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是什么病因导致没有子嗣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末代皇帝有哪些冷知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是什么病因导致没有子嗣和末代皇帝有哪些冷知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末代皇帝溥仪的文化水平怎样,真的只有初中水平吗
首先我想更正一下题主的这个问题。你所说的末代皇帝溥仪,文化水平初中的事情,在现在看来完全可以被认为一个误会或者是闹剧。那只是特定时期,在进行户籍登记时,户籍工作人员无法准确判断溥仪真实学历,而进行的简单登记,而不是什么个人或官方评鉴。
抛开古代封建社会,一些社会制度的弊端。单纯就受教育的程度而言、皇室成员尤其是皇帝(未登基前当时称为太子)受到的教育都是全面系统的,高规格的。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接下来,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一看。
帝师的选择
帝师的选择(教学质量有保证)
皇帝(当时是太子)的老师,这些能做帝师的人,各个朝代和太子不同的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被选为帝师的人,在当时都是一些德行高、人品贵重、学问深厚,儒家、法家或其他学派,大师级人物。教学水平方面,从现在人的角度来看,是不用质疑的。
皇帝知识的全面性(学习内容的全面性)
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太子本身的特殊身份。皇室对皇子教育是非常严格的。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史记、汉书诗赋、诗文书画、弓箭骑射……所有相关的都要全面系统的学习。溥仪三岁登基后,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学习、据史料记载他的老师就有八位。其中,英语老师是牛津大学毕业的英国人庄士敦。不仅还要学英语,包括数学,历史、天文、地理、物理……以及为了管理国家还要学习的,运筹学、管理学,用人数、权谋学,纵横术……肯定比正常人学的东西多得多。四书五经之《大学》是必读必学内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条目,从中可见,作为皇帝要学多少东西?
学习的纪律性强
在古代,特别是皇室之中。对皇子的学习的要求非常严厉和严格的。严格的时间安排,严格的教学方式,严格的考核制度……不管是普通的老师,学生,还是帝师和太子在学习上方面,都是尊师重教、严于律己。我们经常会看到帝师用戒尺打皇子、然后皇子又受到皇上的惩罚、甚至于连迟到早退这样的现象,惩罚起来也特别严重。所以这种严格的学习纪律,保证了教与学环节的有序进行。
历史上好多皇帝在书法、绘画、诗词、音乐……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而因皇帝其身份的特殊性,我们往往侧重于看他的历史功绩和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其实,抛开这些是非论、功过论,但就文化水平和知识层次来说,皇帝所学的和所掌握的比我们一般人要多得多,甚至有的人完全可以称为大师。
所以,当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大胸襟大包容对末代皇帝溥仪给予了特赦。使他获得重生,融入到新中国生活中。我们还是要看到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文化中尊师重教、修身修德的一些美德……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或者事。当然也包括对其文化水平的客观认可。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请告知!
满清末代皇帝溥仪是什么病因导致没有子嗣
溥仪是悲惨的一生,作为一个男人的难言之隐却被公诸于众,人所共知,甚至连身边的太监、宫女的都嘲笑他。
1996年,婉容的贴身太监孙耀庭爆出一个惊天大秘密:“溥仪是同性恋。随着这个惊天秘密的出现,关于溥仪的种种传闻如火山岩浆一样喷涌而出。
