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康熙王朝 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以及姚启圣的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我姓姚,姚姓有比姚明更出名的人吗
  2.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为什么敢打康熙的御用太监李德全他不怕康熙为难吗
  3.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4.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我姓姚,姚姓有比姚明更出名的人吗

姚姓家族里面流芳百世的出名人物还真不少,很多没文化的的、也不太懂历史的,年岁大一点的,听过历史评书的,都知道东汉开国名将姚期,大唐救世名相姚崇,燕王朱棣军师姚广孝,不喜欢篮球运动的,不喜欢追星的,还真不知道有一个特别优秀的巨人运动员姚明。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为什么敢打康熙的御用太监李德全他不怕康熙为难吗

这是《康熙王朝》当中非常经典的一幕,让我给大家再还原一下。当时周培公病重,康熙皇帝前去看望他。之前康熙贬他到盛京,这一贬就是11年。康熙带来了三件事情,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想重新启用周培公。

当时周培公还怄气,和皇上半开玩笑的说:“我看皇上的第三件事,是不是到了盛京之后才想起来的?”(另外两件事拜昭陵还有收复蒙古王公)。

后来明珠在旁边解释道:“皇上刚刚落脚就来找你了,你这不仅不给皇上面子,还说这样的话。”

到后来两人的对话当中,康熙皇帝也说出了为什么要把周培公贬到盛京来。因为周培公破察哈尔平吴三桂,立下了不世的功劳。但是坏在是一个汉人,而且手握20万大军。

整个朝廷当中流言蜚语四起,都担心他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康熙甚至后来坦言道:“满朝的文武和八旗子弟的团结,要比周培公重要的多,因此不得不牺牲他。”

既然皇上都如此坦言了,周培公也没有什么怨言了。周培公之所以能够被再次启用,主要是康熙想收复台~。可惜周培公知道自己身体状况,肯定熬不下去了。因此康熙就让他推荐一个人,于是周培公给他提了一个名叫姚启圣的人。康熙说自己并没有听过这个人,但是周培功告诉他:“如果这个人能够名满天下,可能早就活不到今天了”。

可见周培公对他的性格分析的非常准确,这也是后来打太监发生的前提。在康熙临走前的时候,周培公还送了他一幅画——《皇舆全图》,也就是清朝的地图。

在第二天的早朝当中,康熙皇帝开始拿这幅地图说事。先是回溯了一下自祖辈以来入关所困难,又说全国各地之情况。

最后就回到了台的问题上,康熙在后面还补充了一句:“不要嫌弃这个岛子小,很多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当时就有老臣提出意见,疆土已经这么大了,这些芝麻大小的地方就抛弃了。

但是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两者是一脉相连,万万不可抛弃。随后康熙话题又一转,又说到了姚启圣。康熙点了管理吏部索额图,让他说一下有关于姚启圣的事情。毕竟索额图做了这么多年的吏部尚书,全国六品以上的官都很熟悉。

当时索额图对于姚启圣的评价就是:“他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做官都是越做越大,他反而是越做越小。人都往高处走,他偏偏往低处爬。”顺治二年的时候,朝廷命令姚启圣担任福建巡抚。想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姚启圣还给他资助过粮草,也算是有那么一点功劳。

然而在四年过后,由于反对朝廷对于闽地区的治理方略。职务被降成了藩司,以戴罪立功之身继续任职。又过了三年时间,因为经常和上司吵架,又被变成了道台。

后来在顺治13年的时候,姚启胜因为酗酒渎职,被贬成了知县。等到顺治16年的时候,又再次被贬职,发配到了漠河军中。

从巡抚到兵卒子,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没想到在康熙三年的时候,姚启圣又被撤了职务去做了一个马夫。这个时候的官职只有九品了,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官。

康熙听完之后感慨道:这个人真不简单,整个清朝的官级,他是一个没落全部都做了一遍。索额图在旁边补充道:“由于姚启圣字自恃才华出众,所以经常和上级顶撞。”

当年顺治在位的时候,曾经有好几次被他气得想杀了他。最后被别人阻拦下来,给了一个永不录用的惩罚。用索额图的话来说,姚启圣就是一个怪人,完全是不值得理喻。而康熙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说周培公一辈子就给他推荐了两个人——图海和姚启圣。图海功不可没,想必姚启圣也不是一个简单人物。

