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人怎样交流说什么语言

在没有普通话的古代,不同地方的人,应该讲什么话才能交流呢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古时候的人怎样交流说什么语言这个问题,古代语言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时候的人怎样交流说什么语言
  2. 潘金莲在古代是淫妇,现在还算吗
  3. 古代汉语主要特点是什么
  4. 古代中国人称呼自己的爱人都有那几种称呼

古时候的人怎样交流说什么语言

古人是用粤语交流的:

白话(粤语)就是我们汉族人始祖语、五千年前仓颉造字至宋朝四千多年里中国历朝历代的通用语言。语言学家已经证实《切韵》、《唐韵》和《广韵》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发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粤语发音高度吻合,这就是说白话系隋唐宋三个朝代中国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粤语区的日常用语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语一样的原因,这也是外国大学为什么只研究粤语和普通话的原因,外国人分别叫唐话和满语(Mandarin,满大人的语言,大约形成于三百年前),亦因唐朝的强大,外国人把在他们国家集中讲白话的街区叫唐人街;史学家已经证实周朝就统一了语言,只不过当时叫雅语。而周朝、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和宋朝又是一脉相承,只不过其间分分合合,史书上亦没有记载这段时间中原发生语音的变化,所以白话就是雅语。那雅语是不是夏朝至周朝的语言呢?今天我们终于解开了汉族语言千古之迷,那就是二十一世纪(2O18年)语言学最伟大的发现:汉字不单表意,音还表义还表感情。通过粤语的发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后,开和合,快和慢。当粤语讲前字时由前面发出,即舌头和上腭之间发出(不是卷舌音),而后字是由后面声带发出;当讲开字时嘴立刻打开,讲合字嘴即刻闭上;而快和慢这对反义词,当你讲快字时把手放在离嘴三五寸远,明显感到声未出气已到,而讲慢字时,手帖在嘴边越大声声流越弱到,这些动作都说明音同义,汉语不仅仅只是字表意。

又比如:食和饭,饮和水。食和饮就是进饭和吞水的动作(讲食字时尽量往声带里面发出,还可以感到嘴嚼一下再吞下),当然食比饮的闭合慢(饭比水难吞下);而饭和水就是嘴在碗边和杯边的动作,饭的开口比水的开口大,而读水字时嘴有点嘟。又比如:声和音(有开有合,有前有后),走和行(走由前面舌头处发出的急促音,足以证明走是跑的意思,行由后面的声带发出拖长音),长和短(在上腭与舌头处紧挨着发出两个音,0.1毫米都是距离,长是拖长的音,短则是短音),爆和炸(爆用嘴唇上下扩张表示,没有气出,炸用舌头处声流水平喷出表示),远和近(远字由前面发出,嘴嘟一喐,示意远处。近由后面的声带发出),牙和齿(牙由两边的大牙发出,齿由前面的齿发出),摩和擦(摩字由下嘴唇摩一下上嘴唇发出,擦字由舌头用力擦一下上腭而发出)。根据以上的提示找出以下的汉字的发音特点:白和黑,光和暗,大和小(细),上和下(落),内和外,出和入,收和放,香和嗅,呼和吸,风和气,软和硬,升和降,笑和哭,吹、喷、射,洞、孔、窿、管,呑、吐、呕,圆、方、平、扁、瘪,嘴、舌、喉、胸、肺、心,甜、酸、苦、辣、咸,耳、鼻、头、颈,咬和切,正和歪,好和坏,等等,而北方话几乎都是开囗音,毫无意义(当然北方话个别词语有一点儿感受到音标义,比如噴和射、摩和擦,爆和炸)。

其实最伟大的还是我们的祖先根据感情来设计汉字。比如把好的、正面的都设计成开口音(好的才开怀):美、靓、好、正等字;利用鼻孔能发出深沉、深情的声音,把阴、森、心、金等设计成闭合音。例子:当同时用吓人的声音读阴森森三个字时,白话明显比北方话恐怖;由于声带是本职所在,所以声带可以发出强劲有力的声音——入声(这个入声是指位置,不同于诗韵的入声说法),比如:决、喝、系等字,读《满江红》最后一句:朝天阙,入声字阙是多么有力,说出了灭敌人的决心;在这里重点讲下语言学家从来没有提到的变音:

即舌头和上腭处发出的音叫变音(两者不接触的不叫变音),又分前单向音、后单向音和双向变音。当舌头和上腭接触形成了后面的空腔,就好似压强原理一样,舌头一下喷出发出急激和鄙视声音(前单向音),比如:走,嗅;亦因舌头上升形成封闭,当声带发出的声音顶回鼻孔、胸腔则分别发出激奋和难受的音。第一,当顶回到鼻孔则发出激动的音,比如:怒(后单向音),当用力读时,怒从鼻孔“唔”出来,即所谓的“气愤”,犹如虎啸;第二,当声流回流到胸腔时则令人难受,比如:难、困,等等;最神奇的是舌头处可以发出一个字两种感情的音,比如:死,当我们希望对方死时,比如:“死你就去”,舌头封闭后面形成空间,死字由舌头处喷出,痛快淋漓,而当自己不幸时,比如:“死了”,读死字舌头一下顶住上腭,让声流回到胸膛而令人难受。正因为存在耻(双向变音)、怒(后单向音)、恨(后单向音)、雪(入声)、阙(入声)等字,当我们按书中的情境读《满江红》时,悲伤、激动、愤怒等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显感到动起来。当然汉语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字表意,这点只有在粤语中才能完全体现出来,比如:阿(拉,排泄时发出的a和e的音),返(回,反方向走为回,),企(站,人止为立),姣(骚,女人想交合为姣),等等,所以字表意、音表义还表感情的粤语就是汉族的始祖语。

而北方话因卷起舌头讲话,舌头顶住双唇不能闭合,没有闭合音;卷起的舌头两侧漏气没有变音;靠舌尖摩擦振动发声而没有用声带发音的入声。只在舌尖处摩擦、振动发音正是蒙古等阿尔泰语系国家的发音特点。胡音读汉字,因此北方话读起《满江红》来如同嚼腊,和尚念经。大家还可以试下:抽任何一句话分别读每一个字细心对比,白话就比北方话有力。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义),有灵魂(闭口音、变音和入声),这才是汉语,粤语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

正因为精心设计,迫使北方话把近五千年来稳定和至简的汉语日常用语几乎改了一篇、弃用和变复杂。因此有一种判断是不是古汉语的简单方法:因各种原因,你已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语,只要你口音还在,现在用回肯定能表达得出,你要是用得越多古语来代替现在的日常用词,不会岐义为准,证明你的语言越接近古汉语(比如北方话把“你吃了没有”的吃改为食,就会听成“你死了没有”,这就叫岐义)。比如:屙(拉),着(穿),食(吃,吃字唐朝才出现,应以食为准),饮(喝),喝(吼),行(走),走(跑),企(站),几多(多少),文(块),几时(什么时候),姣(骚),斟(倒),晏(中午或迟),箸(筷子),翼(翅膀),肶(腿),返归(回家)家,未曾(还没有),寻日(昨天),啖(口),惊(害怕),得闲(有空),面(脸),衫(衣服),睇(瞧),隔篱(隔壁),抵(值),旧时(以前),后生(年轻),渠(他),谂(想),畀(给),攰(累),揀(选择),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归(回家),卒之(终于),定(还是),争(欠),廿(二十,白话一个音,日历上就有),卅(sa,三十),亦(也),未(没有),闻(听见),等等。——在这还不要求你按汉语的语言习惯使用。比如:望(看),从唐诗宋词中可以睇到出现十个望字还未出现一个看字,因此汉语的习惯以使用望字为主,而北方话不单没有这习惯,还直接废了望字(前面提到的几多和多少亦是一样的情况,把几多废了);在这还不要求你使回所有的单音词,比如:识(认识),知(知道),明(明白),见(看见),易(容易),椅(椅子,多数加子字的词都是多余的),颈(颈部,把身体各器官加多一个字多数都是无谓的),等等。北方话实际上就是双音词的海洋,近五千年来汉语都是一音一义,不用两个音表一个义。

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一个音)就是讲北方话(绝大多数都是靠舌头处振荡和摩擦发音)要使用宋朝之前所有的日常用语代替现在的日常用语,就必须使用白话(粤语)来表达,这是唯一的方法,只有白话才能完全表达宋之前四千多年里所有的日常用语和单音词,只有白话才能表达九调六声(北方话是四声四调)的古汉语(所谓的平上去入的古汉语,用白话一读就明明白白,平就是最外面的嘴唇发声,上就是舌头处发出,去就是舌头和声带的中间发音,入就是最后面的声带发声。北方话平音减半,去音也减半,入声更是完全消失(卷舌厉害的其它三种音都没有,只剩上音),虽然这是多么简单的汉字,轮不到你不服、逞强和发怒。

