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有哪些

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之 地震相关知识

大家好,关于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有哪些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关于地震的3个冷知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关于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有哪些和关于地震的3个冷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关于防震减灾的资料
  2. 关于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有哪些
  3. 地震是越多级越严重还是越少级越严重
  4. 防震的内容怎么写

关于防震减灾的资料

地震是自然界10大灾害之一,也是损失最为严重的灾难,带给社会和人们的是破坏和毁灭。目前,人类对地震的预报,仍然是一道尚未攻克的科学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地震预报工作极为重视,我国地震工作者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成功地预地震上,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现在全国建有400多个台站,网点2000多个。广西建有观测台站29个,观测网点50多个,观测项目39项。筑起了一道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防护网。同时,防震减灾贯彻的是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和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工作是我们克尽职守的天职。一旦地震发展,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会很快实施地震紧急求援工作,全力抢救受害的群众,保一方平安。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2)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耽误宝贵时间。3)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4)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5)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6)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7)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建筑物要有坚固的地基如果某些动物反常在道路上狂奔,这是地震的预兆,要即使让人们离开建筑物到空旷的地方去要做到预测到以后以最快的速度让人民知道,及时疏散开,减小人的损失1.大震前有何前兆?1.地下水异常。由于地下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使地下水位上升或下降;或者使地壳内部气体和某些物质随水溢出,而使地下水冒泡、发浑、变味等。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天雨水质浑,天早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2.动物异常。震前一、二天,牛、马赶不进圈,乱蹦乱跳,嘶叫不止,烦燥不安,饮食减少;一些猪羊不吃食,烦燥不安,乱跑乱窜;狗狂叫不止;鸡不进窝,惊啼不止;鸭不下水;家兔乱蹦乱跳,惊恐不安;鸽子在震前数天惊飞,不回巢;密蜂一窝一窝地飞走;老鼠反应最灵敏,在震前一天至数天,老鼠突然跑光了,有的叼着小老鼠搬家;有些冬眠的蛇爬出洞外,上树;鱼惊慌乱跳游向岸边,翻白肚等。震前动物有预兆;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麻蛇早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3.地光和地声。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夕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兆。地震有“前震一主震一余震”的规律,要注意掌握,防止地震前如何准备?要掌握防震减灾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明确地震时的疏散路线和避震场所;清除楼道和门前的杂物;妥善处置室内易燃易爆物品;关闭煤气,切断电源,熄灭炉子火等;衣袋里装上家庭成员名单、工作单位、通讯号码等。有确切血型的要写明血型。地震时怎样求生?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此时要保持冷静,(1)能撤离时,迅速有序地疏散到选定的安全地区,不要拥挤在楼梯和过道上。(2)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震后再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例如:在家里可躲在床或桌下面或跨度较小的房间,如卫生间等。在教室里可躲在书桌下或墙角边。在车间里可躲在机床下或小房间。在影剧院,在饭店可躲在椅子下。(3)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难。(4)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如用枕头顶在头上,用脸盆顶在头上,用书包顶在头上,用双手护住头部。

关于地震的术语和相关知识有哪些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千米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千米的地震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的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震闪就会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波及范围越小,反之亦然。

某地与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称为远震,震中距越远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作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两大地震带。

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地震时一定点地面震动强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震级与烈度,两者虽然都可反映地震的强弱,但含义并非一样。同一个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却因地而异,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样。

例如,1990年2月10日,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有人说在苏州是4级,在无锡是3级,这是错的。无论在何处,只能说常熟-太仓发生了5.1级地震,但这次地震,在太仓的沙溪镇地震烈度是6度,在苏州地震烈度是4度,在无锡地震烈度是3度。

地震烈度是经常使用的一个名词,主要是说明已经发生的地震影响的程度。划分烈度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地震是越多级越严重还是越少级越严重

地震是越多级越严重,越少级越不严重。地震是地球地壳运动碰撞形成的地震,地震级越多地震越严重,造成伤害越多,地震越少级越不严重,轻微晃动一下,没有房屋和人员伤害。平时我们应该学习地震防护知识,在地震时能自我保护。地震级多尽量减少伤害。

防震的内容怎么写

防震是指防止地震造成的损害和危害。在防震过程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材料强度、地基处理、基础回弹、地震预警和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同时,在地震中需要做好自身的身体防护,避免受伤和生命危险。对于个人而言,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安全意识,了解应对地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备好相应的应急物品和灾后处理方案。

只有通过综合且有效的防震措施,才能够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人工智能中 相关的术语概念知识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30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