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走单骑相关知识(千里走单骑说的是什么故事)

关公千里走单骑,最难的不是眼前的五关,而是心里的三道 难关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千里走单骑相关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和袁绍冷知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袁绍朱儁张任带什么兵书
  2. 东汉末年,袁绍如何快速坐拥四州之地
  3. 千里走单骑相关知识
  4. 新三国中为什么让袁绍和袁术那么脑残

袁绍朱儁张任带什么兵书

据《三国演义》记载,袁绍朱儁张任带的兵书是《孙子兵法》。这本兵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讲述了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及兵器使用,对中国军事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三国时期的将领,袁绍、朱儁、张任都是非常重视兵书研究的将领,带着《孙子兵法》上阵可以更好地指挥作战,取得更好的战斗成果。

东汉末年,袁绍如何快速坐拥四州之地

袁绍的发家很容易,可他的基本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夸张。

后期所谓的并、冀、青、幽四州也是实打实敲下来的,只不过敲下来的速度堪称神速。

自从董卓引兵进入洛阳之后,朝政大权完全落入董卓之手,袁绍作为顶级门阀的代表人同样被踢出了时局。

他因为看不惯董卓的行事作风,自己逃出洛阳。

董卓为了拉拢袁氏一族,收买天下士族人心,没有追究袁绍的过错,还让他做了渤海郡太守。

渤海郡位于今天的河北沧州一带,隶属于东汉的冀州片区。

当时冀州牧是谁呢?

---冀州牧韩馥。

诸侯讨董时,袁绍的位置

这种级别的身份,掌舵着冀州的军政、财政、行政三权,可以说是实打实的强权人物。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冀州的顶级大佬,最终却把整个冀州拱手相让,将冀州所有资源打包送给了袁绍。

这是为何?

东汉末年的诸侯讨董战争结束后,袁绍想粘牙糖一样赖在河内地区不走。

大家可能应该记得河内,这里是光武帝刘秀曾经的发家这里,这里背靠太行山,南邻黄河,土地肥沃,是一块绝佳的战略要地。

时间一长,韩馥帐下的猛将麹义就引兵归附袁绍,还有上党一带的张扬也引兵南下进入河内,选择依附袁绍。

为啥?

因为人家是东汉末年的顶级门阀。

在那个时代里,顶级门阀的存在就像是黑洞一样,他可以源源不断的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这些人才就是他们袁氏一族的门生。

以袁氏为核心的顶级门阀掌握着天下士族上升进级的通道。

你不当人家的小弟,你就选择一辈子蛰伏在基层打工,而这样的蛰伏往往都是一辈子。

有人会问,没有其他上升的路径吗?

很遗憾,真的没有。

古代王朝,其实在知识方面往往有一定的壁垒,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读书,也不是读书就能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而这种壁垒往往能够固化百年、千年之久。

尤其是中国古代王朝的初期,那不是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年代。

当一个国家机器渐渐趋于稳定时,很多的的努力都会白费,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也是一样。

当时代高度稳定之后,也就意味着资源的高度垄断,知识壁垒的高度封堵。

东汉以察举制为核心的选拔人才制度,名家的一句点评就能够让你一夜变凤凰,所以称为古代门阀大家的门生,对个人的成长很有帮助,而且能够有很大的几率取得火箭般的晋升速度。

他袁家说一句,你是个人才,你去偷电瓶车吧,偷完之后讲几乎语出惊人的话语,保准你成为网络超级大网红。

没错,你真的能成为超级大网红。

我们所提到的冀州牧韩馥也有这样的履历。

他早年正是袁氏一族下面的门生。

我先辈提拔过你,也有几率能够将你打趴。

韩馥之所以对袁绍心存敬畏,以一州牧的身份委屈于一异地郡守的身份,很多的原因就是源于此。

屯驻河内的袁绍为了夺下冀州,派出了最强的外交团。

高干、辛评、荀谌、郭图。

这里面颍川作为老牌的门阀大族高产地,其颍川户籍名人就派出去三位,还有自己的宗亲外甥助阵,韩馥就算是想要交战也得估摸一下自己的分量。

仗可以打,但是士兵们打起来听不听你指挥呢?

