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蒲松龄写出这么多好故事,他有着怎样扑朔迷离的一生这个问题,蒲松龄的100个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蒲松龄的祖上是谁,写书的缘由是什么
大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十六日黄昏,蒲松龄出生于山东淄川城东蒲家庄故宅北屋。蒲家庄原名满井,庄东有井,蓄水常满,溢为溪流,遂有此名,杨柳依依,环合笼盖,随溪逶迤。蒲松龄祖上名叫蒲寿庚,南宋末年,蒲寿庚占据泉州,陆秀夫带着小皇帝前去投奔,蒲寿庚闭门不纳,投降元庭,导致南宋十万军民崖山投海。
元鼎倾覆,大明立国,朱元璋下令尽屠蒲氏后人,男子世代为奴,女子世代为娼。蒲松龄这支始祖名叫蒲鲁浑,被杀的只遗一孤,易姓更名,养于外家杨氏,至洪武中期,始复蒲姓;至明末,子姓日繁,所居满井庄遂易名蒲家庄。
蒲松龄父亲名叫蒲槃,少肯研读,手不释卷,器识超远,虽然毕生没中秀才,只是童生,但是知识渊博,开始做点小买卖,后来回家种了地,处事中和,喜怒不形于色。蒲松龄母亲生他时,梦见一个又瘦又病的和尚走了进来,肚脐上贴着一块铜钱大小药膏。等到蒲松龄生下来,果然肚脐上有一颗铜钱大小的黑痣。
大清顺治七年(1650年),蒲松龄十一岁,开始跟着父亲读书。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不忘,父亲非常喜欢他。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18岁,娶妻刘氏。刘氏温柔贤惠,朴实寡言,被妯娌们联手欺负,蒲槃眼看弟兄几个过不下去,便给他们分了家,蒲松龄分得薄田二十亩,破旧农具若干,老房一间。蒲松龄攻读为业,家里生活全靠刘氏一力操持。刘氏安贫守旧,把衣服缝缝补补不至于冻着,每天喝粥不至于饿着。量入为出,织机不辍,即使丰收年景,也出去挑野菜补贴生活,蒲松龄动情的说她“惜福”。
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考中童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东栖霞于乐吉举兵抗清,清廷派兵镇压,牵连甚众,数百人被诛戮于演武场,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蒲松龄亲眼目睹惨状,后来写入《聊斋志异》的《野狗》和《公孙九娘》中。这一年,苏州哭庙案发,大才子金圣叹被杀,临死说了两个字,好疼。
康熙三年(1664年),蒲松龄在好友李尧臣家读书。二人“朝分明窗,夜分灯火,相期有成”。还制定学习计划,“日诵一文书之,日读一经书之,每晨起而为之标日也。庶使一日无功,且愧且惊,汗涔涔下矣”。
为啥读书要两人一起读?一来互相探讨,二来相互鼓励。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没人督促,就会什么都不想干。我们身边很多人,最开始雄心勃勃,考研,考公,考证,但是鲜有成功者,主要原因便是离开学校之后,没有学习氛围,自己定力不足。
如果让你们写一篇关于蒲松龄的论文,你们会抓住哪一方面写呢
蒲松龄,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为了生存,不得已只好在家乡当了一位私塾先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私立学校的老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针对题目要求,本博试着来论述一下有关蒲松龄的人生轨迹,题目就是:
一个业余作家的艰苦历程
清朝康熙年间,山东省淄川一个叫蒲松龄的落榜秀才,在其家乡开办一所私塾学校,招幕乡邻的孩子们就近读书上学。
蒲松龄满怀雄心壮志,誓作一个体制内的朝廷命官。他满腹经论,就是遇到大比年的科考不走时运,屡试不第。索性心灰意懒,为了生计开办一所私立学校,从此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工作。
蒲松龄作为读书人,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多有微词,但慑于朝廷威严敢怒而不敢言,甚至是不敢怒也不敢言。只好用闲暇之余著述立说,曾以数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传奇小说的文体,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和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可见这位落榜秀才的文学功底还是非同一般。
蒲松龄的入仕道路充满了坎坷,能够使他名留青史的还是他的著作。假如蒲松龄中了进士,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七品知县,小小芝麻官在满清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也就是一粒砂子,能够留下蒲松龄三个字的地方就是县志。哪有在他辞世三百多年后,还有国人以他为题写篇文章的影响力。
