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板的详细发展历史

神奇七巧板的由来及发展历史 讲诉你所不知道的七巧板故事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七巧板的详细发展历史的一些知识点,和七巧板历史冷知识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七巧板最早是谁发明的,外国人称它为
  2. 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
  3. 七巧板的详细发展历史
  4. 七彩板的由来和它的历史故事

七巧板最早是谁发明的,外国人称它为

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今天,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七巧板和七巧图,它在国外被称为“唐图”(Tangram),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不是唐代发明的图)。

七巧板的历史也许应该追溯到我国先秦的古籍《周髀算经》,其中有正方形切割术,并由之证明了勾股定理。而当时是将大正方形切割成四个同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还不是七巧板。现在的七巧板是经过一段历史演变过程的,它是由宋代的燕几图到明代发展为蝶几图,到清初再演变成七巧图,到现在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18世纪,七巧板传到国外,立刻引起极大的兴趣,有些外国人通宵达旦地玩它,并叫它“唐图”,意思是“来自中国的拼图”。在欧洲,大约在1805年出版的《新编中国儿童谜解》中有24幅七巧图并附有一份木制的七巧板。随后,1810年在法国,1818年在德国和美国都纷纷出版了关于七巧板的书,在意大利出版的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历史。在这些书的前言中说:这是一种男女老少、达官贵族、平民百姓无不咸宜的消遣游戏,而且它不像其他赌具那样会让您输掉钱财。

荷兰作家高罗佩在他的小说中写了一个哑巴男孩用七巧板拼字来补充他的手势。据说法国拿破仑被放逐后就常常玩七巧板来消磨岁月。

七巧板传往欧洲至今风靡不衰。1978年荷兰人JoosfElffers编写了一本有关七巧板的书,书中搜罗了1600种图形,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

七巧板的历史演变过程

传统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几图”。所谓“燕几”同“宴几”,就是请客吃饭招呼客人的小桌子。说起“燕几图”的来历,不得不提宋朝一位叫黄伯恩的人。黄伯恩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而且热情好客,他首先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后来有人增加了一小几,把它改进为7张桌子组成的宴几。7张宴几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设计原理,视宾客的多少,任意拼排成不同形状的桌面。

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组成,拼在一起是呈蝴蝶展翅状,分开后则可拼出一百多种图形。现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与“蝶翅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可以说七巧板最初的确是用桌子摆出来的。

七巧板的详细发展历史

根据近代数学史家们的研究,七巧板是于明、清两代间由中国人所发明的;少许人士说七巧板经已发明了一千多年了。

宋朝——燕几图

七巧板雏形是“燕几图”,燕几的意思是招呼客人宾宴用的案几,引发这个点子的人是北宋进士黄伯思,他先设计了六件长方形案几,于宴会时能视宾客多寡适当调整位置,随后又增加一件小几,七件案几全拼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分开组合可变化无穷。已和现代七巧板相差无几了。

明朝——蝶翅几

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而组成的,拼在一起是一只蝴蝶展翅的形状,分开后则可拼成出一百多种图形。

近代——七巧板

现代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几图”与“蝶翅几”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出来的。七巧板在明、清两代很快就快传往日本和欧洲。1805年,欧洲的书目中已经收有介绍中国七巧板的书籍。

传播和英文名字

七巧板的英文名称则为“Tangram”,来自俚语“Tanka”,话说从前居住于中国东南沿海岸被称为疍家的水上居民,他们供应食物给一些在运轮摆渡中的商家,除了供应食物以外,他们还提供一些娱乐招待,其中一样即是由七片薄片组成的中国谜题。“Tangram”一词大约就是GameoftheTanka-“船上人家的游戏”演化出来的。

七彩板的由来和它的历史故事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泥制或陶制的雕塑,造型有人物形、飞禽形、兽面形等等。多在背上或头上留有一两个孔可以吹响,注入水后又可以长时间发出吱吱声,并不断吐出水泡,颇为有趣。

在仰韶文化的儿童墓葬中,出土了陶狗、陶鸡;到汉朝早期的青瓷中有了瓷质的动物玩具。宋朝最流行的陶塑玩具叫做“磨喝乐”。

这一词源于古印度佛典,亦称“摩睺罗”、“魔合罗”或“罗睺罗”,原意指佛教神名。“磨喝乐”最初随着佛教东传进入中国,唐代时作为偶像被崇拜,宋人开始将其改进成娱乐性极强的民俗玩具,威严端肃的佛像也变成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的小儿模样。

这种孩童形象不仅令人心生怜爱,也有“多子多孙”之意蕴含其中。

七巧板是我们学龄前就会接触到的玩具,形态各异的七块小板,稍加变换就能组合成各种丰富的形象。

简单的七块板,蕴含着奥妙的数学原理。七巧板最早起源于唐代,在国外也号称“唐图”,其发明最早是受到唐朝家具“燕几”的启发。“燕”者,“宴”也,所谓“燕几”乃是用于宴请宾客的案几,可以根据宾客的数量进行任意的拆分组合。

北宋时,官任秘书郎的黄伯思对“燕几”加以改进,设计成了六件一套的长方形案几。来宾客时根据需要加以拼合,平时又可以分开来陈设书籍和古玩,由于以六为度,也称“骰子桌”。

黄伯思的好友对骰子桌赞赏不已,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张小几,改名为“七星桌”,七巧板的雏形正是在这些桌几的分分合合中诞生的。

到了明清时期,又有人在其中引入三角形,使得七块板子的组合方式大大增加。之后又经过不断演化,终于形成了今天的七巧板

关于七巧板的详细发展历史和七巧板历史冷知识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趣味丰富的七巧板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7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