所以他就让太监李德全把姚启圣请过来,但是叮嘱他一句,不要说是我的主意。既然主子都发话了,李德全肯定是快马加鞭的赶过去。

在李德全去请姚启圣的时候,康熙又给大臣分析了一下,姚启圣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在康熙看来,姚启圣可能是一个聪明人。虽然看似笑骂众生,实际上是作为护身之法,希望可以脱离世俗来避祸。

另外康熙皇帝给姚启圣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人才就像是一个锥子,而这个锥子恰好又在裤兜里面。锥子一方面想出头,另外一方面又想去扎人。”康熙他就是想碰一下这个锥子,看看他扎的痛不痛。

再说另外一边,李德全骑着马去请教姚启圣。态度傲慢不说,路上对一个瞎老婆子又打又骂。发现他竟然是个瞎子之后,还大发慈悲的给他扔了几块银子。

这一幕被旁边的老叫花子看到了,老叫花子嘲讽道:“你这扔钱和给狗扔骨头有什么区别,你的马蹄到了别人,赶紧下来代替你的畜生给他道歉”。李德全从马上下来,用鞭子抽了老叫花子几下。

然后大声嚷嚷着,有谁知道三里河马场在哪里?赶紧给我带路。老叫花子打了打身上的泥,说了声自己知道,就在前面带起了路。然而到了三里河马场后,老叫花子说进去叫姚启圣,就把李德全扔在了院子里面。然而李德全左等右等,太阳都要下山了,姚启圣都没有出来。刚想准备进去叫人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官差出来了,让李德全进去叩见。一个区区的九品,竟然让他去叩见,李德全气不打一处来,气冲冲的走了进去。

刚进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的老叫花子就是姚启圣。不愧是在皇宫里面见过场面的人,李德全立刻改成了笑脸,说刚才鞭子抽重了,这里给他陪个不是。

但是转身态度就傲慢了起来,告诉他现在可以走了,我家主子在城里面等着你。李德全还记得康熙的嘱托,不让他告诉是谁请的。李德全只是说我家主子,是从北京城来的龙公子。姚启圣开始挖苦他:“那你家主子有没有教你如何做好一个奴才?”

结果惹怒了李德全,把房间里面的一个桌子打翻。姚启圣有了把柄,把之前抽自己的鞭子,外加上马踢伤了别人加起来。分别打了李德全20鞭子和30大板。

这样李德全可是有了借口,自己还被绑着就跑来见皇上,想给皇上诉苦,让他看看李德全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于是在朝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了事情经过,康熙不愧是康熙大帝,知道事情错在谁,就把李德全骂了一顿。

后面我就不说了,和标题的关系也不大。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其实姚启圣表面是不清楚到底谁来请他。而且从之前所对于姚启圣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姚启圣是一个性格有点强拗的人。▲知道叫别人爷了

打骂上司很常见,打一个奴才又能怎么样?然而以姚启圣的聪明才智,其实他早就猜出来了李德全是皇帝的近侍。只是在他看来,要不是打皇上,其他都没问题。

当然打了皇帝近侍,肯定要给姚启圣一点颜色看看。所以就让索额图把姚启胜打进大牢,结果姚启圣就被关进去三个月。

不过三个月里面全部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唯独要求所有人不准和他说话,也不去审理他。康熙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杀杀姚启圣的威风。结果这一招果然有用,没有几天之后姚启圣就知道求情了。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来自于《康熙王朝》电视剧,之所以没有讲正史,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发生过,题目提的也是根据电视剧来的。)

清朝平定台湾姚启圣明明是头功,为何康熙却重赏施琅

谢谢小秘书邀请。这是一个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比较复杂化,但很有意思。

1.姚启圣

姚在任广东香山知县期间,偷开海禁,同外商做生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同时也为朝廷贡献赋税。他擅开海禁得罪了朝廷,被罢官了。

后来他平叛、劝降耿精忠立下大功,任福建布政使、福建总督;1680年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郑成功长子)退兵澎湖;1682年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功勋卓著。

2.施琅

1681年康熙帝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1683年6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台湾水师中大获全胜,并上奏清廷屯兵台湾、设府管理,力主守卫台湾。

但人称施琅是“三姓家奴”:早年是郑芝龙(郑成功的父亲)手下部将,随郑降清;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得力干将;郑成功的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借故杀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贪污严重,郑经诛杀了施琅家人,导致施琅再次降清,后被康熙帝重用立下大功。

