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哪些关于酒的冷知识(关于酒的常识性问题)

关于酒的几个冷知识,你有兴趣知道嘛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还有哪些关于酒的冷知识和酒的4个冷知识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还有哪些关于酒的冷知识以及酒的4个冷知识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还有哪些关于酒的冷知识
  2. 中秋节的九个冷知识
  3. 酿酒知识

还有哪些关于酒的冷知识

现在酒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关于酒的这几个冷知识很多人都不知道。

1、你的血液里永远都有酒精

由于人类的消化系统自带发酵功能,人体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微型"发酵罐",因此即便你滴酒不沾,你每100毫升的血液中也会含有0.01至0.03毫克的酒精

2、并不是度数越高的白酒,口感酒越好

从酒的质量来说,在52-54度之间,酒类分子与水分子的亲和力最强,酒的口感柔和,酒味最协调。传统白酒蒸馏出来都是高度数,低度数白酒通常是通过加水降度。

3、胖子比瘦子更容易醉

由于瘦子的肌肉含水量比胖子高,而高含水量的肌肉能更有效地吸收酒精,从而避免大脑受到影响。如果把脂肪练成肌肉可以有效提高酒量

4、伏特加其实和酒精酒没太大区别

伏特加是经过多次蒸馏提纯,用活性炭过滤掉其他的杂味,提炼出纯度很高的酒精。没有像中国白酒的味道丰满,所以大多数国人对于酒还是偏向于白酒。

5、白酒是没有保质期的

白酒如果在正常的保存条件下,其实是没有保质期的。酒精本来就有杀菌的作用,只是不同类型的白酒存放的时间不同。根据香型排列:酱香型存放的时间>浓香型>清香型。虽然没有保质期这一说,但白酒的存放还是要讲究一点,最好选择陶坛,更好留住酒香。

6.喝酒会降低体温?

冬天喝酒确实是让你暂时性地暖和身体,但是喝酒后体表发热,毛孔张开,使人体内的大量热量通过皮肤散发,加快热量散发速度,冷空气很容易顺着毛孔入侵,进而体温会下降,所以喝酒不能暖身,反而越来越冷。

7.酒后吐真言?

人们都会有一定的防御机制,如果我们的情绪表达后会让我们受到伤害,那么我们就会把情绪与感情抑制起来。而当喝醉了以后神经出现兴奋,尤其是我们的语言中枢(比如说很多人喝醉了以后话会非常多),我们的这种自我防御与情感抑制也会消失,从而很多平时不敢说的都可以说出来,或者说更加容易说出来。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说,就是意识薄弱,潜意识会进入我们的脑海中,从而本能冲动会比清醒时更多地表现出来。

中秋节的九个冷知识

1、中秋节昵称多,10多个马甲任意换

中秋节的命名是根据咱们传统的农历来定的,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所以中秋也称“仲秋”。

因为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此又被称为“八月节”、“八月半”。

这天的圆月是主角,所以这天还被称为“月夕”、“秋节”、“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等。

2、中秋的起源

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到了八月收成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就选定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而上升到官方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帝王的祭祀活动。古人春天祈雨,秋天庆收,皇家也选定中秋作为祭祀的日子,普天同庆。

最有意思的说法,指中秋还与考试有着微妙的关系。八月举行的大考,人们往往把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所以到了中秋,又多了一个庆贺的理由。

3、古代中秋也放假

中秋假期的传统可不是现在才有,早在唐朝,官方就规定,中秋放假三天。

南宋时,中秋仍有一天假。元代时期虽然节假日被大幅删减,但中秋假期仍一直保留。

后续断断续续仍保留有中秋假期,尤其到了清朝乾隆时期,又出现了全国放假三天的情况。

不知道那时的人们在这个小长假期间,是否也会出去旅个游,看看大好河山。

4、月饼极简史,或与贵妃有缘

中秋都要吃的月饼,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

当时,带货达人张骞出使西域,从国外带回来芝麻(当时叫“胡麻”)。当地人用胡桃仁为馅,做出一种圆形饼,就叫胡饼。

到了唐朝,传说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秀恩爱、撒狗粮。

杨贵妃拿起一块胡饼,对唐玄宗说:“你看这个饼,它又大又圆,是不是像极了今晚的月亮。”

从此,胡饼就改叫月饼了。

据唐代《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中秋节时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

宋时已有荷叶、金花、芙蓉等品种的月饼。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在民间也逐渐流传开来。

