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

强烈建议恢复民跪官制度,你对得起为新中国牺牲的革命先烈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曹魏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曹操养号方法
  2. 曹操父子三人文学地位
  3. 关于曹操礼贤下士的看法
  4. 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

曹操养号方法

不清楚因为是历史上的一个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得到具体的证据和资料来确认它到底是怎么实施的。如果想更深入了解曹操的养号方法,可以参考一些历史书籍或者资料,有关曹操生平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探讨他的养号方法。同时,在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学习理财、投资等知识,来提高个人财富的管理能力。

曹操父子三人文学地位

曹操三父子的文学造诣首屈一指,能比得上苏轼三父子。

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历史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虽然年迈,但是仍然想要建功立业,可见曹操的壮志豪情。

曹植的文学才华是突出的,谢灵运对曹植有一个评价,他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这个评价是相当高的,按照他的说法,至少到他那个时代的时候,曹植应该算得上是古今第一文人。

曹丕的成就主要是在七言诗上。他的七言诗柔婉绮丽,和《古诗十九首》一起,是那一时段七言诗中的代表人物。

关于曹操礼贤下士的看法

为后世之人所唾弃的汉贼曹操的确是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雄主。

提及魏武帝曹操,不知道各位读者朋友们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形容词?是英明神武还是老奸巨猾亦或是色胆包天?不得不说,曹操在后世之人心目中的形象主要是负面的,但是公允地来看,曹操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三国演义》中着重描写了曹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姿态,而历史中的曹操真是如此嘛?

毫不夸张地说,曹操的确是个爱才之人,依靠礼贤下士他笼络了无数的名将谋士,这也是他能够在汉末立足的重要原因。下面就来介绍曹操礼贤下士的一些例子:

案例一、曹操和许攸

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僵持于官渡,而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五倍,再加上曹操粮草供给即将难以跟上,战情对于曹操很不利。袁绍阵营中有一个名为许攸的谋士,他在官渡之战中向袁绍献上奇计却未被采纳,与此同时同僚审配还故意诋毁他,许攸一怒之下出走投奔曹操。

许攸和曹操年少时是朋友,后各自为谋便再无交集,听闻许攸前来投奔,曹操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跑出去迎接,他和许攸相谈甚欢,最后曹操根据许攸提供的路线奇袭乌巢粮仓,让袁绍军自乱阵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大捷。

赤脚迎接谋士,在古人看来这已经是莫大的知遇之恩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姿态可见一斑。

案例二、曹操与陈琳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的大名我想诸位都有所耳闻,起初陈琳隶属于袁绍阵营的,专门负责起草檄文口诛笔伐曹操,或许是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卑鄙行径十分不满,陈琳对于曹操充满了恶意,什么恶毒的话语都说得出来,就连曹操的祖先都被他辱骂过。

袁绍败北后,陈琳被曹军所擒获,按理来说曹操和陈琳已经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毕竟古时候侮辱他人祖宗可是大不敬,对于那些诸侯来说尤为如此,就连文武百官都认为曹操会杀掉陈琳解气,但没想到的是曹操并没有被自己的愤怒所支配,而是感念陈琳也是一名难得的人才,对他不仅不计前嫌,还给他官做。由此可见曹操的度量的确不凡,对于贤才他着实渴求。

案例三、曹操与典韦

作为曹操的近卫,典韦可以说是他最信任的一个人,为了保护曹操周全典韦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忠心不二的近卫实属难得,而这一切的忠诚都要源于曹操的爱才之心。

典韦出身并不好,只是一个普通山村的村民,但由于是练武之人也算学得一手好本领。典韦脾气火爆,有一次他和张邈的手下发生矛盾,一怒之下连杀了十几人,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家人他就跑到山上躲了起来。

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

三国曹魏的官职制度采用的是陈群创立的“九品中正制”。这种官制前承汉朝“察举制”,后续隋朝“科举制”,是我国古代人才选拔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许多世家大族背井离乡,分散各地,原来宗族关系得到了破坏,使得原来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遭到严重破坏,再加上世家大族把持征辟权推荐权,这样的情况下中下层知识分子与世家大族之间的日益矛盾突出,为了缓解这种矛盾,稳定社会政局,曹操先颁布“唯才是举令”,这样的选拔人才只注重才能学识而无视品德操守,注定不会长期执行。“九品中正制”就是这忙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九品中正制主要内容。曹丕上任之初,为了广泛的扩展自己的势力,采用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施九品中正制以选拔人才。其主要内容是在州、郡、县设立“中正”,由朝廷担任官职的本地人充当。中正负责考察本地士人的家世和品行才干,然后评定等级,称之为“品”,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按照品级写出评语上报给朝廷,由朝廷九大中依据品级和才干分别授予不同官职。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这个官制在曹魏初期是有一定积极效果的,可到了后期由于中正被大部分世家所掌控,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意义。九品中正制对于选拔人才来说,比两汉的察举制显然是更进了一步,对于缓解寒门与豪门之间的矛盾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又加强了曹魏中央集权对官员的控制,为之后称帝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更重要的是为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可谓是“魏晋风流”由此而起。

只可惜,曹魏的这个人才选拔制度最终成为巩固门阀利益的重要工具,从而促进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导致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乱象。但是不能否定九品中正制在人才选拔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当予于肯定。

曹魏选官制度的特点和关于曹魏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古代选官制度主要有哪些 它们是怎么继承延续和发展的呢
标签: 官制 特点 曹魏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2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