3.重赏与未赏

施琅、姚启圣收复台湾立下大功,都是康熙时期镇压台湾抗清力量的干将。康熙帝问姚启圣想要什么奖赏,姚启圣个性耿直,不贪污受贿,人生“三起三落”,心里非常清楚历来“功高震主”会导致悲惨下场,于是只要求皇上把一些珍贵书籍赠给他,并主动辞官,所以康熙帝只重赏了施琅。

《简明清史》云:施琅、姚启圣在收复台湾战役中各有功绩。尽管率军攻入台湾的是施琅,倘若没有姚启圣的前期准备,施琅不会顺利取得胜利。康熙皇帝及清朝史书多将平台功劳归于施琅,因为施琅攻取台湾后,抢先姚启圣数日奏报朝廷,得以进封靖海侯。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一无所获返还福州,即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4.乾隆评价施琅

乾隆并不看重施琅,对历史人物进行大规模重新定位时,不知道如何定位施琅,就干脆把他遗忘了。乾隆官修的《贰臣传》,列入了明朝叛徒120人中没有施琅;紫光阁里“平定台湾20功臣”中也没有施琅。其实道理很简单,乾隆要让大清永存下去,对投降的明军都没有好评价,就是想警告汉臣,要做忠臣,不要投降别人。

5.后人评价施琅

后人对施琅的评价也具有争议的。当时台湾的郑氏集团是华夏最后的抗清势力,有人认为若施琅能成为民族英雄,那么抵抗的人就是奸贼了;也有人认施琅作为背叛明朝、背叛郑氏的“投降派”,成了不齿于人类狗屎堆。尽管施琅代表清朝统一中国,史学家却难以将他的形象正面化。历史中的民族英雄只能是保持政治气节的郑成功,而不是有违民族大义的施琅。民间也同情郑氏,将施琅视为吴三桂之流的汉奸。

但史学家评价台湾的郑氏叫抗清,后又被定义为分裂。2006年央视首播《施琅大将军》,为施琅翻案,施琅成了民族英雄。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刁钻”的个性让人拍案叫绝,也让康熙又爱又恨。他愤世嫉俗,不愿与官员同流合污;他满腹经纶,却安心当一个“弼马温”;他桀骜不驯,时常离经叛道。康熙为了招揽他,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才驯服他,并任命他为福建总督,负责收复台湾。

一个在马厩养马的人,为何能够得到康熙的赏识,突然成为封疆大吏?

领导未见其人,已闻其名。

康熙在视察盛京的时候探望卧病不起的周培公,周培公临终前向康熙举荐姚启圣。周培公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儒将,才能出众,辉煌业绩在大清也是有目共睹的。从康熙为他罢朝守灵就能看出,他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他举荐的人,康熙自然会格外重视。

在朝会上,康熙听完索额图对姚启圣“非凡”经历的介绍,感叹人才难得。于是命令身边太监李德全去见姚启圣,结果李公公被他鞭打,回来告御状。越是得不到,越想得到。姚启圣欲擒故纵,撩得康熙头疼,也让康熙器重。康熙的帝王心术炉火纯青,对姚启圣恩威并施,最后还是“搞定”他。在康熙召见群臣商讨国事的时候,姚启圣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康熙的提问。其提出对台湾的“三必剿,三必抚”战略,挤压全场,得到康熙的认可,被定为国策。面试是一次表现机会,领导会根据才能授予相应的职位,姚老师顺利通过这一关。

守台湾的关键在于福建总督,姚启圣先前是福建巡抚,熟悉当地的情况。由他出任,可以很快适应工作。

之前的对台事务全部都是满人负责,屡战屡败,即使大阿哥出战也一败涂地;朝廷一时半会,也挑不出一个合适的人选。八旗兵马,只适合陆地作战,攻台很难起到大的作用,这让康熙考虑重新打造一只水师。姚启圣的能力,刚好符合朝廷的需求。

姚启圣重见天日的关键人物是周培公,但是他的下场却好过周培公十倍。他吸取了周培公的经验教训,懂得官场的进退之道,最后功成身退。

作者:陈秋媚,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姚启圣的冷知识、《康熙王朝》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康熙王朝 中,康熙为何重用养马的姚启圣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7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