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趣的冷知识(古代冷知识百科大全)

十条爆笑冷知识 古代人也能 退休 么

其实中国古代有趣的冷知识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儒家的冷知识大全,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中国古代有趣的冷知识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2.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2. 儒学的根本追求和最高理想是什么
  3. 儒家文化的的体现与衰败
  4. 儒家文化的10大精髓

2.简述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当然,到后来还有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守仁、王阳明等等。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儒学的根本追求和最高理想是什么

答:你好,儒学的根本追求和最高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

儒家文化的的体现与衰败

儒家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思想到书籍、从个人到国家,从平民到官僚,从舆论到教育、从家庭到官场、从个人到政治,都有儒家的影响,有儒家的连接。它从这些复杂无比的内容和关系中,创造出一个繁杂无比的系统,我看着它,就像一个世界上最复杂的行业协会,也是一个世界上最成功的行业协会,比国家级的文协、WTO、国际电信协会之类的协会要成功太多。

因为它生存发展时间长,前所未见。第二影响大,创造了一个延续几千年的文明和无数

的帝国,第三,系统复杂,从国家到个人,影响到无数的人和事物,甚至直接推动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速度和方向。为什么能成为这么一个千古第一的精英文化协会?我们来看它的几个特性。

一、有强大的产生利益的工具

儒家想理论在西汉前并不是主流文化,更加不受统治者的待见。为什么有人形容当时孔子走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就是这个道理。为什么后来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主要文化,成为国学?

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因为科举制度的产生。

儒家在西汉初期,经过一些儒家精英分子的努力,皇朝开始有计划、有规模的置五经博士,包括《易》《诗》《书》《礼》《春秋》。这是官方开始推广儒家学说和理论思想,开始出现以儒家学子为选拔为官的主要方向。有了这种从底层进入精英阶层通道的工具属性后,儒家开始兴旺发达。

并且开始不断的编修古代经典,包括删减、增加、注解等方式。形成了完善的、发展的系统化的理论。各类理论书籍开始兴盛,儒家理论大行其道。这就像是一个企业不断的围绕一个技术申请专利,形成专利布局,阻挡竞争对手的进入。当然,更多的是一种完善和进步。虽然很多编修后的经典都未必是原汁原味的,但肯定是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和政治需要的,儒家的兴盛、知识传播的需求和广度增加,平民也有当官的希望,或许这正是推动纸和印刷术发明的基本动力。

也正是从西汉开始,儒家学子以更加大力度,开始编撰的其他儒家经典经籍。特别是朝廷开始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已经开始有了成为主流思想的基础和野心。到西汉末年,五经博士已经发展到来十四经博士来,一个是政治现实的需要,另一外也是集团的人越来越多,需要创造更多的位置。到后来的隋朝建立科举制度,正式将科举考试的内容确定为儒家的经籍时,儒家的地位就已经变得不可撼动,文化垄断也已经开始形成。

二、形成利益垄断集团

通过科举的形式,形成一种文化垄断,垄断了通往精英阶层的通道、垄断了考试的内容,垄断了治国的理念、垄断了政治的原则和方向。

通过垄断,形成了一个延续千年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的人不但控制知识、晋身通道,还控制舆论、思想和标准。比如做人的标准、好皇帝的标准、君子的标准、作为臣子的标准,甚至是父亲的标准、丈夫的标准、儿子的标准,都是他们制定的。就像现在的国际标准的制定权一样,那是代表着无限利益的东西。拥有标准,就等于拥有了整个行业,包括知识行业也是一样的。

这种形式,与现在美国常青藤大学的招生模式的原理是一样的。美国那些著名的私立大学,如哈佛等,是美国精英阶层的专属学校,一开始是封闭的,不面对普通平民子弟招生的。只不过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封闭式的模式不利于发展,竞争力完全不如开放式的模式。所以,这些名校才通过考核的方式,吸收平民子弟中的精英加入,作为精英阶层的新鲜血液的补充,从而保持精英阶层的活力、发展力和竞争力。儒家早在一千多年前都中走这条路。科举就像哈佛的入学考试。

不学儒家,不宣儒家,就无法晋升高阶层,就无法成为统治的精英阶层,更加无法进入利益集团。所以,精英阶层所信奉的文化就成了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成为在政治层面,在历史记载中最重要的文化。这就是儒家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的根本原因。所以哈佛成为全世界努力进入精英阶层的人的信仰所在,是一样的道理。

三、开放式的体系平台,吸纳融合外来知识

中国人并不是全部都是儒家,而是出则儒家,入则道家,平民则佛家,三家融合,互相解释,互相研究和改良,从而形成中国文化。也就是等于学儒家进入利益集团,进不去或被赶出去,则回归内心的道家。如果没有资格参与,就直接佛家,向往超脱和来世再努力。再儒家中,虽然很多理论和思想都打着儒家的旗号,但其实在很多的理论上都是互通的。像王阳明的心学,就被所有的对手指责其实为禅宗思想;王阳明本身就是一个打坐高手,他的思想与禅宗思想确实不好区分。