这是两码事!

果然,袁绍的最强外交团成为帮助袁绍解决了通过武力夺取冀州的计划,韩馥乖乖的将冀州牧印信以及所有民众册籍交给了袁绍。

袁绍在诸侯讨董之后,完成了从一郡太守到一州州牧的华丽转变,他在东汉末年的舞台上此刻真正有了分量。(东汉人口分布图)

如果说以前他的价值在于自己家族的人才垄断实力,而现在的袁绍则有了真正的军事实力。

公元191年,袁绍又趁热打铁,向北部的公孙瓒发起进攻。

界桥一战,曾经的北部白马战神彻底落寞,此前韩馥帐下猛将麹义归降袁绍之后,马上送上一份大礼,直接打崩了公孙瓒的不败骑兵。

此后,公孙瓒和刘虞相杀,他独占幽州。

公孙瓒和袁绍经过八年的耗战,终于拿下幽州,东部的青州,以及北部的并州全部被袁绍吞并,一个东汉末年真正的强悍诸侯冉冉升起。

那时候,大家都以为他才是那个时代最强的王者~

那时候,袁绍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千里走单骑相关知识

出自三国时期的历史典故。主要讲述关羽、刘备下邳失散,关羽陷身曹营。刘备去投袁绍,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单人匹马保护二家皇嫂千里寻兄。在五关当中分别受到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阻拦;关羽被逼无奈,过五关斩六将。最后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会,戏文当中又叫古城会。

新三国中为什么让袁绍和袁术那么脑残

若评价袁绍,实为东汉帝国的真正掘墓人,同时也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揭幕者。

经过在西汉末年到东汉王朝的二百年积蓄,儒家经学士大夫们终于从世家大族进化为士族集团,那之后中三四百年呼风唤雨,在各个走马灯的王朝更迭中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袁绍就是这些世家大族在历史上推出的第一个真正杰出代表。

从黄巾之乱一直到官渡之战的汉末十五年里,袁绍都是当时天下的头号中心人物。何进只是被他操纵的台前傀儡,董卓同样也是被他利用以驱虎吞狼的的饿虎,曹操则长期是他的附庸。

这就是袁绍的真实历史地位。

一、袁绍快刀斩乱麻,令宦官集团消失在政治舞台近五百年。

经过一次次党锢之祸和打压,士族门阀和东汉皇室早已离心。只是东汉士族以儒学传家和养望,直接对抗皇权,忠孝义这关在其意识形态上过不去。所以依托皇权的宦官集团也每每占据上风。

袁绍弱冠年华就浸淫帝国官场,负天下士族门阀之望几乎二十年。

曹操还立志做大汉征西将军的时候,袁绍就已经处心积虑在怎么终结这个四百年王朝,并取而代之了。其之后一步步策划,都是冲着这个目标去的。

何进杀蹇硕,接管西园上军后,本已取得持续百年的外戚+士族VS宦官之战的新一轮对决胜利。

袁绍定要鼓动其将所有宦官赶尽杀绝,连何太后这等全无政治经验的妇人都知道不妥,又怎会是任何政坛老手的谋划?

需知是年袁绍可不是二十出头的愣头青,而是三四十岁的中年成熟男子。

杀尽两千宦官,看似举手之劳,想想东汉百余年来,多少天下名士、三公大将军尽折其手,后世大唐大明多少声名赫赫的大人物尽败于此辈,说白了无非投鼠忌器,顾忌其背后的皇权。

袁隗这个太傅论名望论能力,难道能高过二十年前的陈蕃么?陈蕃轻易就被宦官们击败了,袁氏却能将宦官集团一举剿除,正因他们有一个胆大包天、无视皇权,不惜砸烂一切、哪怕天下因此大乱的野心家。

不惜玉石俱焚、快刀斩乱麻一扫而空,一举就让宦官集团销声匿迹在政治舞台近五百年,单单此举就足以让袁绍拥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了,又岂会是通常印象中的“寡断”之人?

