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网络结构

高考数学知识网络结构图

其实高考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网络结构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古代史冷知识500条,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高考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网络结构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大学历史基础知识
  2.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简单的
  3. 高考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网络结构
  4.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

大学历史基础知识

1、大学历史学的主要内容分为几个方面: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专门史和研究法。

2、中国通史有7/8本教材,包括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等。

3、世界通史包括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国际关系史等。

4、专门史有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经济史,史学概论,人文史学、社会生活史等等。

5、研究法有很多。

6、考古学概论、考古学通论,鉴赏等。

中国古代史的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简单的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

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政治总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达到顶峰,迅速走向没落;

②经济总特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因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而发展缓慢。

③思想总特征:理学作为主流学派,极大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人因循守旧,到明朝后期出现西学东渐,思想文化专制严重,陈腐的理学体系仍占据统治地位面对现实,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④阶级总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总之: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四、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4.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高考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网络结构

古代史的话就是先秦至清,每个朝代先横向梳理它的官制,地方管理,和中央管理等等制度,再竖向梳理所有朝代的顺序和演变过程,就可以得出网络知识结构,建议自己整理,记忆更深刻,且知识不易疏漏

中国古代史的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

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政治总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达到顶峰,迅速走向没落

②经济总特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因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而发展缓慢。

③思想总特征:理学作为主流学派,极大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人因循守旧,到明朝后期出现西学东渐,思想文化专制严重,陈腐的理学体系仍占据统治地位面对现实,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④阶级总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总之: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四、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4.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高考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网络结构和古代史冷知识500条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高考数学知识网络结构图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35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