而其实关于溥仪是同性恋这个说法,显然是谣传。恭亲王奕?曾孙子爱新觉罗.毓嶦在《我所知道的溥仪》中明确的提到,溥仪不是同性恋,关于溥仪的身体状况他用了两非常隐晦的英文单词来表达ED(erectiondysfunction)翻译成中文就是勃起不能,或者说性方面功能障碍,再通俗点就叫:阳-痿。
溥仪为什么会得阳痿,这需要从他小时候的皇宫生活说起,溥仪3岁的时候就被接入宫中生活,到退位的时候才6岁,这期间的清宫已经混乱不堪,严重缺乏管理,根据“清帝逊位后优待条件”溥仪依旧是紫禁城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只是一个没有实权只有虚名的皇帝,也失去了往昔皇帝的威严。
贾英华《末代太监孙耀庭传》中写道:“溥仪小的时候,太监们为了晚上能够回家休息,就把宫女们推到溥仪床上,要她们晚上来侍候他,不让他下床。有时晚上2-3个宫女,那些宫女年龄都比他大得多,完全由宫女来摆布,教他干坏事,一直弄得他精疲力竭,那些宫女才让他睡觉,第二天起床头晕眼花,看到太阳都是绿的。溥仪作为宫中唯一一个健全男性,常常被宫女太监们各种玩弄,世人都知道无论男子、还是女子在幼年时期被“玩弄”都是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在宫女们玩弄在长大的溥仪,成年后出现严重的性心理阴影。
夫妻间区别于其他人的本质就是性,如果夫妻之间性和谐,其他问题都会变得不足轻重,否则,就成了主要矛盾了,无性的夫妻关系是不能长久维持的,溥仪也是如此。
最能了解一个男人是不是有功能障碍的就是妻子了,婉容的不幸就是从嫁给溥仪开始的,他们婚姻的根源就在于溥仪的身体原因。后宫中的寂寞、孤独让溥仪戴上了绿帽子,婉容先后和李体玉、祈继忠私通,后怀孕生下了一个女婴,溥仪也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当他知道婉容怀孕后十分愤怒,将孩子愤然投入了火炉中。他想废掉婉容的皇后,但是日本人不同意,于是只好将她打入冷宫,另取一名女子代替婉容出席社交活动。
与婉容相比,嫁给溥仪的其他女子的命运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
毓嶦在《我所知道的溥仪》中详细记录了溥仪与皇后婉容的种种,1937年那些的婉容还可以出来参加宴会,溥仪与婉容分居缉熙楼两边,此时的婉容已经如同疯子一般,整天蓬散着头发,骨瘦如柴,满脸是鸦片烟灰的颜色。
而谭玉龄嫁给溥仪的时候不过是一个17、18岁的学生,烫着头发、丝袜、高跟鞋,穿着很讲究的旗袍,完全是一副少奶奶的模样。
当然谭玉龄的死对溥仪一直是一个迷,或许当时不请日本医生,以谭玉龄的状况十有八九也是个死。
书里透露了一个惊人的细节,溥仪与他的第四任妻子李玉琴结婚多年都是分居,并没有夫妻之实。
从她(富贵人李玉琴)1943年进了伪皇宫到1945年8月两年多的时间,我只见他们分楼而居,不知是否曾真的同床共枕。李玉琴来战犯所找溥仪离婚时,相关人员安排他们同床共枕了一夜,这在战犯所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溥仪的亲生父亲也曾透露过溥仪的身体确实存在问题。有一年,清廷的遗老遗少以及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一起到长春为溥仪庆祝生日,当他们谈到皇嗣问题时,清朝自同治以后,就再也没有生过皇子,而此时的溥仪正是壮年,这些遗老遗少们都寄希望于溥仪身上,就提出让溥仪多娶女子,以繁衍后代,醇亲王载沣听后,又摇头又摆手,无奈的指了指下面。
“溥仪身体有问题、无法进行正常夫妻生活”这件事,也在爱新觉罗·载涛夫人王乃文的回忆中,根据她在在《末代皇叔载涛》中的记载再次得到佐证。
改造后,全国政协委员溥仪的个人问题也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当时周总理还请了北京协和医院的专家为他诊治,治疗后的他和李淑贤结婚了。
李淑贤亲口对贾英华说道:结婚之后,溥仪的「病」一直没有好。经过一段治疗,溥仪自认为有了一点疗效,于是,两人之间有过一次不成功的夫妻生活。结果,闹得双方都极不愉快。而且,溥仪很快就尿了血。这件事发生在溥仪新婚两个星期之后。溥仪的一生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讲,他是一个失败者做了一辈子的傀儡,从婚姻的角度来看,也是一个失败的丈夫,他为每一任妻子带去了痛苦。
资料内容参考:毓嶦《我所知道的溥仪》
贾英华《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末代皇帝》中的溥仪是一个怎样的人
