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论语考点

论语 公冶长

今天给各位分享公冶长论语考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论语文学冷知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公冶长论语考点
  2. 《诗经·蒹葭》 文学常识
  3. 论语完整原文注释及人物评价
  4. 论语十则提到成为老师的条件

公冶长论语考点

本章共二十八章。该篇主要记载了孔子对古今人物贤愚得失的评论。因首章所论人物为公冶长,故名《公冶长》。篇中前半部分为孔子评论弟子德行;后半部分主要是评论古今知名人物的得失长短,还有孔子自言其志的章节,其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对其“大同”理想的很好诠释。

全篇围绕孔子对人物的评价展开,材料看似比较零散,其实与上篇《里仁》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里仁》强调人要近“仁”,以“里仁为美”;人要践行仁德,“无终食之间违仁”。本篇承此而来,内容仍以谈论仁德为主。

孔子评人论事无不以“仁”为标准。在孔子思想里,“仁”是一个含义极广的道德规范,它包括众多德目,如恭、宽、敏、惠、忠、信、孝、悌、智、勇等,都是“仁”精神的体现。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解读:孔子一贯强调学习要勤奋,人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坚决反对懒惰。宰予在孔子学生中以善于言辞著称,有时还夸夸其谈。孔子于是便借“昼寝”一事将他责备了一番。宰予作为孔子门生中言语科目的高才生,辩才无碍,言出理随,很容易让人相信他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但事实却未必如此。所以孔子提出要准确判断一个人,既要听其言,还要去观其行,看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

(注:圬,涂饰粉刷;与,yu二声,语气词;诛,责备批评;)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解读:这里是孔子和子贡在谈论恕道。子贡这里所讲的,与后面《卫灵公》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照应,表明了他的志向。但是,这种志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要用一生的努力才能证明。而且子贡用了“吾亦欲”来表示“主动愿意”,比单纯的“勿施于人”之劝诫与禁止,做起来更为困难。故孔子鞭策他说:“恐怕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解读:对于这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有不少歧义。子贡认为,孔子讲述礼乐诗书等知识是有形的,可以听闻学到,但是关于人性与天道的理论,本身就属于深微难知的范畴,不是聪明特达之人不能听懂。孔子教育学生注重人道,很少言及人性与天道,因为“天道远,人道迩”。论语一书中言及人性与天道的确实不多,孔子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现实精神,对于人性和天道采取存而不述的态度,仅仅是示之以端,想要学生深造而自得。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解读:孔子在这里赞美子产的美德。子产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合乎君子之道有四:端己、敬上、惠下、有义。端正自己就会以身作则,可以威信自立;对君上恭敬,可以行事无私;恩惠泽被百姓,百姓能得以休养生息;劳役百姓合乎义,百姓便不会心生怨怒。子产正是因为做到了这四点,才使郑国从春秋列国争强中脱颖而出,赢得尊重和安全。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解读:孔子在这里又给人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凡事都要有一个度,慎重如果过了头就变成懦夫了。“三思而后行”是一句传世名言,很多人奉之为处世法则。但是,孔子却告诉人们,凡事的确应该考虑利与弊,但是思考太多,便会犹豫不决,可能错失行动的时机。因此,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前人对此已有领会:“文子生平盖福祸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步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故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注:季文子,鲁国的大夫;)

?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读:这里表现出了孔子的一个基本思想:既积极进取,又洁身自好。他称道宁武子在“邦无道”的情况下处世的“愚”,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牺牲,这种大智若愚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宁武子,卫国的大夫;)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解读:孔子十分反对表达了孔子鲜明的是非好恶的态度。左丘明为鲁国太史,相传为《左传》的作者,以秉笔直书、褒贬善恶著称。孔子把他引为自己的同道中人,对巧言令色、过分恭顺的行为,以及内心对别人有怨恨,表面却显得要好的行为深感憎恶,认为这些行为是可耻的。

(注:左丘明,鲁国的史官;)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解读:孔子这里强调的是君子修身的问题。在这里感叹人们有过失而不去反省,即使见到自己的过错也会去掩饰推诿,不会在内心里责备检讨自己的世风。他认为要有这种内省自责的意识,才能去及时改正有所进步。人往往能一眼看出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却很少能真正反观自身的错误和缺点。即使知晓了自己的过失后,也很难去真正加以改正。人需要有自省自责的理性精神,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

《诗经·蒹葭》 文学常识

《诗经》中尤其是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春秋公羊传》)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论语完整原文注释及人物评价

《论语》十则对照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论语十则提到成为老师的条件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公冶长论语考点和论语文学冷知识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论语 公冶长第五 第廿一章
标签: 论语 考点 公冶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