二、袁绍目光高远,顺应历史大势,却败于自己的军事素质和微操能力。

而袁绍的目标尚不止于此。若单为诛灭宦官集团,袁绍自己的实力就能解决。

他力主诱董卓进京,就是为了把朝局和朝局彻底砸烂,让整个天下彻底分崩离析,然后自己起兵握有大义名分,去依次扫荡诸侯。

将外戚和宦官一齐埋葬,最终摧毁宦官保护的皇权,彻底颠覆这个王朝,这才是帝国头号阴谋家袁本初昭然若揭的用心。

因为从前王莽代汉的前车之鉴,和刘秀复国的成功范例,所以袁绍才拟定了这样一条先大乱而后大治的路线,把起家地点放在河北,最终目的就是效仿和重履刘秀的帝业之路。

袁绍原本也应一如之前的秦末之汉高祖刘邦、西汉末之汉世祖刘秀一样,开启一个崭新的士族儒家王朝和时代。

正如刘邦刘秀顺应时势,是以无往不利,英才贤士尽皆来归,一个四年灭楚定河山,一个三年入主洛阳成帝业,既为人和,亦属天时。

袁绍在洛都时名满天下,为当世公认头号俊杰,为关东联军盟主,吞并河北四州为天下第一大势力,可说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指掌。

而其对手曹操大行法家之道,对儒学士族限制打压,屯田制和士族争夺人口,妄图回复西汉儒表法里制度的复古派,正是个和项羽、王莽一样逆势而动的反派大BOSS,原本是注定要扮演男主角踏脚石的。

至于另几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如刘备,如孔明,观他们入蜀和立国后的施政作为,其实亦如汉宣帝之言“汉家兼采王霸之道”,以儒为表,而申韩之术为本,和大力倡导儒学的东汉政治已是截然不同,和曹操施政倒是颇为相通,同为意图规复西汉政治来拯救乱世的复古派,在汉末历史舞台上,同样亦是逆势而行,其政治理念注定不能成功,实如曹操施政被其子曹丕改弦更张一般,属于必然。

可惜袁绍本人军事素质和微操技术实在不过关,在历史舞台高开低走,以坐拥河北四州十余万大军,天下第一强藩之势,最后竟不敌曹操这个反派一号,让其逆推得志,同样也让刘备这样的破落宗室、孙吴这样的寒门武人有隙可乘,竟致天下三分。

所以后世对他的历史评价,自然也就大大降低了。

三、袁绍的两面性:深谋远虑的政客和优柔寡断的军阀。

如果说袁绍此生最大的缺陷,便在于他在大一统帝国的朝堂浸淫太久了。哪怕曹操刘备+孙坚父子加起来,在汉末朝堂那种游戏法则,也绝对玩不过袁绍这种职业政客。

可作为政客的决断策划和作为军阀的决断,绝不是一回事。

曹操比汉灵帝大两岁,袁绍和曹操年纪相仿甚至更年长,半大辈子谋划的都是如何去谋夺这个同龄人的江山。

反而对砸烂整个棋局以后,如何重新收拾局面,想的太理想化,或者是相信了两汉王朝关于刘邦刘秀如何得天下的官方记载。

史书说袁绍的施政很得河北人心,死后无数人感怀,其实这正说明他作为乱世军阀的极大缺陷——搜刮榨取领地最后一点战争潜力,用于兼并争战,才是一个军阀的本能。

而袁绍犯的正是和刘表、刘璋,后世窦建德张士诚一样的错误,临到决战,仍然根本没有充分发挥领地动员力,曹刘孙们在这点都远胜于他。

官渡之败让袁绍元气大伤、攻灭曹操一统天下再无可能;其早死+继承人纷争,又让袁氏割据河北四州的希望也破灭了。

因此若仅仅将袁绍视为一个汉末军阀来评判,那么可惜其天不假年、后继无人才是势力覆灭根本原因、而并非官渡一败而亡;