5、吃月饼也有讲究

按照传统习俗,吃月饼时,要将象征圆月的月饼按人切块,每人一份。

毕竟这是一个团团圆圆的日子,即使有没有回家来的亲人,也要把属于他的那一份月饼保管好。

等到他们回来时品尝,才算圆满。

6、吃月饼配热不配冷

月饼富含脂肪,吃的同时最好不要搭配冷饮,否则会引起腹泻。

传统来说,吃月饼时,最好是泡一壶热茶,边吃边饮,止渴去腻的同时,还有助于消化。

而且,月饼虽好,也不要多吃,更不要空腹时食用,容易诱发胃肠不适。

7、除了月饼,好吃的还很多

古时在江南,中秋吃南瓜比较盛行,这个时候的南瓜不但个头最大,而且味道醇厚香甜。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应季上市的鸭子,肥而不腻,味美可口。(果然从来就没有一只鸭子可以活着走出南京……)

中秋节也是石榴成熟的时候,在古代也是祭月的供品之一,石榴形似玛瑙,晶莹剔透,意味着长寿、团圆和吉祥。

中秋之际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糕、桂花酒是许多人家都会享用的美食,再夹上一只大闸蟹,夫复何求。

潮州地区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俗,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芋头的“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中秋吃芋头还有辟邪消灾的寓意。

8、传统中秋习俗,你知道多少呢?

江苏包括上海,民间中秋有烧斗香的习俗。

有的香斗四周会糊有纱绢,画上月宫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

山东民间就有中秋节祭土谷神的传统习俗,当地人都称之为“青苗社”。

有的地方在中秋节除了祭月外,还有上坟祭祖的习俗,一家人都要整整齐齐的,祈求祖先保佑。

广东、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有舞火龙,据说可以趋吉避凶,风调雨顺。

9、唐朝时赏月是一项贵族活动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文化人也多,整日吟诗作对。

在他们的带领下,赏月变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有事没事对着月亮吟几句,绝对风靡万千少女。

后来,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赏月、饮酒、吟诗作对便传开来了。

但是显然,这些“活动”只是上层人士和文人的爱好,普通百姓拜祭完月亮,吃点水果和月饼,就可以洗洗睡了。

酿酒知识

1,选粮,首先要清楚,白酒是需要淀粉糖化后在酒化的过程,所以粮食要选淀粉含量高,陈年粮食,虫蛀,发霉的粮食都会对酿酒有很大影响,其次就是单宁,适量的单宁有助于白酒生香,过多则会影响发酵,所以要减少高粱壳的使用量,再者就是粮食中的蛋白质,蛋白质过高,酿酒的杂醇就会增加。

2,洗粮泡粮,粮食尽可能清洗干净,可以有效的减少酒的苦味,泡粮尽可能的选择热水泡粮,水温70-80度,不能太低或者太高,(大米糯米用45度水泡粮90分钟)热水泡粮可以起到杀菌,去除部分表皮果胶减少甲醇生成,将粮食快速泡透的作用。如果温度太高,则会将粮食表皮破坏,黏烂,影响淀粉含量和蒸粮效果,泡粮时间,高粱8-12小时,玉米12-16小时,冬天可以延长,夏天可缩短,减少搅拌次数,避免升酸,粮食泡透即可。

3初蒸,初蒸将粮食蒸到熟而不烂,半生不熟的状态,如果开口太多,则再闷粮时会淀粉流失,减少出酒率。

4,闷粮,闷粮是用90度热水闷粮,可快速让粮食吸水膨胀,以便于复蒸时的开口,如果用冷水闷粮则会让粮食遇冷结块,翻拌时费时费力。

5,复蒸,复蒸一定要做到,粮食全部开口,无白心,无生硬,也不能大开花得太多,大开花太多,容易粘块,影响发酵,如果有夹生,会出现长白毛,发酵不彻底,出酒少,出酒有杂味等。

6,摊凉下曲,摊凉到下曲应保持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减少杂菌感染,摊凉地面保持干净,摊凉时应检测含水率,大曲含水率应在50%-58%,小曲含水率55%-70%,如粮食含水率不足,应该泼入开水翻拌,含水率计算方式:100-(粮食+曲)除酒醅重量*100,下曲温度和环境温度有很大关系,比如冬天可提高下曲温度和下曲量,夏天降低下曲温度和下曲量,入缸发酵温度也是如此。

