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李清照的具体人生轨迹谢谢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关于李清照的冷知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怎样评价李清照
李清照很有才华,很爱读书,琴棋书画精通,而且识文断字,性格很外向活泼,交际能力强,爱喝酒,为此经常和朋友喝酒。谈诗歌
李清照的具体人生轨迹谢谢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的作品用接近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情感世界。作者以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到清丽少妇到哀婉嫠妇,最后成长为一代女宗主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完整的揭示了作者坎坷生涯、颠沛流离的悲剧人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中展现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洁哀婉的知识女性的画廊。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一、少年不知愁滋味——一个天真活泼、热情率性的青春少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官居吏部员外郎,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还是攀坐在父亲膝头的年龄,上百首古诗就已能琅琅上口,到了少女时期,执笔属文,展卷吟诗,更是锦心绣口,吐属风流。她父亲常对她母亲感叹:“我的清儿若是个须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对其是极为宠爱。所以李清照少年时受封建礼教的束缚较少,造就了她积极乐观、细腻多情、天真活泼、热情率性的性格。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作者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词人乘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醉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女子,怀着对大自然风光的热情,率性而为,兴尽而返。好一位活泼多情而又任性洒脱的少女。
李清照十六、七岁时第一次和赵明诚相遇,两人初次邂逅时的情景在她少年时代所作的《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可见一斑: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Chà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给读者描绘出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憨态可掬的娇美形象。“见客人来,袜Chàn金钗溜”。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这把封建社会深闺少女的另一种心理和行动,也就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遵守所谓“礼”的心理和行动,逼真地摹写出来了。但是,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这两个短句还生动地表露了少女的内心世界。她嗅青梅,不是真的嗅,而是用以表现其若无其事来遮掩她的紧张。而句中的“回首”是少女对来人打搅了她自由玩乐的不愉快,她要看看打搅她的来人是谁,她要看看把他弄得那么狼狈的是谁,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天真、活泼、妩媚、婀娜、娇羞、好奇、多情的纯真少女跃然纸上。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有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天真活泼、热情率性的青春少女李清照。
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个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新婚少妇
李清照于十八岁时适逢赵明诚,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宰相之位。是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自幼喜好收藏、鉴赏金石刻词。热爱文学艺术的李清照嫁给这样一个醉心于文学艺术品收藏与鉴赏的丈夫,自然是如鱼得水。夫妇同志,伉俪情深。出嫁前她曾写了《浣溪纱·绣面芙蓉一笑开》: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村春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此词自然活泼,格调欢快。写出了一位少年女子和自己的心上人幽会,有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女子只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而词中的主人公却敢自由幽会,并主动写信给自己的心上人倾诉衷肠。给我们展现了一个豪爽任性、聪明执着的青春少女形象。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汴京闺中的李清照嫁给了赵明诚,婚后,夫妇二人志趣相投,情感甚笃,生活很是丰腴。他们一同搜求金石字画,传写古书,情趣盎然。才子佳人,千古绝唱。这期间,李清照写了不少反映新婚情致和意绪的词作。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渔家傲》,是女词人李清照六首梅词中格调最为轻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从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看,似应为她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时所作。词的上片,集中表现了梅花娇和洁的特点,高度赞美了它的风度与资质。词的下片,把笔触转到对月夜赏梅的欢悦场面的描写上,既是从侧面赞梅,又直接表现了词人的爱梅之心。词中梅花正是作者自己的象征,明月分辉,花月相照,花好月圆,作者正是借咏梅来歌颂自己美满的婚姻爱情。