并适当平反其在大众印象中“好谋无断、外宽内嫉、不纳忠言”的形象,是有道理的。

但若将之视为一个天时地利人和俱有,时代大势在手,历史舞台上的原定头号男主角的话,那么即使如曹操一般在有生之年不能统一、开创新的大一统王朝,都已经可以算失败了。

曹操的历史评价一直高于司马昭司马炎们,在南北朝时期甚至与刘秀并列为开国君王雄才霸略的典范(PS:别拿石勒那个不学无术的胡人说事~),就因为他和袁绍截然相反,是逆历史大势而行,难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四、司马氏继承袁绍之志,士族天下实为历史必然。

东汉末年的天下大势,历史已告诉我们明晰的答案,正是从秦汉古典帝国,演变为二袁司马为代表的士族天下,开启该集团魏晋南北朝三百年黄金时代的序章。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方由士族集团新的杰出代表,司马氏祖孙三代前赴后继,方才算是完成了袁本初公未竟之志。

九品中正制方是天下大势,“王与马共天下”方是天下大势,皇族典兵以制衡世家大族方是天下大势,不断的皇族内战与频繁的朝代更迭方是天下大势。

若说仅仅是司马炎施政错误引发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何以其后数百年南北朝无数英主雄才,直到杨坚为止,却都不约而同地走上同一条道路?

能真正扭转这一切的,是科举制,前后经历隋高祖杨坚、隋世祖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则天大圣帝武瞾等数代英主先赴后继上百年的努力,至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方得以完善。

而完善科举制的同时,是印刷术的普及,才让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和人才变得困难。

晚唐五代兵乱大庄园土地制破产,关东五姓七氏为代表的士族门阀方才最终没落,退出历史大舞台。

这些显然是汉末三国任何人物所绝不可能做到的。

是以不论曹操、刘备还是孔明,他们能力超卓,毕生努力,却注定不能实现理想。

而袁绍袁本初所奋战一生的士族天下,终究要变为历史现实,并从此延续数百年,直至为新的先进阶级所取代。

大势如此,非人力所能抗衡,没有人能真正超越自己的时代。

再来说袁术

在说袁术为什么称帝前,我们必须得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家为什么都忠于汉献帝?

汉献帝在位的合法性,实际上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因为汉献帝是董卓废杀少帝后,才上位的。换而言之,汉献帝之所以能上位,就是因为董卓力挺的结果。[注1]

[注1]:甲戌,卓复会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胁太后策废少帝,曰:“皇帝在丧,无人子之心,威仪不类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袁隗解帝玺绶,以奉陈留王,扶弘农王下殿,北面称臣。......癸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鸩杀弘农王辩。

所以,在声讨董卓时,就有人对汉献帝的合法性提出异议,并且提议立刘虞为帝。[注2]

[注2]: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迫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韩、袁绍以书与袁术曰:“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

刘虞是一个绝对高大的人物,因为史书上的刘虞道德高尚、能力出众、深受大家爱戴。[注3]

[注3]:时处处断绝,委输不至,而虞敝衣绳屦,食无兼肉,务存宽政,劝督农桑,开上谷胡市之利,通渔阳盐铁之饶,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难归虞者百余万口,虞皆收视温恤,为安立生业,流民皆忘其迁徒焉。.....虞以恩厚得众心,北州百姓流旧莫不痛惜。

刘虞在汉末军阀相争中,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在许多年以后,说起不以成败论英雄时,人们总会提到刘虞。总而言之,能力强的人,并不一定就会胜利;比如刘虞那就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是他依然失败了。[注4]