紫禁城是迷人的,也是冰冷的。
有一个3岁的孩子被迫离开了母亲身边,跟着奶娘进了宫。宫里有一个权势滔天的女人慈禧太后,奄奄一息却撑着一口气等着这个孩子的到来。
3岁的孩子,走路都还不稳,什么都不懂,跟在父亲的身边学着三跪九叩,然后随着太监的高声宣读,这个孩子就成了满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
他叫爱新觉罗.溥仪,他的前半生,三次当皇帝,最后又从皇帝变成了平民。他曾经享受过至高无上的帝王生活也历经过最低微的10年的劳改,一辈子有过5个女人,却被皇后背叛,也与淑妃离婚,他从出生就注定了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
溥仪的一生不长不短61岁,但这一生却被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浓缩成了219分钟的传纪电影《末代皇帝》。
这是唯一一部被批准进入故宫拍摄的电影,1988年便横扫第60界奥斯卡,拿下了其中9项大奖,正是这一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末代帝王溥仪那孤独又不一样的人生故事。
电影取材自溥仪的西洋老师庄士敦先生所写的《紫禁城的黄昏》与溥仪本人自传《我的前半生》,豆瓣评分9.0,从配乐到影片中的服化道都非常考究。而导演在选角上也非常认真,为了能较为还原地表现溥仪的不同年纪,共启用了四位演员分别饰演不同时期。而影片中也出现了溥仪的外籍老师庄士敦先生,能在80年代制作出如此精良的电影,实属难得。
那是一个1950年的冬天,一批从苏联押解回来的犯人要前往辽宁抚顺战犯管理所。而其中就有戴着眼镜和帽子、穿着大衣,形容狼狈的末代皇帝溥仪,他只是被污浊的空气呛到咳嗽了几声便有人过来急急下跪,口中念叨着:“这是皇上啊,是皇上。”
下跪的人被押解员拉了起来,溥仪也匆匆躲进了一旁的洗手间。热水瓶的水被倒进水槽里,他割开了手腕,自杀是他保留尊严的唯一方式。
我是皇帝,我绝不可以做战犯!那时的溥仪,内心还不愿意面对现实,他宁愿死也要保留住他曾经尊贵的身份。
他是个骄傲的人,3岁离开了亲生母亲就被捧上了帝王的宝座。即使是个傀儡皇帝,但比起那些卑微的宫人,皇帝始终是皇帝。他问宫里的人,我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吗?回答他的永远是,皇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1909年第一次当皇帝,他还小,登基大典的仪式上,面对众人的跪拜大礼他丝毫没有意识到此后身份的转变。他关心的是,大臣陈宝琛身上为什么会发出蛐蛐的叫声,孩童天性尽显。
辛亥革命后,我们从史书上看见的不过几个字:溥仪退位。然而六七岁的溥仪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退位,他也不知道高墙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退位后的他被圈养在紫禁城的一隅,每天的起居一如从前,他依旧当着“逊清小朝廷”里的皇上。
有一天在书房学习的时候,他发现弟弟溥杰的衣袖中露出了一节明黄色,弟弟一语道破:你现在不是皇帝了。明黄色不再是你的专属!
溥仪又惊又慌,他追着弟弟想要亲自教训他的大胆与不敬,然而最后却不得不命令宫人把墨汁喝下去,以此来证明自己依然是至高无上的天子。
骄傲又敏感,看似刚毅,实则脆弱,这就是童年时期的溥仪。这几年他缺失了父母的爱与管教。在冰冷的皇宫里,他没有朋友,只能与太监宫女为伴。唯一带给他温暖的女性,是溥仪的奶娘,他管她叫阿嬷,甚至烦闷的时候还会捧着阿嬷的胸房喝奶。
历史上溥仪9岁才断奶
然而这个唯一温暖他的女人,也被赶出了皇宫。分别的时候,甚至都没来及见上一面。看着奶娘曾经住过的屋子,他流着泪喃喃自语:“她是我的蝴蝶。”
紫禁城夺走了溥仪太多东西,一堵高墙更是束缚了他的自由。
1919年溥仪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他的外籍老师庄士敦出现了。这个苏格兰来的西洋先生,绅士且富有广博的学识、精通汉语,他带给溥仪的除了知识还有来自朋友的关心。
这一年溥仪14岁,庄士敦45岁,两人第一次见面打招呼的方式是西洋做派握手,这一握也开启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有谁会知道,在老师的指引下,这个末代皇帝其实也是个有理想的年轻人,他渴望独立,期盼自由,他甚至计划着逃出宫门,去往牛津大学读书!