高晓松曾说:“唐诗就是用粤语写的”

我们的诗人元帅陈毅也说道:“千年唐音听粤腔”。

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在《广州音论》云:“广州方音合乎隋唐韵书切语,为他方所不及者约有数端”。

明朝大文豪朱熹曾和弟子在讨论雅言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四方音多讹,却是广中人说得声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来,只是太边南去,故有些热。若闽浙则皆边东角矣,xx声音尤不正”。前一句就是说粤语最契合雅言(广中人就是两广中部的人,即白话人),“自洛中脊来”就是说白话人来自中原。

汉字音表义证明了他们的研究是对的。四大发明多数是假的,中国真正的伟大古发明是创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白话。(音标义信息量太大,因此研究汉字音标义可以产生语言、历史百多个博士)。

有人讲汉人“衣冠南渡”是到长江三角洲一带,这确实是。但好多人在安徽、江苏等地停留不久后继续向西向南迁徙,经江西省穿梅关古道到达珠三角,毕竟没人不知道秦始皇在南方开拓有疆土。当然在经江西时也有人落地生根,因此江西人说江西人三个字时一个白话音、一个现北方音、一个吴语音;现在两广还有一部分人清明时回浙江拜祖先,但奇就奇在他们是说白话的不说吴语的,不同于福建人、客家人来到两广是保留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两广白话人的后迁徒路线,不同于秦时走灵渠的迁徒路线。

现在有些人借苏东坡、韩愈等人的话来污蔑粤语,其实苏、韩等人被贬的地方在当时根本不是白话区,在宋之前白话人由于太少,几十万秦人可以想象在当时的原始森林的环境还剩多少?不过少极都比土著多得多,秦兵未到达时整个岭南不过是区区十多万土著(台湾直到明末才二十万土著),并且被打走东西两向,秦人只是龟缩在桂平至广州的西江两岸据点(贵港在当时只不过相当于山海关),根本无力扩展,连海边都没有到达。直到宋末才迎来大规模的中原移民,走梅关古道进广东(不同于秦时走灵渠),然后在珠三角休养生息,经过明朝人口澎涨后在清初沿江而上才填平西江两岸的平原和向沿海延伸,后到的客家人、福建人得到小平地和丘陵。因此现在的两广白话人绝大数都是宋末中原迁来的后代,所有你来到粤西(当然包括广西)问当地的白话人,95%的白话人都是来自珠三角,而不是从其它地方来。这就是“自洛中脊来”。

宋朝之后北方各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原语音(白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时把口语叫白话,简化后写成书面语就叫文言文,这就是所谓的文对白),很明显不是汉语了。因距离中原太远,不受到影响,逃难到两广的汉人得以把汉语保存下来,这是幸运。毫无疑问白话就是黄帝、商王、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语言,亦是孔子、李白、苏东坡、岳飞等人讲的话;总之白话(粤语)是祖先留给我们比都江堰、兵马俑等所有的文物加起来都珍贵的遗产,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传承下去。请转发。

潘金莲在古代是淫妇,现在还算吗

文化有传统,道德有继承,社会在发展,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在看待某一人的问题上,今天的人和古代人既有一致又有所不同,比如说对待潘金莲就是这样。

潘金莲不是一个文学作品当中的人物吗?不错。但是,如果一部作品能够流传千百年,其中某一个人物形象又能够深入人心,那这个人物就会成为一种“存在”,不会有人再去计较真实还是虚构。就像那个闭月的貂蝉,我们又如何去考证她到底是谁家的女儿?

(潘金莲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要说潘金莲,我们也只能按照作者给出的情况来分析,至于原型是个什么情况,我们不仅难以确定,还知道,那个“潘金莲”不是这个潘金莲。本文只说《水浒传》中的潘金莲。那么,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待潘金莲,她到底是不是一个荡妇淫妇呢?