[注4]:西凉公问中庸曰:“我何如索嗣?”中庸曰:“未可量也。”曰:“嗣才度若敌我者,我何能于千里之外以长绳绞其颈邪?”中庸曰:“智有短长,命有成败。殿下之与索嗣,得失之理,臣实未之能详。若以身死为负,计行为胜,则公孙瓒岂贤于刘虞邪?”默然。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既然汉献帝是董卓废杀汉少帝后,力挺上位的;而且道德能力威望都不能与刘虞相提并论;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汉献帝只有11岁,放到现在小学都没有毕业,刘虞则是一个军政经验丰富的大哥级人物。人们为什么还都愿意于忠于汉献帝,而不希望刘虞上位呢?

表面上,这是因为大家的思想道德在作怪。实际上,这是因为汉献帝这种要一壶没一壶的人当皇帝,皇帝就是一个摆设;在这种背景下,军阀大佬们该干啥还可以还干啥。如果让刘虞那种道德才能威望都第一流的人当皇帝,皇帝就是一个绝对强势的皇帝,在这种背景下,军阀大佬们就得做好被削藩的心理准备。

如果你是军阀大佬,你会支持谁当皇帝呢?自然是汉献帝啊。除非你相信,皇帝削藩后,你的利益依然可以保证,否则,你肯定也不希望刘虞当皇帝。

只要我们知道这个基本道理,自然就会知道,在当时背景下,某个实权派敢当皇帝,人们骂他、唾他,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大家都讲礼法、讲宗法。因为在那种年代,礼法多少钱一斤,宗法多少钱一斤,恐怕谁也不知道。一切是显然的,如果当时的人真懂什么是礼法、什么是宗法,汉献帝的一生,怎么会那样狼狈呢?

当然了,只要我们知道这种基本道理,自然就会知道,在当时背景下,人们反对袁术称帝时,扯的各种大道理,通常只是为了扯淡罢了。因为礼法多少钱一斤,宗法多少钱一斤,袁术不懂的,反对袁术的那些大佬们,恐怕也不知道。

说到这里,我们的问题是,袁术为什么敢当皇帝呢?大约是因为一个实权派当皇帝时,许多人会因此受益的。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刘备到死,就是一个益州牧,你说诸葛亮之类的人,写到历史书上,会是什么形象呢?我估计会很寒酸。

诸葛亮曾骄傲的说,徐庶之类的人,最多也就是混个州郡长官,而我呢?.....。说不得、说不得。[注4]

[注4]: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其实呢,诸葛亮一生,也就是混了个州郡级别的长官啊。对此,许多人也许不服气。问题是,我想知道,刘备称帝时,统治的地盘、人口,真和刘焉、刘璋父子有本质差别吗?好像没有啊。刘焉、刘璋父子是什么级别的官呢?也就比州郡高一级罢了。现在的问题是,刘备统治的地盘、人口与刘焉、刘璋父子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为什么刘备的级别,比三公还高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刘备称王、称帝了;而刘焉、刘璋不要说称帝了,连个王也没有称过。

如果刘备到死,也是以益州牧自居,那诸葛亮还敢自豪的说,徐庶等人,最多也就混一州郡级别的官职吗?估计不敢了,就算敢说,这话说出来,也有点滑稽,因为诸葛亮一生也就是州郡级别的官职啊。

刘备父子如果一直以益州牧自居,诸葛亮作为刘备父子的下属,级别能有多高呢?问题是,刘备称帝了,诸葛亮一时就高大上了。至少从级别上,可以居高临下的俯视州郡级官员了。

事实上,诸葛亮在劝刘备称帝时就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不当皇帝,我们混到死,也不可能拥有三公九卿的级别,所以你不当皇帝,小弟们跟着你混,实在一点盼头也没有。为了小弟们有点盼头,你也应该当皇帝。关键是,我可不是吓唬你,如果你不当皇帝,小弟们因为没有盼头,突然散了伙,你还拿什么混呢?刘备一听,也就是这个理,所以就称帝了。当然了,诸葛亮的级别,一下就上去了。[注5]

[注5]: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弇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

袁术为什么敢称帝呢?

