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过程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人类进化的重要阶段)

人类是进化还是退化 科学家发现一块新器官 人类处于微进化状态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人类进化过程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和冷知识人类进化全过程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人类进化过程所经历的几个阶段以及冷知识人类进化全过程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人类的演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 人类为何不能无性繁殖为何得男女繁殖
  3. 地球上的人类是怎么演化而来的,为何有人类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南方古猿阶段。

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

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2)能人阶段。

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

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

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habilis)。

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3)直立人阶段。

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erectus),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

当时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

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

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

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智人阶段。

智人(Homosapiens)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

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

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

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化石证据,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类。

人类为何不能无性繁殖?为何得男女繁殖?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人类通过男女结合实现生殖繁衍,是作为高等动物的本能,也是为了在社会环境中更好的生存下来。人类通过有性繁殖繁衍后代,不仅有利于基因的再进化和群体关系稳定,更能在大自然的威胁面前,具有更强大的抵抗未知风险的能力。

而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将繁殖这种生物学上的专业术语更接地气的称为“传宗接代”,而我们每个人名字中的姓氏继承就是最直接的体现。事实上,有性繁殖比无性繁殖更普遍的存在于地球上的生物世界中,而人类可以在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之后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也离不开有性繁殖的功劳。

人类需要男女繁殖的本质是什么

简单来说,人类繁殖现象中的男女配合,其本质上就是再正常不过的有性繁殖方式,而有性繁殖还有另一个有意思的别称叫做种子繁殖法。事实上,自然界中现存的大多数生物都是有性繁殖方式,人类并非特例。客观而言,这种后代繁育方式也明显优于无性繁殖方式,能让后代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变得更好。

拥有这种繁殖方式的物种,其新个体都是从受精卵阶段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个体。而后期可发育成新个体的受精卵,则由配子(有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在结合之后所产生。如果你对配子这个名词感到陌生,那么我可以更简单的对其进行描述,它是人类生殖系统中形成的一种成熟性细胞。

只不过我们一般将磁配子称为卵细胞,并将雄配子称为精子而已。这两种配子具有明显的区别,前者的体积相对更大且不会移动,而较小的后者则会想蝌蚪一样游动。当然了,从后代基因的角度来说,它们的大小并不会决定谁的核DNA将被子代更多继承,因为,它们所提供的基因组都是各自一组。

男女繁殖贯穿人类的整个进化史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人类的繁殖方式并不是近代才演化成有性繁殖。并且,早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古猿就已经是通过雌雄结合繁育后代,且有化石可证其真实性。而我们现代人类,其实都是智人这一人属下唯一幸存的物种。

虽然,关于人类的进化阶段还存有争议,但相对而言,还是有更多的证据指向直立人是智人的前一个阶段。不管是发达而复杂的大脑,还是有性繁殖的群体性社会生活。这些有利因素都让智人在猎取食物和社会交流中更有优势,并具备了在当时的环境中赢得生存竞争的实力。

毋庸置疑,智人这种陆栖哺乳动物,就是当时地球上分布区域最广泛的物种。虽然,他们并没有在像南极洲这样的地方形成永久性居住点,但也曾在地球的每一个大陆上都生活过,甚至长时间居住下来。智人也可以在一年四季中的任意时间进行胎生繁殖,雌雄异体的他们,同样也需要在体内完成受精过程。

无性繁殖这种方式的优缺点很明显

虽然,无性繁殖的方式并不单一,涵盖了营养生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这几种主要方式。但是,既然大自然中的大部分生物在进化之后都不选择这样的繁殖方式,便能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繁殖方式,对于适应大自然而言客观上就存在较大的缺陷,于是才导致了仅有较少生物种类如此繁衍后代。

首先,我们可以来讲一讲无性繁殖方式的优点,那就是可以遗传稳定的细胞学基础。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每一个新个体,它们的生长周期相对更短。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繁育出更多的后代,并且,它们都拥有一模一样的属性特征。具体而言,当我们想要某种苗木保持其母株的基本性状、跨越部分发育阶段,又或是保存种子较少的植物时,无性繁殖的优势便能体现出来。

而无性繁殖最大的缺点就是物种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很容易因为某种细菌的突然入侵而面临该物种的整体死亡。再加上无性繁殖本身就是通过营养体才得以施行,但这同时也很容易导致后代被母体的病毒所传递。

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在无性系中(无性繁殖这种后代繁育方式),病毒很容易直接在新生后代中带来特别严重的危害。简而言之,不管该繁殖方式可以多快的速度将后代数量传播开来,但终究难以抵抗外界细菌和病毒所导致的大规模死亡事件发生。