所以,在中国近一千多年来的社会,为什么能儒家道家佛家共存,是因为中国阶层分明,中国人心中真正信仰的是道家和佛家。比如穷人、农民、妇人以佛家为主,富人、失意知识分子以道家为主。道和佛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宗教信仰,这恰恰式儒家没有发展成儒教的补充。

文化的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是由上层社会产生,不断往下层传递的,就像是高温物体往低温物体传递热能一样。所以,底层就会吸收多种文化,儒释道都会影响到多数的普通人。儒家是未来的现实理想,佛家是来生理想,道家是当下的现实理想。也只有这三种文化,才能中国树立完整的世界观,才能解释现在、未来与来生的精神世界。

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儒释道三家融合的中国文化,就是中国这个主体。只有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有在世俗世界中统治管理几亿庞大人口的经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虽然也能影响几十亿人,但它在进入世俗整治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是失败的,否则现在欧洲就是一个国家,而不是分裂成现在的欧洲。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和能力,儒家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同样也离不开道和释的补充和支持。

第四、衰败的逻辑,精英的蜕变

儒家在唐宋高峰之后,开始慢慢的进入衰退期。特别是到了明中后期,这个精英阶层蜕变成一个奇怪的阶层,一个很奇怪的知识分子群体。很多时候,他们从表面上看,从群体性的行为和宣言来看,他们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为天下苍生,为国家和黎民百姓的幸福生活为奋斗目标的群体。皇帝,也就是君是谁,哪一家哪一姓都没有特定的对象。以谁为君,对谁效忠,只看天命和皇帝是否仁义,如果天命不在,或者认为皇帝丧失了仁,那么大家是可以名正言顺的换一个皇帝。

失去责任等于失去理想,一个没有理想的庞大的协会是可怕的,是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的群体。因为没有了理想,他们的行为变成非常自私。追求通过个人行为,个人的形象和能力,在行业协会这个平台上追求个人自私理想。就是成为一个青史留名的人;把维护自身利益的言论当成是为往圣继绝学。把为家族和派系谋取利益当成是为生民立命;把谋取个人名利当成是为天地立心。在这种变异的包装下,个人利益和派系利益之外的其他一切利益都可以让步,包括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儒家精英蜕变的最大的原因是随着群体个扩大、会员增加,但利益没有明显的扩大,从而导致分配机制出现问题。因为派系之中就开始出现,内部斗争加剧。他们的斗争是从争夺理论解释权和舆论权开始的。因为这个群体拥有对理论的解释权,而且只有他们的解释才是正宗的。只要那个群体拥有解释的权力,就能控制这整个舆论界,从而分得更大的蛋糕。

第五、儒家的没落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英阶层不断蜕变,终于失去引领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能力,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终于,儒家守护的社会和国家崩溃,科举制度被取缔,以现代教育为主,儒家失去了科举这个最重要的工具,失去了作为晋升阶级的作用。同时政治的改革,国家选拔人才的机制改变,导致儒家失去最重要的利益,从此利益集团消失,行业协会解散。

这种失去核心利益的儒家,开始走向没落,成为所谓的传统文化,成为研究和需要保护的文化。也是很多人反对的文化和精神。反而一直植根在普通民众心中的佛教、道教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更加兴旺发达。儒家从此没落,再也没有机会回复以往的荣光,就连现在有人借着传统文化的幌子,提出国学教育,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也会遭到很多人的抵制和蔑视。认为这是封建社会的遗毒、中华文化的糟粕,会毒害小孩子的心灵,从而进行抵制。

社会上很多所谓的国学培训班,国学教育,认真一看,其实都是分不清道家还是佛教还是儒家,都只不过是打着儒家传统文化的幌子,希望借着儒家曾经的荣光,表现一点商业广告上的不一样,其实内容都是佛家那一道,朗诵儒家经典,往往从三字经、弟子规开始,跟念经的行当是一样的,也是想借助这种效果,让人专注。冥想、修生、去人欲等这些,都是道家或佛家的做法。这些东西一直到现代,多少人还是分不清楚,也不想去分清楚,因为他们这种商业行为只是需要借助儒家这两个字而已,借助传统、国学这个概念把自己的商业行为打扮的高大上一点而已。与文化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儒家可以说是成也科举,败也科举。兴也利益,衰也利益。

儒家文化的10大精髓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和中庸几个方面。

1、仁: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2、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3、礼: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6、中庸:中庸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关于本次中国古代有趣的冷知识和儒家的冷知识大全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宋朝有趣的冷知识 李清照坐过牢,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5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