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师动众吴起,田文高的历史典故(田兴起老师)


其实兴师动众吴起,田文高的历史典故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吴起历史冷知识,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兴师动众吴起,田文高的历史典故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吴起镇战役的意义
  2. 兴师动众吴起,田文高的历史典故

吴起镇战役的意义

吴起镇“切尾巴”战役全面打响,中央红军采用分块切割,相机包围的战术,把敌骑兵分别包围在二道川、胜利山,头道川的杨城子、圪坻梁、柳树梁、燕山梁一带。

此战,红军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战,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这也是红军进入陕北根据地的第一个大胜仗,为陕北根据地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兴师动众吴起,田文高的历史典故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吴起著有军事著作《吴子》,后世将孙武和他并称“孙吴”。

战国名将吴起与田文争功,其背后的深意

一、能力超群的吴起

吴起听说魏文侯贤能,就投奔魏国。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军。吴起率领魏军攻打秦国,一举攻占秦国五座城邑。

战国名将吴起与田文争功,其背后的深意

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公平,深得将士的拥护,就任用他为西河太守,戍守西河地区,防御邻近的秦国和韩国。吴起在西河太守任上,尽职尽责,业绩卓著,声名远播。

战国名将吴起与田文争功,其背后的深意

二、对话田文

魏文侯去世后,他的儿子魏武侯继承君位。魏武侯即位后,设置国相职位,任用田文作国相。吴起听说魏武侯任用田文作国相,认为自己比田文更胜任国相职务,心里很不高兴。

战国名将吴起与田文争功,其背后的深意

有一天,吴起去找田文,直截了当地对田文说:“请允许我与您比较一下功劳,可以吗?”

田文说:“可以。”

吴起说:“率领三军,使士兵乐于效命,敌国不敢图谋,您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治理百官,亲附万民。充实府库,您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说:“扼守西河(今陕西省郃阳县、延川县委主要城市的黄河西岸地区)而秦军不敢向东进犯,韩国、赵国宾服顺从,您比我吴起如何?”

田文说:“不如您。”

吴起的得意地说:“这三项,您都在我之下,而地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缘故?”

田文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君主年少,国人疑虑,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种时刻,是应该将国家的政事交给您呢?还是交给我呢?”

吴起沉默了很久,最后说:“应该交给您。”

田文说:“这便是我地位在您之上的原因。”吴起听了田文的话,认识到田文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内心承认自己的才能不如田文。

战国名将吴起与田文争功,其背后的深意

三、吴起争功背后的深意

台湾学者柏杨对此评论说:

吴起先生,是战国时代的名将和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性格爽朗,不耍阴谋诡计。当政治的运转有一定的秩序,人们也习惯并接受这种秩序时,压根不会发生“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的危机,只有腐烂的政治体系中,才会发生这种政权转移时特有的现象。

战国名将吴起与田文争功,其背后的深意

春秋战国时期,名将吴起与国相田文的一番对话,发人深省。细细品来,别有一番滋味。

在人心尚不稳定的情况下,像治国理政这样的大事,自然需要找一个老成持重、令各方都能信服的人来打理;绝不可能让一个两头冒尖的人物出任国相。这就是吴起居下,而田文居上的根本原因。

战国名将吴起与田文争功,其背后的深意

吴起与天下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六十四次全胜,十二次未分胜负,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在他的指挥下,魏军从强秦手里夺取了全部西河地区,拓展了几百里的疆土,使魏国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确立了战国初期天下霸主的地位。

关于兴师动众吴起,田文高的历史典故和吴起历史冷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1/9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