潘金莲这个人从出场到被杀而死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大户人家的侍女到武大郎的老婆。中心事件,嫁给武大郎。潘金莲本来是清河县大户人家的一个侍女,二十多岁了还没有嫁人,那原因是人长得漂亮,这家男主人想据为己有。可是这潘金莲不愿意,就告诉了女主人。这个大户男主人是个心理有病的主儿,一定是记住了那句话:“你叫我一时不痛快,我让你一辈子不好受”,于是就把潘金莲嫁给了清河县里矮小、丑陋无比的武大郎。而这个大户男主人不但不要武大郎的钱,还倒贴了一些“房奁”。这种事情,大概最想不通的是一些浮浪子弟,于是就跑到武大郎的门前喊叫:“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这比那句“鲜花插在牛粪上”还要恶毒。武大郎这个人外号叫做“三寸丁谷树皮”还说他不会风流(不是不爱),暗示着这个人性功能障碍或者彻底不具备。因为自和他结婚后,并没有怀孕。因为整天被搅扰,武大郎只好离开清河县来到阳谷。

在这个阶段当中,古代女性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部分女性会选择逆来顺受,因为她们的命运已经掌握在别人手里。假如这家女主人不反对,或者在丈夫面前根本就没有发言权,也许有些人会嫁给这个男主人,因为在某些人看来,这也是一种归宿。也或者像金翠莲一样,成为赵员外的外室。也有一部分人是拒绝,宁肯去死也不会去嫁给一个糟老头子,《红楼梦》里有一个鸳鸯,就是这种情况。对于这两种情况,古代人大致都会表示认同。前者如金翠莲,鲁智深救了她,她被赵员外收为外室,赵员外感激鲁智深,把他介绍给五台山当了和尚,再也不用吃官司。后者像鸳鸯之类,还会被称之为烈女。

用今天的观点看待这一事件,这是封建制度的残酷,是对女性诉求的无情扼杀。潘金莲不畏强权,不慕富华,拒绝了男主人,想追求自己的爱情,这是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的。同时她把这事告诉女主人,通过女主人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更是反映了一种智慧。总之,这阶段的潘金莲肯定不是荡妇淫妇。至于书中说她“这婆娘倒诸般好”,就是“爱偷汉子”,缺乏具体事例,我们只能理解为一种铺垫。

(潘金莲与武大图片来源于百度图片)

第二阶段是景阳冈打虎以后,武松来到阳谷县见了潘金莲,再到武松出差离开阳谷。中心事件,潘金莲撩拨武松。武松与哥哥武大郎在街上相见,哥哥把他领回家,让他和嫂嫂潘金莲相见。这里有一个细节,武大郎因为回来的早一些,门是叫开的。这潘金莲见了武松,拿他和丈夫武大做了一个比较,心里开始波动,就撺掇武大让武松搬来家里住。因为潘金莲是侍女出身,家务活儿会做,照顾武松也算周到。当然了,这种周到是带有潘金莲的私心的。武松应该是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还扯了一块布料给潘金莲做衣服。有一天下雪,武大出外卖炊饼未归,潘金莲生好了炉子,准备了酒菜,专等武松回来。喝酒期间,潘金莲拿话撩拨武松。武松开始忍着,后来见潘金莲越发说的露骨,就把潘金莲骂了一通。他警告潘金莲,假如她敢做出对不起哥哥武大的事情来,我武松“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等到武大郎回来,潘金莲已经哭得双眼发红。武松觉得不好向哥哥说,只好自己搬出去住。这妇人在武大郎面前倒打一耙,反而说武松调戏勾引她。过了一阵子,阳谷知县让武松出差,武松就安排了一些酒菜来家里,意思是和哥哥暂时道个别。潘金莲以为武松是回心转意,对她有了意思。武松在对哥哥嘱咐了一番之后,又对着潘金莲说了一句“篱牢犬不入”的话。潘金莲听着这话不对头,就指着武大郎大骂,她听明白了,只要篱笆扎牢,什么样的野狗也钻不进来。因此上说:“自从嫁了武大,真个蝼蚁也不敢入屋里来。”潘金莲离席后也反过来骂了一通武松,这家宴可说是不欢而散。

潘金莲的婚姻,既不是情愿,也很不般配。她美如鲜花,武大郎“三分象人,七分似鬼”,再加上那五短身材,也的确辜负了潘金莲。但是,古人的观念是,女人要“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潘金莲嫁给武大郎,只能够怪罪自己命不好,不能够有别的想法。社会对女人的要求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潘金莲勾引武松,显然是一种“失节”行为,因此武松才会大怒,说:“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对于这样的女人,男人可以随时休了她。当然,武松没有提这件事情,是因为哥哥自身条件不行。

