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仲翔碑全文及释文(虞仲翔读音)

伊秉绶隶书 光孝寺虞仲翔祠碑 书法欣赏

大家好,关于虞仲翔碑全文及释文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虞世南冷知识100例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虞代表什么意思
  2. 虞仲翔碑全文及释文
  3. 蝉唐·虞世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虞代表什么意思

“虞”,普通话读音为yú,最早见于金文。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虞”字的基本含义为预料,如:不虞;“虞”字的引申含义为欺骗,如:尔虞我诈。

在日常使用中,“虞”常作动词,表示猜度,如:虞度。

虞仲翔碑全文及释文

虞仲翔碑全文如下:

南州牧吏虞公仲翔之碑

故南州牧吏虞公仲翔之子弟修

今国之立廉而不替其本源此吾民族之福也

凌志选杰冀公望骏胸怀英猷

蜀士之冠天下梁倚

寄迹虞府千载谁知

生当乱世志在苍生

义公能路武功既成

廉吏满国思想日新

一任南州忠孝无两

泰山之襟东海之阔

盈庐振威燕赵之雄

匡扶三叶播种五谷

恢台开渠劝善惩恶

堂堂正直南阳之风

虞氏家风家有家规

存心纯一行事精细

高节绝尘同欣日月

德惠百川共蒙长效

古人云:“风流人物,必品格高且初志切实。”虞公仲翔,性情端正,志在学问。以文为官,端于奉公;慷慨激昂,忠于国家。一任南州牧吏,清风凉月,着实令人称道。以致千百年后,后人犹能感受其儒风家训,可谓不朽。

虞仲翔碑释文如下:

此碑记述了南州牧吏虞仲翔的生平事迹和家族家规。虞公仲翔生于乱世,志在仁政,能言善辩,对治国理政有深入的思考和见解。他历任官职,在南州牧吏任上尤其表现出色,以清廉干练、忠诚奉公而著称。同时,虞公仲翔也是一位儒雅风流的绅士,品格高尚,尤其注重家族家规,立身行事始终如一,深得后人敬重和崇拜。该碑文采华美,被誉为唐代碑刻中的佳作之一。

蝉唐·虞世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诗词中以蝉为表象,状物抒情,借物言志的很多。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停晚”,是借蝉声喧染寒秋冷落凄凉的气氛,为离别增加了凄美;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保,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表达了诗人满腹愁绪,宁受清贫而饮露西风的心志。还有唐朝的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务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清人诗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也都是借蝉抒怀,寄托对远人的思念,或自我表白,或托物言志。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清白、与世无争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已坎坷不幸的身世。

??在众多的咏蝉之作中,尤其为世人称道的是初唐时期的虞世南诗人的咏蝉《五绝》。唐太宗屡次称赏他的咏蝉诗句,赞扬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清代诗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对他的诗做了极高而贴切的评价“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对虞世南的这首小诗印象最深,大概是因为它是小时候读的《诗词百首》读本的第一首,放在第一页,印象也就格外的深一点。居高声自远的道理可能早已是寻常巷陌里的常识。荀子在他的《劝学篇》中就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代这首小诗应该是儿童启蒙的选作。总会有人在高处,高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声音可以传播很远,同样如果有点不足之处可能也会传播很远。可谓“高处不甚寒”啊!

??这首诗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据史料记载,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出身望族,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隋炀帝即位时官至授秘书郎,隋炀帝虽喜欢他的才学,却不喜欢他的刚正不阿,所以并未加以重用,入唐以后他虽年过花甲可是唐太宗却十分看重他的品格,加以重用,评价极高。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流响出疏桐”句承接上句,从字面上看,蝉饮的是清露,因而鸣叫之声才显得是那样清脆悦耳,高亢洪亮。“桐”指梧桐,是世人公认的佳树,蝉在“桐”间鸣叫,就写出了蝉所栖息的环境是那样好,这种非好的环境不栖的习性则非其他寻常虫类可比,显出了“非良梧不栖”的清高品格。而且“疏”字本身也是“少有的”之意,那么,什么样的梧桐才是“疏”呢?只有在梧林中傲岸不群、俊逸挺拔者才能高出同类,显出“疏”来,因而这里写“疏”并不是诗人的本意,诗人的本意是要借“疏”写高,为下文“居高”做铺垫。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直接点明了“声名”能远播于外的原因,即并非是借秋风所传送,而是自己本身所处位置极高之故。居高自能致远,时人常认为声音能传得远是借风之力,而诗人却一反常情,非常坚定地否决了常理,而另出蹊径,认为是位置极高才使声音远传,并没有依借其他象秋风之类的外在自然之力。虞世南深得唐太宗推崇而久居高位,一般人看来这是他依借唐太宗的喜爱才能取得如此佳绩的。而对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诗人自己内心中有着不同理解,因而认为自己只所以能位居高位,是因自己傲岸的高洁本性本身辐射出的品德之花、人性之光,而非借助其他外力之故,这是诗人对自己人格的高度自信和肯定。诗的后两句实际上是对诗歌本身的议论,对前两句蝉的习性的议论,更是对自己品格的议论,是自明心志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豁然开朗,诗人表面是咏蝉,其实是在以蝉自比,歌以言志:即便当上了高官也要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要甘于淡泊名利,最重要的是不要为物欲所侵蚀,坏了自身多年的修为;官居显赫的人,只要自身清正廉洁,不避清寒,站得高,立得正,他的名声自会远扬;古人云:“政者,正也,已不正焉能正人”所以已身正,并不需要靠官高位显,凭借自己的权力地位等外物去传扬。这其实就是在赞美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虞世南当上高官,完全是凭自己的真才实学,绝非靠投机钻营所致,他绝不为跑官给当权者送礼,也不为巩固自己的官位而谨小导慎微,该发言时就发言,该说“不”字时就说不。他之所以声名远播,既非官高位尊所致,也非是借着什么权势在后面给自己撑腰,更不是靠做秀呀炒作呀等手段可以达到,他的名声来自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来自精思不懈的好学精神,来自刚正不阿的为人原则,来自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形象地将蝉人格化,暗喻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美,虽是自赞,却丝毫不着傲骄之痕,不染世俗之色,反显出一种雍容典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堪称绝妙。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每读此文,有感沉郁顿挫,笔挟风雷,心湖波澜顿生。非常之人定有非常之能,象孙子、韩非子、司马迁等历史名人,遭受命运的坎坷和世事无常的洗礼,其雄心未泯、壮志依旧,退而著书策,从而传承千古;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时的困苦使生命的剑刃磨练的更加锋利,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仰望其人其事,感慨万千。真是潜心琢璞玉,居高声自远。

??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即便是一个普通的人,谁不想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呢?谁也不愿留下骂名吧。可是名声的好坏完全在于自己的德行品质如何?“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以为这里的“居高”应该是人的品格的高洁,情操的傲岸高尚。只有具备人格的魅力才能名声远播。为官,就应该造福一方百姓,做人,就应该实实在在,真诚坦荡,多行善事,名声好坏,自有评说.

OK,关于虞仲翔碑全文及释文和虞世南冷知识100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法用墨,原来有这么多讲究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