从主观的原因呢,就是袁术手下肯定也有很多类似诸葛亮的人,所以在他们的劝说下,袁术就称帝了。

当然了,袁术失败了。所以就成了一场闹剧。

刘备父子在川蜀关起门来,当了三四十年皇帝,所以诸葛亮劝刘备当皇帝的事,就成为一代佳话。

孙权在东南父子相传,也当了三五十年的皇帝,所以孙权称帝的事,也成为一代佳话。

如果他们称帝后,两三年后,就让人打得灰飞烟灭了,那他们称帝,肯定也会成为一种笑谈。

也许人们会说,袁术失败了,所以事实证明他就是一个脑残;他拿什么与刘备、孙权相比呢?

这大约是一个真理,失败者通常都是脑残的。因为人们习惯性的以成败论英雄;更主要的是,失败者通常总会丧失话语权。

在三国时代,袁术被丑化的最厉害,所以他的江湖地位,常常被人们说得很低。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说起袁术为什么要称帝时,常常会觉得非常离奇。其实呢,袁术的实力是非常大的。对此,只要我们知道两件事就可以了。

第一、吕布如虎如狼,在兖州差点把曹操打得差点无法立足;在徐州把刘备打得无法立足。但是吕布听到袁术称帝时,也得把女儿嫁到袁术那里(其实就是送人质)[注6],后来背盟,听到袁术进攻时,也是惊恐不已[注7]。

[注6]:术欲结布为援,乃为子索布女,布许之。[注7]:袁术遣其大将张勋、桥蕤等与韩暹、杨奉连势,步骑数万下邳,七道攻布。布时有兵三千,马四百匹,惧其不敌,谓陈曰:“今致术军,卿之由也,为之奈何?”

第二、孙坚一直都是袁术的小弟,孙坚死后,孙坚的人马,依然归袁术管理[注8]。孙策开始也是袁术的小弟,所以孙策出道时,一直依附袁术[注9]。当然了,袁术后来被丑化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不丑化袁术,孙策背叛袁术叫什么事呢?

[注8]:术使孙坚击刘表,表遣其将黄祖逆战于樊、邓之间,....坚乘胜,夜追祖,祖部曲兵从竹木间暗射坚,杀之。.....坚兄子贲率其士众就袁术.....。相关内容,应该可证明孙坚是袁术的小弟吧。首先,孙坚归袁术指挥;其次、孙坚死后,军队依然归袁术指挥。

[注9]:术初许以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阳陈纪。....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相关内容,应该可以证明孙策是袁术的小弟吧。首先,袁术不让孙策称成郡守,孙策就没有机会。其次,孙策到江东,也需要得到袁术的同意。

袁术以这种实力选择称帝,虽然未必是正确的选择,而且结果证明也是失败的,但实在说不上离奇。因为以袁术的实力,称帝未必就一定会失败。问题是,吕布、孙策先后背叛袁术;杨奉、韩暹跟着背叛袁术,袁术顿时就面临了崩盘的危险。

这些人为什么在关键时候,反对袁术称帝呢?

如果说是因为这些尊崇礼法,估计大家都会笑的。因为吕布就是视礼法如无物的人,总而言之,礼法岂是为我辈所设?

这些人反对袁术称帝,自然是因为他们觉得,继续尊崇汉献帝对自己有利。结果呢?除了孙策,其它三个人都很快输得连根毛也没有了。如果时光可以重回,他们还会选择在关键时候背叛袁术吗?这个很难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肯定会犹豫再三的,因为支持袁术上位,最多也就是这种结果吧。

关于千里走单骑相关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里走单骑终于通关了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1/90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