李清照与赵明成婚后,夫妻感情也愈来愈深,赵明诚在大学读书,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而后赵一直都“负笈远游”,把她一个人留在家里,由于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爱情生活的珍视与回味,她的词作中出现了不少抒写离愁别绪的作品。像《怨王孙·帝里春晚》: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粘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暮春黄昏,深院楼上,佳人满怀离愁。又是寒食夜阑,夫君却还没回还,于是“恨绵绵”。“恨”即为嗔,乃因爱而生,实因望夫心切。
还有《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点绛唇·寂寞深闺》、《浣溪纱·髻子伤春懒更梳》等,也表达了作者对离人的思恋之情:
《浣溪纱·小院闲窗春色深》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雾,细风吹雨弄清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点绛唇·寂寞深闺》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浣溪纱·髻子伤春懒更梳》
“髻子伤春懒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缨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劈寒无。”
两首《浣溪纱》,俱用含蓄蕴藉的笔触,写出了女主人公伤春怀人的抑郁怅惘。《点绛唇》则愁绪更浓,思念更甚,“直要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三十四时,赵明诚又被起用,出守莱州。丈夫又要远行,这对于早已习惯了夫妇二人耳鬓厮磨的李清照来说,无疑是一个猝不及防的打击。为丈夫整理行装的时候,心中就积聚了无数的离愁;想到别后的日子,心中更是无尽的忧伤,愁思越积越浓,于是提笔作了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但是,最能体现李清照别后怀人之情的还应是她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这首词中,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
三、载不动许多愁———一个颠沛流离、愁寂哀怨的中老年嫠妇
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病逝。从此,李清照成了一只孤雁,加上国难当头,等待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这期间李清照写了不少悼念亡夫的词作: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那时,花月相照,花好月圆斯情斯景,永世不再。又是梅花开时,可是“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物事人非,物在人亡,举目四顾,形影相吊。这种“物事人非,物在人亡”在她不少的作品里都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来: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燕尔新婚,两情相融之时,“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何等适意,何等甜蜜!今日“枕簟”依旧“凉”,然而却只能“泪痕滋”,此“凉”已非凉爽,而是寒气逼人,情怀与往日迥异,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和叹惋。
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里,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或毁于兵乱,或失之流离,几乎丧失殆尽。丧夫之痛,游离之苦,使她词风变为凄恻悲怆: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借赏梅自叹身世。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
绍兴五年(1135年)暮春三月,孤寂凄凉的李清照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人亡物在,景同人非,睹物思人,焉能不悲!重重往事,多少磨难,不堪回首。再也不是新婚小别的轻愁,也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莫名闲愁。此时的“愁”已有了太多的沧桑、太多的哀苦。对着暮春的不堪之景,作者心中的“愁”可谓无味俱全,无限苍凉与悲苦已不是平常语能形容出来的。一句“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出自己经历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之后的特殊感受。由于“物是人非”即国破、家亡、丧夫、颠沛流离等种种苦难给她带来无法排遣的浓愁又岂是“双溪蚱蜢舟”所能载动的啊!
四、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思乡念亲、忧国忧民的一代宗主
李清照的词具有一种感伤主义的文学风格,这恐怕是读过清照词的人共有的感受。的确,由于清照的独树一帜与女性特有的多情与易感,加上离乡思亲与国破家亡的遭遇,形成了她浓重的忧郁气质与忧患意识。但她的痛苦意识,决不仅仅限于个人的生离死别,而是沉淀了更多的爱国爱家的意识。“多少事,欲说还休,”这种痛苦“非干病酒”,也不是文人悲秋,而是国破家亡的深切感受。“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抒发了对祖国故乡深深的怀念。绍兴十一年(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了和约,此后统治阶级偏安一隅,在也不想恢复中原了。逝去的青春,失去的亲人,永无回返希望的故国家园,这一切,都只能到梦里去追寻了。又是一年元宵节,憔悴衰老的容颜下,是一颗破碎孤寂的心: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翠,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
元霄佳节,词人远离那些香车宝马之邀,独自品尝战火后的凄清,这首词中,她已从自怜漂零之苦进而担忧现实的隐患了。“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平淡却体现着那种强自抑制的内心伤痛和对当局苟且偷安、醉生梦死的强烈控诉。南宋词人刘辰翁读此词“为之涕下”,“每闻此几不自堪”(刘辰翁《永遇乐》词序),可见其深爱国之情和忧患意识之感人。