然而身不由己的他,就连婚姻都由不得自己。迎娶皇后婉容、淑妃文绣是他抗争的第一步,他天真的以为只要结婚,就可以独立,就拥有了自由。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他依然是那个亲生母亲去世都无法去看一眼的小皇帝。
不过他很大胆,作为皇帝他在小清庭里第一个削发抗争。
童年身处高位却没有实权,处处受制的溥仪就是笼中金丝雀,他每一天都在渴望离开皇宫。然而,1924年当军阀拿枪逼迫着他与家眷离开紫禁城的时候,他却迷茫了,这里从小就是他长大的地方,他与皇宫又如何分割?
离开了皇宫溥仪挥金如土,他带着妻妾和仆人住着大别墅,花钱买一切他喜欢、想要的东西。原本计划着要去欧洲读书,然而曾经的淑妃文绣却和他闹起了离婚,昔日的表妹如今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也为他带来了一个信息:蒋介石的部下炸开了大清皇陵,毁了慈禧太后遗骨,更是将财宝洗劫一空。
这一句话让溥仪那原本稀薄的家族情感一下子燃了起来,在成为皇帝之前,他首先是爱新觉罗家的儿子。而他,不仅没有保住江山还不能守住先祖的泉下安宁。
他渴望那种真正的至高王权,渴望着重新当皇帝,当真正的皇帝。
川岛芳子成功让溥仪放弃了欧洲学习计划,改为与日本人合作。而溥仪也不顾皇后的劝谏,在伪满洲国被拥立为“康德皇帝”。
天真的他以为日本人会尊重他的想法,也同样尊重“满洲国”,却不过是把他再一次当做了“傀儡皇帝”。
对日本军国主义没有认知,盲目信任日本人是溥仪做过最蠢的一件事。
周恩来这样对溥仪说:“你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你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是要负责的。”
这一负责,溥仪就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这座曾经由日本人修建用来关押抗日爱国同胞的监狱中劳改了10年。
初到监狱,溥仪与自己曾经的下人同住一间。他依然接受着别人的服侍,刷牙需要下人帮他把牙粉蘸好,穿鞋从不亲自系鞋带。管理所所长将他调换了牢房,并且分配给他刷马桶、扫厕所的活,他向着监狱的看守员求情:“我从未和家人分开过。”然而,他口中的家人在他心中从未与他平等,入狱的他依然觉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
那么后来的溥仪,怎么样了?很难想象,一个曾经骄傲的帝王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曾经的他四体不勤,劳改生活却让他不得不认清了现实。
时间的洪流冲刷了一切,10年后的溥仪因为在狱中表现积极获得了毛泽东的特赦令,50多岁的他不再拥有挺直的脊背,头发也稀疏了,脸上有了褶皱。他选择做了一名花匠,骑着自行车与新中国的所有普通公民一样穿行在街道间,人海里他不再是那万众瞩目的至尊。
故事的最后,紫禁城已经划为了故宫博物馆。溥仪在售票处买了门票,才进入这座束缚了他前半生自由的牢笼重新看一看。这里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神秘的,但对于溥仪是再熟悉不过的家门,如今买票才能“回家”,这一幕多少令人不胜唏嘘。
“你是谁?”故宫博物馆的门卫孩子问道。
“我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啊”,溥仪这样对孩子解释。
“那你怎么证明?”