有一个细节,王婆要给西门庆说和,说了一套十条连环计,不管是哪一个环节不成,西门庆都不可能和潘金莲勾搭上。这说明一个问题,潘金莲此前并没有和武大郎之外的男子有关系。否则,王婆住在隔壁,又是专门干这种事情的人,还用得着费这多周折吗?直接把西门庆和潘金莲拉到一起就成。但是,书中在没有说明潘金莲和什么男人有染的情况下就下了判词:“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云雨便偷期。”武松看嫂嫂也是“暗藏着风情月意……勾引得蜂狂蝶乱”。这就是古人的观念,不管是什么原因,浮浪子弟能来门前叫喊,都是潘金莲有问题。因为在那时候的人们认为,这些人为什么不到别人门前喊叫,偏偏要到你家门前喊叫?“红颜”就是“祸水”,“招蜂引蝶”就是罪过。就凭这一点,完全可以判定潘金莲“为头的爱偷汉子”是个淫妇。

但是,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潘金莲追求武松,是可以给予同情和理解的。用现在的话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在这种“不道德”的婚姻关系当中,潘金莲有自己的追求,无可厚非。即便是她和西门庆勾搭在一起,也有西门庆一半的责任,不能全怪潘金莲,同样不能因此称之为淫妇荡妇。

第三阶段是武松走后,等到回来知道哥哥已经死了。中心事件,武大郎之死。武松刚走的时候,武大郎听兄弟的话,每天晚出早归,回来后就关大门,潘金莲虽然也骂了武大郎一阵子,后来习惯了,也只得这样做了。有那么一天,武大郎快要回家的时候,潘金莲习惯性地去收帘子,不小心掉落了叉杆,打着了从这儿露过的西门庆,潘金莲道歉。西门庆见了潘金莲美貌,一时间被勾去了魂儿似的,当他从隔壁茶肆王婆那儿知道了这是武大郎的老婆时,就央求这个王婆给他说和。王婆本身就是干这个营生的,因为贪图西门庆的银子,自然是一口答应。不过,从王婆给西门庆定下的十成十不成的计策来看,这时候的潘金莲应该属于“良家女子”,只是见了西门庆一表人才,再和武大郎比比,这才把握不住,被西门庆这只狗儿撞破了篱笆墙。从此以后,两个人如胶似漆,天天混在一起,弄得本来就不大的阳谷县紫石街几乎是人人皆知。

在这条街上有一个卖梨子的郓哥,他本来是想找西门庆卖梨子赚几个钱,却不想被大人们拨弄去了王婆家。王婆每日里都在给西门庆和潘金莲把门望风,自然要拦住郓哥,争执之下,郓哥被王婆打了几个“暴栗”。这郓哥没地方出气,就把这事情告诉了武大郎。不管武大郎是个“三寸丁”也好,是个伟丈夫也罢,是个男人就难以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武大郎就决定前去捉奸。两人还定下一条计策,由郓哥顶住王婆,武大郎进到屋里去。第二天,两人依计而行,王婆见是武大郎来了,因为被郓哥顶住,只得大声喊叫:“武大来也!”这时候的西门庆吓得钻到了床底下,倒是潘金莲相对还冷静一些,赶紧起来顶住了门。武大郎推不开门,只得喊叫:“做得好事!”潘金莲虽然也慌张,却比西门庆强,于是拿话来刺激他,平常你吹嘘的拳脚功夫哪去了?潘金莲这几句话,“分明教西门庆来打武大夺路了走。”于是西门庆开门出来,对着前来揪扯他的武大郎中心窝便是一脚,武大郎被踢到在地。第二天,西门庆打听得没事,仍然和往常一样,照常和潘金莲厮混,只等着武大郎自己死去。武大郎一连五天起不了床,潘金莲更不来照顾他。这还不算,她出门时还浓妆艳抹,回来后“面颜红色”,这让武大郎伤病又加上伤心。至此,不管是放在任何一个时代,潘金莲都是一个十足的淫妇。武大郎气的发昏,于是对潘金莲说:我死不要紧,我那兄弟武松回来却不会饶过你!你不如好好待我,即便是他回来了我也不提。

