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基础知识入门(历法啥意思)

全部商品 超超友好书店 孔夫子旧书网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历法基础知识入门这个问题,历法与历史冷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历法是谁发明的
  2. 中考历史冷知识
  3. 历法基础知识入门
  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法

古代历法是谁发明的

是颛顼帝,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历法——颛顼历,而这部历法就是颛顼帝本人发明的,这部历法里规定,一年是365零四分之一天,每个月是29零二分之一天,19年7润,五千面前的的历法与我们今天的农历几乎相差无几,可以见得,我们的祖先,是多么的聪明与智慧。

中考历史冷知识

中考历史考试中包含了很多冷知识原因是中考历史考试的试题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不仅有常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会涉及到一些冷门的历史知识,这些冷知识可能不常见,但是在历史的特定场景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考生需要认真复习和掌握如果想了解更多中考历史的冷知识,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作品、查阅历史资料等手段进行学习和了解,这样能够更全面的掌握中考历史知识,提高中考成绩的同时也能够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

历法基础知识入门

1、历法与历书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室颁发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由于这两个原因,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侧重协调朔望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年的叫阴阳合历。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问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2、年月日的来历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一个“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

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半,太阳光照不到,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早晨,这就是一天的开始。在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做黄昏。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天,是历法上的最小单位。

这种用太阳运动规律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真太阳日操作起来很困难。

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子——平太阳日。一个平太阳日等于24小时。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时止,为一天。

3、时辰与日时分秒

在我国古代,没有小时、分钟、秒这些计时单位,只有时辰。人们把一个平太阳日划分为12个时辰,跟现在的计时单位相比较,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时辰是从奇数钟点算起的,每隔两小时一个时辰。而且,一天的分界点也不是午夜0点,而是23点。每个时辰都用一个汉字来表示,即:

子时:23:00~1:00

丑时:1:00~3:00

寅时:3:00~5:00

卯时:5:00~7:00

辰时:7:00~9:00

巳时: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4、阳历、阴历、农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规律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个回归年)为一年。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平太阳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1天。

我们知道,平太阳日是历法上的最小时间单位。而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个平太阳日,并非平太阳日的整数倍。这就给我们生活中的计时方式带来了麻烦。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引入了公历这种历法。

公历,是阳历的一种,由“儒略历”修订而成,世界上多数国家采用此历法。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制定和采用的历法。

公历年,包括平年和闰年两种。平年的长度是365个平太阳日,闰年是366个平太阳日。之所以这样规定,完全是为了解决阳历的回归年并非平太阳日的整数倍这一问题。公历每隔4年就有一个闰年,其它年份都是平年。闰年比平年增加了1天,每4年一个闰年,相当于每4年增加1天。闰年多余的1天加在2月的末尾。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因此,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

公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因为我国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的“农历”,一般人也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纯粹的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1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国的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大月30天,小月29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个闰年,每逢闰年就多加1个月,就是“闰月”。

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的缘故。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也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为了把多余的日数消除,大约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5、公元、世纪、年代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它原是以传说的耶稣基督诞生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历史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

“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为1世纪。以此类推,现在是21世纪中的某一个10年。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就是指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从1990年起,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法

最早的历法是“夏历”,相传是夏代.

春秋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

西汉时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

夏朝的建立

??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

??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的名号,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夏朝是在原始社会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

??世袭制:世袭或世袭制度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历法基础知识入门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历法与历史冷知识、历法基础知识入门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先秦历法的三个基本概念 岁首 正月 置闰天文古历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