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十大冷知识图片(古代打仗时的图片)

战场冷知识 古代军队成千上万人,打仗时怎么解决如厕问题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古代打仗的十大冷知识图片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打仗时的图片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古时打仗要击鼓有什么含义么
  2. 古代行军打仗吃的是什么,都有哪些军粮

为了鼓舞士气。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指的是: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

在古时候为了争夺政权领土,战争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更好地作战,一般在战场上会敲鼓,那么为什么要敲鼓呢?敲鼓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古代战争中,那会通讯十分不畅通,所以大大阻碍了信息交流。指挥官的言论难以急时告知作战的军人,因此用鼓声来传递作战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鼓声是的强弱、节拍,次数都有着其不同的含义,以此来告知士兵是前进还是后退,还是左行右行,是收兵还是冲锋等信息。所以古代人民作战时击鼓,用鼓声来方便指挥军队的行动。

由于鼓在古代军事作战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古代军队对战鼓相当重视。为了鼓舞士气,取得战争的胜利,擂鼓看起来是必要的。

而在野战战场上,士兵们会搭建好鼓台,准备好鼓车。鼓台专为放置鼓而设,而鼓车是由数十人牵引,直径两到三米的大鼓就安置在上面,数个响锣,同时有专门擂鼓的人,敲锣的人倒是不少。鼓声传播范围广,所以通常被安置在进攻部队的紧后方,当部队移动时也随之移动,用来激励士气和传达军令。

在作战时,双方通过鼓点声音节奏变化判断对方军队状况。有些声音可以指挥士兵前进,有些声音可以指挥士兵撤退。

展开全部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孙武圣在所著《孙子兵法》的开篇也提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将这两层意思合并,足以看出军粮在古代军事后勤乃至战争成败、国家兴衰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那么,古人是如何处理这一“存亡大计”的?当时的军粮包括哪些类型?又是怎样制作的?且让我们从浩繁历史画卷中一探究竟吧。

小米当家

今人往往用“小米加步枪”形容战时条件之艰苦,殊不知,这种不起眼的,甚至有些寒酸的“粗粮”,却稳居古代军粮“头把交椅”达千年之久。为什么偏偏是小米呢?这与古人的活动范围密切相关。隋唐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黄河流域,而当地恰是粟米的传统主产区。约6000年前,粟开始在中原一带大面积推广,到了商朝,粟已成为北方农耕民族的主食,关于这一点,出土的甲骨文中曾有明确记载。

众所周知,只有一种作物在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时,这种粮食才可能成为军粮。而从先秦至隋唐年间,粟米是最符合这一条件的粮食品种。而大米由于受当时生产条件限制,尚未实现大量种植。据记载,秦汉时期,1斗米的价钱可以买2.5斗粟,吃大米在那年头绝对是“很奢侈的事情”。古代粟米产量究竞多少呢?史载,战国魏李悝变法时,在什一税(编者注:缴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条件下,5口之家耕耘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95石,余有45石,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约79.41斤,已达到建国时的60%,这在2000多年前实属不易。正是有了充足的余粮,战国和秦汉时期,动辄数十万人马云集的大兵团作战才可能成为现实。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国将所存粟米分黄、白、青3项分类收藏,栎阳仓储粮以2万石为1积堆放,咸阳仓则扩至1O万石1积堆放。这些堆积如山的粟米,无意是秦削平宇内、一统华夏的重要资本。到了汉代,粟米更是得到了大规模推广种植。景帝时期的政治家晁错所著《论贵粟疏》一文中,对粟米的战略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如“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虽然这里的“粟”已成为粮食的统称,但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汉代粟米生产的重要性。

汉朝曾长期与匈奴争锋北疆,而为了做好战争准备,西汉历代经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筹粮和养马。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文帝就曾采纳晁错“以爵位换粮草”之言,为边防部队筹到了“足支五岁”的军粮。官兵口粮还好办,真正要命的其实是战马的饲养问题。在一些古装影视剧中,常能看到军马在厩中吃草的镜头。实际上,汉匈战争初期,汉军战马吃的精饲料可都是粟米,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马匹体力充沛。那么,战马的肚皮有多大呢?《汉书?赵充国传》说得明白:“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盐铁论》也提到“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1匹战马就要吃掉至少6人的口粮,而汉武帝初期,国家已拥有官马40万匹以上,其粟米消耗量之巨可想而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汗血宝马的优良牧草——苜蓿后才有所缓解。

此外,粟米在军中长盛不衰还得益于其良好的存储性。考古人员在发掘隋代含嘉仓遗址时发现,其中1处粮窖中竟保存有已经炭化的谷子(粟)50万斤,这应当是尚未来得及消耗的余粮。而据唐代文献记载,积粟可藏9年,稻米只能藏5年。粟米的保质期几乎是稻米的2倍,实际上粟米贮藏时间可能更长。据《旧唐书?马周列传》记载,直到隋灭亡20年后的唐贞观11年,前者留下的长安府库仍未用尽。粟米的这一优点在军事上意义重大,毕竟古代运输条件落后,边远地区驻军难免遭遇长期无法补给的情况。

古代打仗的十大冷知识图片和古代打仗时的图片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打仗行军时要隐蔽,这是常识,为何古人打仗却要高举那么多旗帜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63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