与温柔。

不仅有家长觉得《静女》不适合,甚至有家长觉得“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枝红杏出墙来”、“日照香炉生紫烟”等这些诗词也不适合,说它们容易产生歧义,应该踢出课本。

“民风不古”,可能就是从这些家长开始的吧!

选入课本的这些古诗词,传唱于大街小巷,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已然成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之作。

与其去反对这些古诗,不如去抵制那些没有营养的流行歌曲和影视剧,它们才是真正的一无可取。

事已至此,我只想替广大家长朋友们说一句:第一次做家长,没啥经验,比较紧张,还望多多包含。

最后以卢前先生的这首《本事》收尾,让我们一同感受下现代有趣的爱情故事。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公知为什么建议把昨日入城市的诗从教科书中删除

该诗是好诗,是良心之诗,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是社会的分工不同与阶级关系的客观存在是历史发展必然结果。从蚕丝到丝绸面料上身,这之间的工序之多,劳动强度之大,养蚕之妇未必知晓其中的疾苦。看到别人丝绸上身就伤感泪流,岂不是自找烦恼吗?这种多愁善感的女人,我十分怀疑是宋人张俞先生自己杜撰的一首体恤老百姓的诗。这种犹如祥林嫂似的劳动者,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宣传的对象。

关于有专家建议从初中课本里删除诸葛亮的《出师表》,说是避免给孩子灌输愚忠思想,大家怎么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授建议 从初中课本中删除 出师表 ,避免给孩子灌输愚忠思想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1/79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