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冷知识 重庆开州的传说故事

咱们开州参加了2017重庆赏花评选 是开州崽儿都来扎起哟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重庆开州冷知识这个问题,重庆开州的传说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重庆开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 开县为何要改为开州
  3. 开县和开州区有什么区别
  4. 开县有哪些风俗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北邻城口;东邻巫溪、云阳;南接万州;西与四川省的宣汉、开江两县接壤。介于北纬30°49′30″~31°41′30″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是重庆市区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经之地。公路距万州区78千米,距云阳新县城70千米,距重庆(经开江县任市镇)300多千米,距巫溪县198千米,距城口县240余千米,距四川省达州市160千米。开县历史悠久,古属梁州之域。秦、汉属巴郡朐忍县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蜀先主划朐忍西部地置汉丰县,以汉土丰盛为名。南北朝刘宋(420—479)又汉丰境内增置巴渠、新浦共三县皆属巴东郡;西魏(535)平蜀后改汉丰为永宁;北周天和四年(569)移开州于永宁,辖永宁、万世(巴渠改名)、新浦、西流(新置)四县。隋开皇十八年(599)改永宁为盛山县,改开州为万州。唐武德元年(618)改万州为开州;广德元年(763)改盛山县(贞观初西流县并入)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宋庆历四年(1044)省新浦入开江,万岁改名清水,时开州辖二县。元(1271—1368)省县入州。明洪武六年(1373)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因南河古称开江,州、县由此得名。清代、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97年前开县均属四川省辖。1997年重庆市划归为中央直辖后,开县始属重庆市所辖。

因为:在古代,开县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开州,到了明代降州为县才有了开县。准确来说,是开县让河南和贵州的开州改名了。1、河南省濮阳市——古称开州濮阳是河南的一个地级市,它在金皇统年间改名为了开州,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明代和清代。民国时期,全国进行了废州府置县,开州“撤州设县”,就改为了开县。

隶属层次和行政职权不同。

开州区是由重庆直辖市直属的县级行政区,而开县是由原万县地区管辖。开县是属于农业经济为主的县,工业经济占比小,农业人口比例占绝大部分。开州区则以工业和城市经济为主,非农人口大于农业人口。

开县的风俗有草锣鼓、竹枝词、灯(狮)舞、吹奏乐、号子、雕塑、端公舞、皮影、温泉赛骂、采莲船、车车灯、打连厢。

开县风俗的具体介绍:

一、草锣鼓。草锣鼓是普遍流行在三峡地区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开县传承有《草歌》《草锣鼓》等优秀歌词,1990年《开县志》已载录。

二、竹枝词。竹枝词属古代巴渝民歌,亦叫竹枝歌,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三峡地区民歌的总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是这一文化现象最早的史述。清乾隆《开县志》记:“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歌”.清咸丰《开县志》载:”《宇记》:开州风俗……男女皆唱竹枝。”可见竹枝歌在开县源远流长。开县于1983年整理成《开县民歌集成》刊行于世,收录民歌176首。

三、灯(狮)舞。开县民间流传有”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春节是开县人民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欢庆时间达半月之久,尤以元宵之夜更为热闹,鼓乐欢奏,鞭炮轰鸣,焰火腾空,彩灯四布,姹紫嫣红、炫人眼目。特别以玩龙灯、舞狮子、彩莲船为最显特色。开县”玩狮子”习俗,相传始于西汉,盛于于清乾隆以后,主要有地浪狮子、高脚狮子、独角狮子等数种。

四、吹奏乐。开县古为巴国地,巴人以乐舞著称。竹溪镇石碗东汉岩墓中,出土有十余尊灰陶乐俑,有说书、口技、抚琴、击鼓等,显然为一乐队。开县音乐文化自巴而始,最早的史述证明当属”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主要流行乐器有喷呐、笛子、大号、小号、拉管、黑管、芦笙等。

五、号子。开县现流传的号子,产生于不同的体力劳动过程之中,与劳动节奏相配合协调。演唱形式多样,代代口耳相传,曲调相对稳定。歌词既有传承也可即兴编唱,但格式框架大体不变,如一人独唱的石匠开山号子,二人对唱的轿夫号子,一人领唱众人和唱的抬工号子。开县抬工号子很有名,曾出席北京、四川文艺调演,是一种集体号子歌,如《麻雀号子》、《连八句翻望乡台》等。开县号子有石工号子、抬灵柩号子、挑担号子、打墙号子、打夯号子、抬轿号子等十数种。

