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五类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及典型人物(儒林外史性格分析)

锦绣安徽迎客天下︱安徽的辉煌历史文化,你都了解吗 徽州文化 新安理学 徽菜 徽商 桐城文派 安徽地方戏曲 文房四宝 快来看看

大家好,关于儒林外史,五类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及典型人物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儒林外史的冷知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儒林外史描写了什么样的现象
  2. 儒林外史,五类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及典型人物
  3. 儒林外史第20回物形象
  4. 儒林外史第七回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描写了什么样的现象

通过努力读书走向仕途,一直都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重要出路。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实行,知识分子突破了门第的限制,官职不再是名门望族的专属。这对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诱惑。他们都希望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但也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制度的实行,使他们渐渐变得自私、虚伪、迂腐。《儒林外史》通过对知识分子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这一制度的批判。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明太祖朱元璋登上帝位以后,经过元代游牧民族对科举制度的闲置,又重新恢复并发展了科举制度,并达到了鼎盛时期。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八股文,考试的内容也局限在四书五经。八股文作为一种文体,对明清两代的许多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考试的制度,却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文人士子只把自己读书的范围局限在四书五经,视野狭窄,以至于读了一辈子书的范进连苏轼都不知道是何许人也。

儒林外史,五类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及典型人物

第一类是热衷科举,为做官奋斗的人,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有些人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达到了做官的目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性格已完全被扭曲,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如周进、范进等。有些人则付出了终生努力,但仍未能在科举上有所收获,成了遗憾终生的悲剧人物,如马二先生。

第二类是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如王惠、汤知县等,他们只知一心往上爬,做官的信条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第三类是表面上不愿参加科举,不愿做官的假名士,如娄三、娄四公子。这些人最初也是热衷科举的名利之徒,只是在碰了壁后,转而清高起来了。他们其实是一些庸才。

第四类是真正远离科举、功名的人,如王冕、杜少卿等。在这些人的身上,寄寓着吴敬梓的人生理想,他们是《儒林外史》中的闪光人物。

儒林外史第20回物形象

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匡超人找到了老师,老师欣赏他的才学,要把外甥女嫁给他,他谎称未婚,就成了亲。一次回浙江办事,顺便到家看望,不想妻子因不习惯乡间生活,病逝了。旧友景兰江找到他,要他去看望在监狱的潘三哥,因他与潘三的案子有染,推脱说因是为朝廷效力不能去看望犯人。

办完事后,他回京的船上,遇到了牛布衣。并向他们吹嘘自己的才学高超。牛布衣在芜湖县住在庵里,不幸病亡。死前请老和尚给他料理丧事。和尚及众邻照办不误。体现了匡超人做官后,不顾结发妻子之情、不念旧友情、好吹嘘抬高自己的丑态。

儒林外史第七回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形象特点: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关于儒林外史,五类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及典型人物,儒林外史的冷知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南交大希望学院 图书馆 儒林外史 吴敬梓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8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