蒲松龄的教书生涯并不出名,业余爱好让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清文学作品汗牛充栋,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几部所谓的古典名著外,蒲松龄花费数十年时间所创作的《聊斋志异》,可以说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聊斋故事中被后人改编为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在少数。
通过以上对蒲松龄的人生历程的论述不难看出,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生存,必须要有个人的人生目标追求。主业不能放弃,那是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业余爱好也能使人成才,只要合理安排好个人的时间,孜孜不倦,坚持数年、数十年也能够出成果的。
所以说,古人蒲松龄在清朝那种艰苦环境中能够作到的事,今天可以说大多数人都能够作到。本博的意思是不论是钻研科技,还是从事文艺创作。不论是创业创新,还是学生跨科学习等等,只要将业余时间分配好,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去思考,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来。(2020/09/12)
蒲松龄写出这么多好故事,他有着怎样扑朔迷离的一生
托蒲松龄先生生在清代的福,又加之自己有著文写诗的爱好,先生的生平我们能从中推测出来。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是山东淄博人,别人叫他聊斋先生,他自己称呼自己为异史氏。您看《聊斋》,每篇文章后边都有“异史氏云……”都是蒲留仙先生对前文的评语,他学得是《史记》的手法。
先生前半生可谓少年得志,他初生的时候清军入关不久,在童生试中考了个第一,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那边他才19岁,小伙子非常厉害。
但是之后,他的考试生涯都不顺利。清代科举制参加完童生试后,还得参加乡试、省试、殿试,招录的名额也不多,很难考。直到蒲留仙71岁的时候,才获取了贡生的资格。这个贡生的意思是推荐给皇帝的人才,秀才中的佼佼者才能被推荐,中了贡生之后能在京师的国子监读书。当然,也有例外的,有的是考了一辈子就是考不中乡试,成不了举人,为了表彰这种精神,按着岁数大小推荐一下也能成为贡生,蒲留仙就是这种情况,这称之为“岁贡”,当了县里的“儒学训导”的虚衔,也就是教育局副局长。估计老先生也管不了啥事儿,他75岁就过世了。
那么从19岁到71岁,这么多年他是怎么生活的呢?
教书,当师爷,而且主要是教书。
本县有个西铺村,村里毕际友家缺塾师,请了蒲留仙,蒲先生大部分时间就在这儿教教小孩子。该考试的时候去考试,闲下来的时间就写东西,写什么呢,写神鬼妖狐的故事。
有个段子说蒲先生爱在路边支个凉棚、熬上点绿豆汤,南来北往的人口渴了就过来喝,不用给钱,只要讲一个故事就行。这只是个段子,蒲先生做塾师能赚几个钱,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要养,哪有闲钱干那些事儿。
这个段子的真实之处在于蒲留仙留心生活,不管从谁那儿听过一个稀罕事儿,就整理成文章。
除此之外,《聊斋》还借鉴了前人的作品,咱们都看过《崂山道士》,里面有剪纸变月亮的情节,这就借鉴了六朝小说和唐传奇中的《纸月》。
《聊斋》的传世还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蒲松龄不识字的妻子——刘氏,另一个是文坛领袖——王士祯。
刘氏的父亲是刘国鼎,刘国鼎也是个秀才。蒲松龄十七岁时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刘氏。她着实是蒲松龄的糟糠之妻,蒲松龄当塾师顾不了家,刘氏就操持着一家的生计。家里穷,住的地儿比较荒凉,有时候夜里家里还进来狼,刘氏就趁着月色较亮的时候纺线。家里有点什么好吃的,像招待客人剩下的鱼啊肉啊,自己留着不吃,等蒲松龄回来,有时候东西都放坏了。她和蒲松龄一共生活了五十多年,去世的时候蒲松龄非常伤心。
其实,每每了解了这些故事,未尝不泪沾衣襟。她一生没过过什么富裕的日子,也不知道丈夫写的是什么文章,只是一个人尽自己的力量撑着一个家。人世间的冷暖莫过于一个情字,百姓家的生活莫过于柴米油盐。这些都是最朴素的东西,但也最动人。我以为,蒲松龄和妻子的生活,胜过《聊斋》中大部分文章。
王士祯是清代了不起的文人,他也是山东人,蒲松龄的老乡,比蒲松龄大6岁。
王士祯考试之路非常顺利,22岁就考中了进士,也就是通过了殿试,名次虽然不靠前,但比蒲松龄不知高到哪里去了,人生仿佛达到了巅峰。
24岁回山东到大明湖畔游玩,没碰上夏雨荷,却写下了《秋柳》四首,传为美谈。
诗写得确实好: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聪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他诗名渐盛,后来康熙皇帝还看他的诗集。钱谦益死后,王士祯执掌诗坛。他的一句评语,能令某人作品洛阳纸贵。
蒲松龄一个落魄文人,王士祯一个文坛领袖当朝大员,二人是怎么相识的呢?