潘金莲在武大郎面前没有说什么,而是到了隔壁,把这话和王婆、西门庆说了。西门庆一听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还被王婆一顿笑话。王婆奚落过西门庆,问他们想长做夫妻还是短做夫妻,西门庆问两者的区别是什么?王婆说,短做就是就此两散,长做就是把武大郎杀了。西门庆说是要长做夫妻,王婆就说要用砒霜把武大郎毒死。在这当中,潘金莲并没有一句话,只是当王婆详细地说明了怎样杀死武大郎后,潘金莲说了一句,“好却是好,只是奴手软了,临时安排不得尸首。”回家后,潘金莲“坐在床边假哭”,骗得了武大郎信任,就给他抓了一副药让他吃。药是在半夜三更吃的,武大郎感觉药的味道不对,是潘金莲硬给灌下去的。当武大郎感觉到痛疼难忍,潘金莲又扯过被子蒙住武大郎,骑在他身上,直到武大郎死。

后边的事情就是处理武大郎的后事,到武松回来弄明白了哥哥的死因,潘金莲被杀死。

表面看来,武大郎是被西门庆当胸口踢了一脚,伤重不能起床,王婆因此能够使毒计害死武大郎,潘金莲只是在最后灌了一下毒药。但是,武大郎之死主犯就是潘金莲。本来,两人被捉奸堵在了屋里,西门庆吓得“钻入床底下躲去”。这时候,潘金莲用语言刺激西门庆:“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交。”西门庆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之下踢伤武大郎的。王婆的茶肆有后门,潘金莲往常都是走这个门,潘金莲没有让西门庆走这个门逃,而是让西门庆打,这就是性质不同的问题。事后她又等着武大郎死去,每天涂脂抹粉地出去,在精神上折磨武大郎,这样的人,放在今天还坐实不了她是一个淫妇吗?在杀死武大郎的问题上,虽然都是王婆和西门庆在说,但在需要潘金莲决定性表态时,她的态度是“好却是好”,这就决定了武大郎的命运结局。不用说,毒药拿来以后,实施杀死武大郎的整个过程都是潘金莲一个人在进行。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法律观念,因此对于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上,对于潘金莲这个人物,古今的看法是会有所不同的。但是,文化有个传承关系,传统有个继承关系,道德观念也有个延续问题,所以说,我们今天对于过去的一些事情人物的看法会有所不同,但是,对于一些大的方面应该是能够找到相同之处的。比如说这个潘金莲,说她是一个故意杀人的罪犯古今不会有什么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潘金莲是一个杀人的恶妇、毒妇。至于说她是一个淫妇荡妇,看最终结果不应该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只是,造成这一切的后果有着时代的因素。

古代汉语主要特点是什么

1、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优势。古汉语词汇特别是先秦到三国两晋时期的书面语言词汇,单音词占大多数。古代汉语的词往往就是一个字就代表了一个词语甚至一句话意思。

2、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主要是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发展。秦汉时期,单音词占绝对优势,到了隋唐宋元时期双音词开始繁盛。

3、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古代单音词居多,音节有限而词义无穷。词汇和词义不断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

古代中国人称呼自己的爱人都有那几种称呼

我们现在称男人的配偶为妻子。而从古至今,对妻子的称呼竟有近四十种之多。

小君、细君:最早是称诸侯的妻子,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皇后:皇帝的妻子。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荆妻:旧时对人谦称自己的妻子,又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有表示贫寒之意。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

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内人:过去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书面语也称内人、内助。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内掌柜的:旧时称生意人的妻子为“内掌柜”,也有称“内当家”的。

太太:旧社会一般称官吏的妻子,或有权有势的富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今有尊敬的意思,如“你太太来了”。

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女。早期有“妻子”、“妻室”,也单称妻,有的人为了表示亲爱,在书信中常称贤妻、爱妻。

老伴儿:指年老夫妻的一方,一般指女方。

娘儿们、婆娘、婆姨:有些地方称妻子为娘儿们,或婆娘,或婆姨。

堂客:江南一些地方俗称妻子为堂客。

媳妇儿:在河南农村普遍叫妻子作媳妇儿。

老婆:北方城乡的俗称,多用于口头语言。

老爱:因称老婆太俗,称爱人拗口,所以取折衷的办法叫老爱。

继室续弦:妻死后又另娶的。

家里、屋里人、做饭的:都是方言对妻子的称谓。

女人:一些农村称妻子为女人,或孩子他娘。

爱人:男女互称。

右客:湖北鄂西山区对妻子的一种称呼。

伙计、搭档:现代都市对妻子的俗称。

另外,旧时对妾的称呼有“侧侄”、“偏房”、“小星”、“加夫人”、“妇君”等。

关于古时候的人怎样交流说什么语言和古代语言冷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用一句话夸自己,古代人和现代人怎么说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