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语文知识(关于中秋节的语文知识有哪些)

语文基础 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关于中秋节的语文知识,以及关于中秋的冷知识和方法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关于中秋节古诗词的文化常识
  2. 中秋知识我知晓
  3. 关于中秋节的文学知识
  4. 关于中秋节的语文知识

关于中秋节古诗词的文化常识

关于中秋节的诗词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中秋节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太常引》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湾民谣: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月夜思乡》

星稀月冷逸银河,万籁无声自啸歌;

何处关山家万里,夜来枨触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挂天正中,寂无声;睡眼朦胧,

恍若梦中;生卧徘徊以不宁,故国家园萦脑中;

苦煎熬,归去成空,如焚王衷。

?

中秋节

中秋节古诗句精选

1、桂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2、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4、青雀西来,嫦娥报,道佳期近矣。——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5、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苏轼《念奴娇·中秋》

6、声直上,蟾蜍窟。——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7、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8、可怜闲剩此婵娟。——吴文英《思佳客·闰中秋》

9、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0、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慧霖《闰中秋玩月》

11、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2、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13、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4、对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1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1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1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1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9、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

20、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太常引》

中秋知识我知晓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关于中秋节的文学知识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关于中秋节的语文知识

1.名称

中秋节可以和「秋分」共同记忆,「中秋」意为「秋天的中间」,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秋分」意为「将秋天平分」,时间为公历9月23日或前后一天。两者的含义和时间都非常近似,事实上两者相互之间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二十四节气的「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由此逐渐演变而来,「中秋」一词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

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中秋赏月风俗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大量出现在唐朝诗人的作品中。

北宋:官方正式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月饼」出现。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中秋节成为法定节假日。

2.习俗

主要包括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地方习俗还有燃灯、猜谜、观潮(主要在钱塘江一带,小学语文《观潮》学习过)等。

推荐大家全文背诵苏轼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词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里面包括思念亲人、饮酒、描述想象中的月宫和嫦娥起舞的景象等,是和中秋节有关的最经典文学作品之一。

不过,和中秋节有关的作品还是唐诗最为经典,如李白的《静夜思》《月下独酌》《古朗月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推荐大家把上面的作品都好好读一下,最好是能够全文背诵,这样就基本了解唐朝人怎么过中秋节了。

关于中秋节的语文知识和关于中秋的冷知识和方法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中秋节,你有一份298元的礼品待领取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3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