7,培菌糖化,一般清香大曲不需要堆积糖化,清香大曲都是中低温大曲,所以不需要堆积糖化,温度降到20度时,可直接入缸发酵,中低温大曲属于边糖化边发酵,小曲则需要糖化,由于目前小曲比较繁杂,有些里面含有糖化酶和黑曲霉,这样的混合小曲应该缩短糖化时间(尽量多问问卖家,糖化时间,糖化温度,出箱温度)小曲糖化时的温度应在25度左右入箱培菌,糖化高度夏天15-20公分,冬天20-40公分,糖化时用麻袋或者棉被保温保湿,保持透气性,隔菌保湿,一般需要糖化24小时,出箱温度大约在33度左右,最高不要超过36度(糖化时的温度最低不能低于24度,否者难以糖化)糖化结束出箱时,气味清香扑鼻,曲香味浓郁,清甜微酸,无酒气,无杂味。如糖化不彻底会发酵缓慢发酵不彻底,糖化过度,出现糖化物流出,会影响出酒率。酒醅糖化结束后按1:1或者最高1:4得配入新鲜的酒糟。

8,发酵,发酵容器,干净卫生,避免杂菌感染,无荤腥,发酵应该保持密封,和温度的把控,酿酒发酵时属于半密封状态,可排气不进气的状态,入缸发酵温度应在20度左右,酒曲的活跃温度时20-30度,温度太低发酵缓慢,或者不发酵,温度太高,则提前让酒曲活性降低,影响发酵,升酸严重,出酒杂味大,出酒少。发酵前三天缓慢升温,3-7天发酵中挺期,小曲顶温控制在38度,大曲顶温32度,中挺期过去后,温度会下降,直到降温到于室内温度相同,明显酒醅下沉,则发酵完成,发酵温度太高时应该翻拌降温,踩缸。

9,蒸馏,蒸馏时上汽后在放酒醅,逐层轻撒,见气压气,避免压气,影响出酒度数和出酒量,蒸酒选择中火,火不要太大,火大会将其他杂物提前蒸馏出来,影响酒质,出酒应掐头去尾,酒头甲醇含量高,尾酒杂醇含量高,接酒应该采用分段接酒,开始-65度,65-45度,45-35度,35-结束,35度以下的尾酒不能饮用和头酒,黄水可再次蒸馏取酒,45-35度的酒会浑浊,所以这个阶段的酒应该用活性炭过滤然后用瓷器存放半年,然后降度使用。

10,配糟或者二次清,取完酒的酒醅,叫做酒糟,小曲的酒醅可以配入糖化好的梁培中,称为配糟,配糟的作用是为了调节酸度,也可以将未取完的酒提取出来。而清香大曲第一取酒后,摊凉后再次下曲发酵,下曲量和第一次相同,称为两次清,大曲的二次取酒,可以调节酸度,均衡酒的口感,有增香效果,清香大曲有句话叫,养大茬,挤二茬。

11,窖藏,新酒辣,冲,不醇厚,所以一定要用瓷器窖藏,使酒分子水分子完美缔合,也可使一些有毒物质自然挥发,窖藏酒度数不应太高,保持在55度左右,这个度数的酒质比较稳定,窖藏效果最佳。

12,降度,降度方法,酒调酒降度方法,(高度度数*重量+低度度数*重量)除以总重量。加水降度方法:重量*度数除想要度数-原酒重量,就是要加的。加水降度的水是蒸馏水,加水降度酒会浑浊,所以加水降度时,应先用和水量1:1的酒混合,然后将加水后的浑浊酒过滤,这样可以减少失香。

影响酒香酒苦杂味的有很多原因:水质,碱性,无机盐超标的水,酒曲添加量过多,粮食杂质多虫蛀,发霉,都会引起酒苦。

酒杂酒冲有邪味:辅料多,粮食有夹生,辅料变质,酒曲变质,发酵容器不干净,发酵温度高,酒醅含水率太高这些因素都会引起酒杂味大。

酒寡淡不醇厚:首先考虑酒曲,酒曲活性差,发酵温度低,含水率低,都有可能引起酒寡淡。

出酒度数低,出酒少:粮食和设备不匹配,设备大粮食少,发酵不彻底,粮食夹生,设备因素,都有可能引起出酒度数低。出酒少:陈年粮食,多年酒曲,活性差,设备为液态设备,无法蒸馏固态酒醅,压气,这些事出酒少的主要原因。

关于还有哪些关于酒的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葡萄酒历史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