到了《渔家傲》一词,虽然还有无所归处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调已表达了词人欲摆脱苦闷、追求自由的愿望。“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中作者大胆设想,把“星河”比喻成千万个帆船在空中飞,作者置身其中,又把自已想象成在梦中到了玉帝那里,向玉帝陈述自已对现实的不满。自己空有一肚子才学,但又有什么用呢?多么希望自己能坐在大鹏身上,一飞就是九万里,飞到令人向往的地方,表现了作者不愿听从命运的摆布,对美好生活抱以憧憬。
但是,靖康之变后,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里,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或毁于兵乱,或失之流离,几乎丧失殆尽。而统治阶级却不思收复中原,她在《菩萨蛮》(风柔日薄)词里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除非醉了才能暂时忘却故乡,把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乡的感情表达了出来,她的思乡之情是多么深厚!故土的沦丧,爱人的病逝,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她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这一时期便产生了她的杰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得黑?恬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景况的艺术写照。在词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她东摸摸、西瞧瞧、又卒然坐在木椅上,不知所措,怅然泪流的样子,内心和灵魂深处的愁苦难耐已到了无以复加。由于清照一生遭受丧国失家之痛,夫君早逝、飘转等诸多打击,使她对愁苦情怀有更深入的体会,晚年的词创作由个人遭遇拓展为痛悼社会历史的悲剧,意境更为开阔,感情更加深沉,其忧患意识亦愈加凝重深沉。
可以看出,李清照的笔下女主人公形象,具有与作家的自身身份、经历、素养、情感、格调、志趣相互融合的高智商、高情商贵族知识女性特征,是无可替代的。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在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抒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萧》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之美。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人孤雁儿》等篇,声声呜咽,字字血泪,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无处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没有半点的雕琢与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真实映现。
赏析李清照醉花魂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代〕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厨通:橱;销金兽一作:消金兽)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她走出室外,天气不好;待在室内又闷得慌;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挨;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佳节又重阳”一句有深意。古人对重阳节十分重视。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李清照写出“瑞脑消金兽”的孤独感后,马上接以一句“佳节又重阳”,显然有弦外之音,暗示当此佳节良辰,丈夫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不禁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又重阳”一个“又”字,是有很浓的感情色彩的,突出地表达了她的伤感情绪。紧接着两句:“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丈夫不在家,玉枕孤眠,纱帐内独寝,难免有孤寂之感。“半夜凉初透”,不只是时令转凉,而是别有一番凄凉滋味。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把酒赏菊本是重阳佳节的一个主要节目,大概为了应景,李清照在屋里闷坐了一天,直到傍晚,才强打精神“东篱把酒”来了。可是,这并未能宽解一下愁怀,反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更大的感情波澜。
此词在艺术上的一个特点是“物皆著我之色彩”,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
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是含蓄。唐司空图认为含蓄的主要特征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及,若不堪忧。”(《诗品·含蓄》)从字面上看,这首《醉花阴》没有写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但仔细寻味,它的每个字都浸透了这一点。
李清照名字的由来50字
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父亲李格非所取,清本指清水,引申出高洁、秀美、清纯之意,“清照”,即为“清丽照人”。这也是父亲李格非对女儿的莫大希望。
也有人认为清照”一名是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据唐代著名田园诗人王维《山居秋冥》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所取。“清”指山中的清泉;“照”,诗中本指“洁白的月光”,在古人看来两者均为高洁之物。其名同样寓意做人为官均要保持清廉高洁的品德。在那封建社会,李格非敢于冲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希望女儿也能像男人一样成人后大有作为,实在是难能可贵。
关于本次李清照的具体人生轨迹谢谢和古代关于李清照的冷知识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