无性繁殖对于人类而言意味着什么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从现在开始直到从地球上消失,也不会退化为无性繁殖方式。倘若有一天我们通过科学技术实现了无性繁殖,那么,它的出现也会对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所有的人际关系也都会完全不同于现在。

虽然,我们的社会关系可能会变得更简单,甚至没有了婚姻和各种婚嫁习俗,因为我们不再需要异性的配合才能完成后代的繁育。然而,从基因的角度来说,即便你可以用较短的时间就孕育出更多后代,但他们之间却是无差别的新个体。而且,如果每个人都可以自己生孩子,那么,孩子的养育问题和经济实力的维系又该如何平衡?

而无性繁殖伴随的基因稳定性,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却是最大的弊端,因为我们再也难以超越“自己”。人类之所以可以掌握社会的主要控制权,本就不在于我们的数量比其他动物群体更加庞大,而是我们的智慧高于其他一般生物。

并且,当人类的繁衍方式也演变为无性繁殖,那便意味着我们也将沿袭此类繁殖方式的所有弊端。当一种特殊的细菌和病毒对人类发起攻击,我们同样也可能跟其他无性繁殖生物一样,当我们还不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的时候便全军覆没。简而言之,无性繁殖看似可以减少很多复杂的生活环节和社会关系,但有性繁殖却反而将我们的生存能力,以及社会的稳定性都提升了起来。

猿类诞生

约6500万年前,一颗宽度约16公里的陨石撞击到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上,造成巨大灾难,当时地球上包括恐龙在内的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消亡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原始哺乳类动物逃过劫难经过漫长岁月存活下来,之后迅速进化。[1-2]

约5000多万年前,灵长类动物呈辐射状快速演化,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中(如狐猴、眼镜猴)又分化出高等灵长类动物(即猿猴类,如猕猴、金丝猴、狒狒与猿)。

(注:中国中华曙猿比早期高等灵长类动物猿猴类还要古老,基本属于早期原猴,也就是说所谓中华曙猿实际上还是猴子,根本谈不上人类的起源,如果说中华曙猿是猴子的起源还差不多。)

3300万-2400万年前,从旧世界的猴子(狭鼻次目)中产生了猿。埃及发现的最早的古猿原上猿(3000万年以前);埃及猿(Aegyptopithecus,2600万-2800万年以前)已经具有类人猿的一些性状;稍晚后的化石还有森林古猿,(2300万-1000万年前),分布范围较广,在亚洲、欧洲、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二者的分化显然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

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偏差。因此腊玛古猿作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对的合理性)。

灵长目其祖先为食虫目动物。

古生物学家认为,生活在三叠纪的犬齿兽类是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犬齿兽类是小型到中等体型的肉食性单孔类群动物,极少数的体长可超过90厘米。它们与哺乳动物有许多相同点,如它们都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牙齿,四肢位于身体之下,能快速奔跑等等。

哺乳动物来自兽齿类爬行动物,但是不能确定是哪一类兽齿类。因为在兽齿类动物里,进步性质和原始性质交错存在,十分复杂。如早期兽头类的很多特点都很原始,但颞孔却增大,而且已出现了2-3-3-3-3的哺乳动物式的趾式。三列齿兽已有很多进步性质,几乎可以把它放到哺乳动物中去,然而它却仍然保留着爬行动物的上下颌连接方式,即关节骨一方骨的连接。因此对哺乳动物的祖先曾作过种种推测,如犬齿兽类、包氏兽类、鼬龙类、三列齿兽类。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哺乳动物是多源的,即认为绝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其中有胎盘类占主要地位)起源于犬齿类,但在种类繁多的中生代哺乳动物里也有起源于其他兽齿类的。

自侏罗纪晚期起,哺乳动物便开始登上大自然的历史舞台。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在中国发现的吴氏巨颅兽(Hadrocodiumwui),它生活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从化石上看,哺乳动物(尤其是早期的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非常重要的区别在于其牙齿。爬行动物的每颗牙齿都是同样的,彼此没有区别,而哺乳动物的牙齿按它们在颌上的不同位置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动物学家可以透过各种牙齿类型的排列(齿列)来辨识不同品种的动物。此外爬行动物的牙齿不断更新,哺乳动物的牙齿除乳牙外不再更新。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耳中有三块骨头。它们是由爬行动物的两块颌骨进化而来的。到第三纪为止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占据了许多生态位。到第四纪哺乳动物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了。

OK,关于人类进化过程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和冷知识人类进化全过程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类进化过程中独特的生存策略可能促进了社会和文化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60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