溥仪从太和殿的龙椅的底下翻出了一个蒙尘多年的蛐蛐筒,他擦了擦送给了孩子,这是他与紫禁城的最后一别。
溥仪的一生,历经了无数次的分离。3岁与母亲分离,7、8岁与奶娘,18岁第一次离开紫禁城,25岁与老师庄士敦告别,40岁与妻子分离,50多岁告别监狱,或因出身、或因大势所趋,但往往身不由己。
孩提时代,他想要快乐却被扶上龙椅;少年时候,他想要独立与自由,这二者对他却最为奢侈;青年时代,他渴望建功立业,却被自己的天真变成了历史的罪人。
在这个故事里,溥仪这个末代皇帝,是个可怜人。在时代浪潮的击打下,他与平民无异,身似浮萍、雨打飘零。
追不上远去未曾好好告别的奶娘,也打不开任何一扇他想要打开的门。
西辽的历史中有什么有趣的冷知识
西辽是在辽国灭亡后由契丹贵族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的一个强大政权。12世纪初,兴起的女真金国与北宋王朝缔结了“海上之盟”,两国约定夹击辽国。当时,辽太祖的八世孙耶律大石看到辽国灭亡在即,只好背井离乡,率领200轻骑往西迁徙。耶律大石沿路不断地吸收来自蒙古高原的契丹旧部和鞑靼人,并发展到了数千精骑。1125年,金国在夹山之战中俘虏辽国的末代皇帝耶律延禧,建国200多年的辽国彻底宣告覆灭。远在西域的耶律大石为了恢复辽国的荣光,只好不断往西扩张,积累力量寻找机会复国。
耶律大石在西域站稳脚跟以后,先后征服了高昌回鹘人、岭西回鹘人(喀喇汗王朝)、赛尔柱突厥人,将中原文化带到了中亚,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这也是唐朝灭亡以来,第一次有来自中原的势力在中亚地区称霸。1132年,耶律大石正式在西域称帝,并以“辽”为国号,史称为西辽国。西辽全盛时期管辖着契丹、回鹘、突厥、鞑靼等诸多民族,拥有精骑10万以上。笔者热爱西辽历史,向大家分享几个与西辽有关的历史冷知识。
第一、《辽史》所记载的历史囊括了辽国(916-1125)与西辽(1132-1218)两部份,也映证了西辽属于中国历史的观点。由于西辽国存在时间不长、统治地域远离中原等诸多元素,导致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感不高。许多人对于西辽是否归属于中国持怀疑态度,甚至有人以远遁中亚为由将之划为外国历史。事实上,耶律大石在中亚建国时就有中兴辽国的遗愿,而且他的起源也来自于辽国。
元代编写《辽史》时,主编者脱脱将辽国历史与西辽历史看作一脉相承,就像北宋与南宋的关系一样。《辽史》的记载时间跨度为300多年,上启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临潢府称帝建国,下至1218年西辽的屈出律(乃蛮人篡夺了契丹人)亡国为止,并不是以1125年辽国灭亡为终点。
第二、耶律大石的西征使得汉文化传播到中亚,也使得今天的俄罗斯人依然称中国为契丹。耶律大石在中亚使用了与辽国一样的统治政策,安抚中亚各民族,互通宗教信仰,并宣传草原文化与汉人文化。这是因为辽国在灭亡前已经基本完成了汉化,而耶律大石的治国方式又受到原来辽国文化的深远影响。1141年,耶律大石指挥骁勇契丹骑兵打败了当时强大的赛尔柱突厥帝国,一时之间威震中亚各国。毗邻的阿拉伯人听说了此事,就在穆斯林文献里记载了这件事并流传到了西亚和东欧地区。受此事的影响,中古英语、乌克兰语、俄罗斯语等语言中就用“契丹”来指代整个中国或者中国北方地区。时至今日,俄罗斯依然用“契丹人”来称呼我们,这都是耶律大石西征带来的文化感染力。
第三、耶律大石的西征冲击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民族,被当时信奉基督教的西欧各国误传为基督教的祭司王约翰西欧国家普遍信奉基督教,而中亚和西亚一些国家则信仰伊斯兰教。由于教义的冲突,西方常将这些中亚国家的人视为异教徒,并组织了多次十字军东征,大肆掠夺东方。不过,随着伊斯兰势力壮大,十字军的东征渐渐失去了作用,西欧通往东亚的主要道路也被伊斯兰国家堵塞。12世纪时发生的耶律大石西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民族,但耶律大石没有干涉他们的宗教信仰。不过当这件事传到遥远的西方后,却演变得让人哭笑不得:
耶律大石一方面是西辽皇帝,另一方面也是统治西域各族的“菊儿汗”。当“菊儿汗”的称号传到遥远的西欧时,被当地人误称为“John”(约翰)。西欧国家坚称:在遥远的东方,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约翰带领着骁勇的十字军扫清了中亚的异教徒们。更搞笑的是,这个有关“祭司王约翰”的错误传说在西欧广为流传,甚至到了17世纪还有人相信。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