还记得前文提到的毕际友吗,就是请蒲松龄做塾师的人,他的妻子王氏正是王士祯的从姑母。王士祯多次去毕家探望姑母,蒲松龄正是那时候与王士祯有了交集。后来,二人诗文唱和,成为莫逆之交。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时候,受到了王士祯的评点题识。《聊斋志异》成书后,没多少人乐意出版,毕竟谁认识落魄文人蒲松龄啊。王士祯又题诗一首: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因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这首诗实在是贴切的评价。
二人因文结交,又唱和一生。虽然一个身居高位,一个六十多岁还教书为生。但这丝毫没有阻碍二人的交往,就好像一个作协主席和一个无名文人,二人地位悬殊,却惺惺相惜。
王士祯去世后,蒲松龄哀痛地写下一首悼亡诗:
昨宵犹自梦渔洋,谁料乘云入帝乡。
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
儒林道丧典型尽,大雅风衰文献亡。
薤露一声关塞黑,斗南名士俱沾裳。
一本《聊斋志异》,一个蒲留仙,一段前尘往事,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朋友,怎不令人唏嘘。
蒲松龄的父亲
蒲松龄父亲名叫蒲槃,少肯研读,手不释卷,器识超远,虽然毕生没中秀才,只是童生,但是知识渊博,开始做点小买卖,后来回家种了地,处事中和,喜怒不形于色。蒲松龄母亲生他时,梦见一个又瘦又病的和尚走了进来,肚脐上贴着一块铜钱大小药膏。等到蒲松龄生下来,果然肚脐上有一颗铜钱大小的黑痣。
大清顺治七年(1650年),蒲松龄十一岁,开始跟着父亲读书。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不忘,父亲非常喜欢他。顺治十四年(1657年),蒲松龄18岁,娶妻刘氏。刘氏温柔贤惠,朴实寡言,被妯娌们联手欺负,蒲槃眼看弟兄几个过不下去,便给他们分了家,蒲松龄分得薄田二十亩,破旧农具若干,老房一间。蒲松龄攻读为业,家里生活全靠刘氏一力操持。刘氏安贫守旧,把衣服缝缝补补不至于冻着,每天喝粥不至于饿着。量入为出,织机不辍,即使丰收年景,也出去挑野菜补贴生活,蒲松龄动情地说她“惜福”。
顺治十五年(1658年),19岁的蒲松龄考中童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山东栖霞于乐吉举兵抗清,清廷派兵镇压,牵连甚众,数百人被诛戮于演武场,碧血满地,白骨撑天。蒲松龄亲眼目睹惨状,后来写入《聊斋志异》的《野狗》和《公孙九娘》中。这一年,苏州哭庙案发,大才子金圣叹被杀,临死说了两个字,好疼。
康熙三年(1664年),蒲松龄在好友李尧臣家读书。二人“朝分明窗,夜分灯火,相期有成”。还制定学习计划,“日诵一文书之,日读一经书之,每晨起而为之标日也。庶使一日无功,且愧且惊,汗涔涔下矣”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蒲松龄写出这么多好故事,他有着怎样扑朔迷离的一生和蒲松龄的100个冷知识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