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有哪些(客家的传统民俗)

数百民间艺人同台展示客家民俗风情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客家民俗有哪些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关于风俗的冷知识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民俗五大特征
  2. 你所知道的民族常识有哪些
  3. 你知道哪些民俗上的禁忌
  4. 客家民俗有哪些

民俗五大特征

民俗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为:集体性;类型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相对稳定性与变异性;轨范性与服务性。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

你所知道的民族常识有哪些

谢谢悟空邀请?民族常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民族常识内涵丰富,包括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民族餐饮、民族禁忌等等。我生活在内蒙古,蒙古族接触较多,谈谈蒙古族常识。

民族政策,国家有民族区域政策,对民族地区有政策扶持,比如,蒙古族考生高考时降分录取。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蒙古语报纸、广播和电视。蒙古族除在各大草原生活外,也在城市生活工作。牧区的牧民过去大多居住在蒙古包,现在集中在小城镇(苏木),不再住蒙古包。有少量牧民居住蒙古包。现在的蒙古包大多是供旅游者居住体验。

蒙古族的民族英雄是成吉思汗,他创立的蒙古帝国横贯欧亚大陆,克里姆林宫就是元朝时建立的。现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就有成吉思汗陵园。到内蒙古旅游,不去成吉思汗陵,等于没来过内蒙古。蒙古族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三大巨著,就是《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

蒙古族的烤全羊、涮羊肉、烤羊排等美食传承800多年来,形成中国第九大菜系——蒙餐。蒙古族形成丰富的历史文化,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都要举行成吉思汗祭奠,场面隆重、凝重,四面八方的蒙汉族赶到成吉思汗陵祭拜。

你知道哪些民俗上的禁忌

中国民间有哪些禁忌民俗?

民间禁忌是择吉避凶术的一种演化形式和扩张形式,它于择吉避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禁忌我们把它当作民俗文化的知识背景下,虽然也看不出有什么义理可言,但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择吉避凶的心里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禁忌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凶。

我国的民俗禁忌的种类特别多。小编今天给友友们聊聊使用筷子的禁忌吧。

一:吃饭时桌子上放筷子不能放长短不齐的筷子。这个意思是“三长两短”,不吉利,因为人死后被装在棺材里,意思是死亡。因为棺材去掉天板后,就剩下两块短的,两个邦和一块底又三块,这就是“三长两短"。

二:“品著留声"。就是吃饭时把一双筷子的一头含在嘴里,发出嘬嘬的响声。在吃饭时把筷子含在嘴里本来就令人生厌,再发出响声,大家认为这种人缺少家教。

三:"击盏敲盅”。就是吃饭时拿着筷子敲击碗盆,这种形为看上去跟讨饭的一样,这种做法令他人不耻。

四:“迷著创坟"。就是吃饭时用筷子在盘里来回翻扒,这种做法跟盗墓贼创坟一样,不吉利。

五:“泪著遗珠”。就是用筷子夹菜时,手不利索,把菜汁或菜落到其它菜盘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六:"颠倒乾坤"。就是吃饭时把筷子拿翻着用。这种做法让人认为饥不择食,不顾脸面,这也是不雅。

七:“定海神针”。吃饭时用一根筷子插在盘子里,这种做法让人非常看不起。

八:"当众上香"。这种做法其实是处于好心,为了热情把筷子插到饭上双手递过去。这样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好像是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从不能把筷子插到碗里是不能被接受的。

大家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这样的做法?

客家民俗有哪些

客家人来此一答。

一般风俗都离不开节日。而大部分的节日习惯都跟其他地方差不多,例如端午吃粽子(必买,但是节日前买会很贵),中秋吃月饼(现在有不少小孩都吃腻了,但是送礼还是会送月饼),元宵吃汤圆(不知道为啥我家比较少吃。。)

来聊聊新年,小时候是最期待过新年的。

在差不多过年的时候,我们会准备很多自己煎炸的食品。每家必备!也因为各地区的习惯和每个家庭的喜好的不同,所准备的年货煎炸食品也有不同。我家的话大概是只准备下面的三种:

用客家话读:煎圆

(我妈特别喜欢,她过年时候的早餐都靠它了。。而我觉得用这个当早餐太过油腻)

用客家话读:虾片

(这是印尼虾片,我家会弄这个大概就是我喜欢吃了==,读大学的时候把这个带给同学舍友,他们都超喜欢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都是煎这种虾片的,不过后来有了印尼虾片我就不大喜欢了。主要是很容易受潮,然后没什么味道。)

用客家话读:散子

(一般家里弄的会比原图的薄一点,吃了容易涨痘痘--!)

然后其他贴春联,打扫卫生,以及过年的时候吃团圆饭走亲戚等,大概都跟其他地区的相似。

客家人的婚姻、喜庆风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但是现在婚姻自由)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我妈说她以前就是背着哺乳期的我在工作,顿时我就觉得她好伟大!)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

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

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客家丧葬礼俗

(以下就不提供图片了。。)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关于本次客家民俗有哪些和关于风俗的冷知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欢迎您!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