六、雕塑。开县雕塑技术,源远流长,是开县建筑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份。唐宋间宗教鼎盛,古寺庙中的神佛菩萨像,均为石雕、木刻、泥塑之作。民间实用的木床、桌椅及器皿上,雕花盛行。明清时流传下来的“罗汉椅"与”雕花床”、”葡萄床”装饰尤为讲究,有卷草流苏,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图案。大觉寺和铁桥镇的金瓶寺的神佛菩萨像独具匠心。现保存较完好的清代雕塑作品,要数温泉仙女洞壁画、中和余家大院壁画等。

七、端公舞。在开县,至今还流传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形式--端公舞,这种舞由巫师一人表演,不分场所。其传承方式是由巫师设坛受徒,代代相传。神歌唱本都由手抄。其中《踩花》、《神枪舞》、《祭五方神舞》、《祭五猖神舞》、《大鹏金翅鸟》、《踩八卦》、《跑城穿花》等都保留了巴文化和楚文化、巫文化的印记。其舞程序与楚辞《九歌》中的程序相近。

八、皮影。开县是三峡地区流布皮影戏最早的地方,在清代,开县皮影已广泛流传且颇为著名,遗留下来的皮灯影也较多。开县皮影艺术的传播,源于开县一位开县籍朝庭官员窜俊卫告老还乡时,朝庭送他一套皮灯影从京城带回,工艺考究,雕刻精细,色彩鲜艳,透明度好,逢节日或家庆,集众亲友演唱皮影戏。后逐渐在开县传播、发展。民国时期,县内各乡镇都有皮影戏的活动。现图书馆馆藏有雕刻、做工、彩绘精细的艺术精品清代”皮影“2000余件。

九、温泉赛骂。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温泉镇河东、河西的居民有对骂习俗。每年从正月初九即上九日开始,每晚玩龙灯,直至十五日元宵之夜。玩灯以河东、河西各一方,互相竞赛、攀比,甚至互相攻击、戏弄、"盘底”(即对骂)。久而久之,对骂之风成俗。十、登高节。开县正月初九登高习俗由来己久,延续至今2300多年,最早可追溯到巴人活动和巴人战争,巴人或登高祭祖,或登高祈福,登高便日久成俗。每年这一天,几乎成了开县人的狂欢节,全民倾巢而出,纷纷就地登高,祈求吉祥,其蔚然大观,堪称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迹。

十一、采莲船。采莲船是民间春节期间在广场玩的一种”船灯”.采莲船是用竹簇扎成船形,其形如渔民的渔船、上有顶蓬,均以花纸、彩绸裱糊,前后扎有荷花灯,工艺考究,制作精美。采莲船的旋律较简单,歌唱内容有流行小曲和即兴创作的贺春道喜之类的祝辞。一划船者或跑船者领唱,锣鼓伴奏者和唱帮腔。

十二、车车灯。开县车车灯的起源历史悠久,渊源别具特色。其道具、舞蹈动作、服饰皆起源于一个民间故事,唱词曲调源于巴渝《竹枝歌》。加之,开州人喜唱《竹枝词》,便把竹枝词和车车灯的动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编入到表演中,历尽若干年的传承和变迁,就形成了专门编词、作歌、配锣、舞蹈的开县民俗--车车灯,而四处传唱,流传至今。

十三、打连厢。连厢,是用一根约一米长的竹杆,上嵌六对铜钱,两头按彩须,晃动撞击时发出串串响声。连厢可由青年男女两人表演,也可由众多人集体表演,无论多少人,须要成双数,表演时,各用右手握住连厢中间,和着歌唱节奏边打边舞。连厢动作是以表演者自身的双肩,四肢和腰、背等部位作上、下、左、右,天、地,前、后的变化敲击,使连厢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响声。或配对穿花,或变换队形,或改变姿式,或前抛后接,载歌载舞,情绪热烈。曲调多属节奏明快的地方小曲,歌唱形式以齐唱为主,伴以独唱和对唱。

拓展资料

开州区隶属于重庆市,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西邻四川省开江县,北依大巴山接城口县和四川省宣汉县,东毗云阳县和巫溪县,南近长江邻万州区。

关于重庆开州冷知识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唐朝诗人到重庆开州写了一组诗,引得白居易和诗,韩愈作序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6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