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训诂学表现的特点

汉朝交际舞,不仅是以礼仪形态表达,更是种艺术形态的体现 蔡邕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汉代训诂学表现的特点的问题,以及和先秦语言学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汉代训诂学表现的特点
  2. 中国语文文学学院学的科目
  3. 歇后语的由来450字
  4. 教师考编语文学科必背知识

汉代训诂学表现的特点

汉语训诂学,中国语言文字学中传统的解释语词和研究语义的学科。训诂的原意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古字古义,后来用作解释词语的泛称。 训诂的萌芽训诂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百余年间的事,但作为训诂事实——解释词义的材料——早在先秦时期就存在了。有依据字形说解字(词)义的,有依据字音推求字(词)义的,有用同义字(词)来做注释的。当一个字(词)赋予特定的某种学说或思想时,就用语句加以说明,如《孟子·离娄上》:“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讲解恭、敬、贼三个字词),完全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以上可以看成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的训诂学训诂发展于汉代。秦末社会的大动荡,引起了语言的大变化。先秦典籍多凭口耳传授,汉代用隶书写出,称为今文经。从汉武帝时起,用“古籀”、“大篆”等书写的古文经陆续出现,其中多有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训诂由此而兴盛发达。训诂最先从经书注释开始。《诗经》有齐、鲁、韩、毛四家传本,四种不同注释,其他经书也有各种传本和注释。同时,在汉代产生了《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四种训诂专著这一切为训诂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训诂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民播迁流转,语言起了很大变化。而古书词义深奥,不易理解,于是注释之风日盛。在这一时期里,不仅儒家经典反复注释,而且还注释了《史记》、《汉书》、《老子》、《庄子》、《楚辞》等书,其中精义颇多。南朝宋齐以后,出现既注释经义,又注释注文的“义疏”体注释,从而进一步丰富了训诂学的内容。这时的字书有《字林》、《纂文》、《字统》、《文字集略》、《玉篇》等书,但大多亡佚。 隋唐时期的训诂学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义疏”体注释,儒家主要经典都有义疏,其中孔颖达《五经正义》最著名。孔颖达的义疏不仅有关于词义的注释,而且有对文法的说解,此外,这时期还大量注释子部书籍和史部书籍,如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南华真经义疏》,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等。这时期还有解释双音词的《兼名苑》、解释日常口语的《字宝碎金》、《俗务要名林》等。此外,继承发展了音义书。音义书产生于魏晋,唐代陆德明编撰的《经典释文》是音义书的集大成者,还有唐代高宗时玄应的《大唐众经音义》,唐宪宗时慧琳的《一切经音义》。上述注释书代表了隋唐时期的训诂学水平。 宋元明时期的训诂学宋元明时期的训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不墨守前人成说,常常另创新义。如王安石的《字说》,王圣美倡导的右文说等;②对古韵(两汉以前的韵部)开始有所认识,吴棫的《韵补》,郑庠的《古音辨》是研究古韵的先导;③明代朱谋的《骈雅》,方以智的《通雅》是发展雅学的著作,在双音词和方言俗语研究方面有很多创见。 清代训诂学清代是训诂学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前人已经注释过的经典著作进行再注释,而且还提出训诂学的若干理论问题。这一时期出现很多训诂大家,如:顾炎武、江永、桂馥、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阮元、朱骏声等。清代学者从事训诂研究的主要方法是:①依据对文字形体的分析确定本义,说明引申义。②依据音同音近的道理识别假借字,用本字去阐释文义。③用比证文句的方法考释词义。④因声求义,从同源词角度研究词义的系统性。 以章太炎、沈兼士、黄侃等人代表的近现代学者,宣告传统训诂方法的结束,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引进训诂学之中,最主要表现在推求字源和语根、研究同源字。从训诂学的发展历史看,两汉是第一个高峰,清代是第二个高峰。训诂一直附属于经学,直到清末才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语言科学。

中国语文文学学院学的科目

现代汉语(胡裕树)、古代汉语(王力四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也成“古代文学史”四本,从先秦到清)、语言学概论、文艺理论、美学、外国文学史(两本),主要的选修有:写作、秘书学、英文常用写作、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文办公自动化等。

歇后语的由来450字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读了之后往往能令人会心地一笑。歇后语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得最的语言文化之一,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脍炙人口,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教师考编语文学科必背知识

1.词古代的一种文学体裁,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词,句式长短不一。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的流派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李清照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

2.说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初中阶段学过的有《马说》《爱莲说》。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鉴诫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4.序“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引言,一般是介绍作家生平或成书的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而赠序的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崇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5.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表”中范例。

6.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这类文章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我们学过的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

7.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且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8.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可以抒情,可以写景,也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学过的《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好了,关于汉代训诂学表现的特点和先秦语言学冷知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宗教 线装古籍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2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