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

杨修被斩,是因为曹操嫉妒他太聪明 最后一次他的聪明用错了地方

大家好,关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第三集杨修为什么哭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
  2. 《三国演义》那么聪明的杨修最后是怎么死的
  3.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
  4. 谁能告诉我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每一集的名字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什么

回答如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在汉中之战中失寨失城,导致蜀国在战争中失利,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而且马谡在战争中的表现也不够出色,指挥不当,不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使得战争失败。

因此,诸葛亮为了维护蜀国的利益,为了表明对军纪的严格要求,决定对马谡进行斩首的惩罚。

同时,诸葛亮也因为马谡是他的表亲而感到十分痛心和难过,挥泪斩马谡也是表示了他对马谡的爱惜和感慨。

《三国演义》那么聪明的杨修最后是怎么死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主子面前,要装傻充楞,懂也装做不懂,好让主子保留面子,显得主子无所不能,做下属的智商只是基础,情商才是重要的。

女人在男人面前所谓的“小鸟依人”的心理,实质上也是装傻,为的是男人自大的虚荣心[灵光一闪]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

杨修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但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下,他成了高智商、低情商的代表。尤其是杨修猜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一军营口令的意思,诱导夏侯惇筹备班师,由此被曹操铲除。故事虽然精彩,但曹操若以此杀人恐怕有违政治家的盛名,那么曹操为何要杀掉杨修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呢?

出身敏感,拉拢与铲除的二选一?

在历史上,杨修的身份其实很特殊,他是弘农杨氏根正苗红的血统,这一脉发迹于汉高祖刘邦时期,即源于“斩杀”项羽而功拜赤泉侯的杨喜。也就是当年项羽穷途末路时,刘邦下令斩杀项羽者封侯,至于是不是斩杀,已经无从考证了,反正杨喜是拿了项羽一条大腿回去领赏了,其余还有吕马童等四人也是如此封侯的。所以杨喜也从一个郎中骑,摇身一变成为西汉开国猛将,得了侯爵、食邑。

杨喜的后人也绝非等闲之辈,在老祖宗打下的基础上,在门阀政治的背景下,杨氏一脉出了不少名流。杨喜八世孙杨震,于东汉升至司徒、太尉,杨震第二子杨秉这一支系中,往后八代皆为太尉,名副其实的“八世三公”。杨修属于杨喜第十二世孙,是杨秉的重孙,这中间一共隔了四世,所以从杨秉算起,杨修也是出身于“四世三公”,杨修出身敏感也正因如此。

杨修的爹是杨彪,东汉的太尉,曹魏的光禄大夫(仅次于三司);杨修的爷爷是杨赐,东汉的太尉,去世后赠骠骑将军;杨修的太爷爷就是杨秉,这位更厉害了,与权臣梁冀斗智斗勇一辈子,最后官拜太尉,实为宰执。这些家庭背景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杨修是根正苗红的“革命后代”。有位伟人曾经说过“革命的事业要交给革命的子女”,这话放在任何时代都没毛病,天下是人家老祖宗拼命打的,人家后代必然是治理天下的首选。而曹操是何人?阉宦之后,挟天子令诸侯的不臣之人,那是要推翻革命成果的,这种对立是骨子里带的。

解决对立问题只有两种方式,要么拉拢,要么铲除,杨家就是经历了拉拢到铲除的过程。当年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挟献帝西逃,杨彪一路跟随护主,差点被郭汜砍了,这正体现了杨家世受皇恩的内心驱动,若非自立,又怎能真心帮助割据势力推倒献帝?或者说推倒汉室之后,杨家的地位不可能如以前那般,所以杨家的天秤倒向汉室是没错的。曹操内心很明白这一点,所以迎献帝到许都后,曹操一心想除掉杨彪,而出面求情的只有另一位世家大儒——孔融!

(孔融剧照)

孔融的面子确实大,他是被曹操请到许都做官的,由此可见曹操前期还是很谦卑的,实用型人才要拉拢,名士也要拉拢,杨彪这种“四世三公”背景,又跟着献帝历经磨难的人更需拉拢。孔融其实对这种政治构架早就点透了,他说杨彪“杨公四世清徳,海内所瞻”,说白了就是冲着杨彪的名气,有利于人才的招揽,有助于扶汉形象的树立,你曹操要是杀了杨彪,估计就砸了自己的招牌,成为天下公敌了。这与曹操迎献帝的意图如出一辙,献帝在,汉室就依然存在,曹操就是天子的拥护者和代言人。所以杨彪在入许都后,虽无实职,却一直处于九卿的高位,曹操也一直没敢杀杨彪,这里也反应了杨彪的政治智慧,人家早就自称多病,不堪大任,从而退出权力核心层了。

然而杨修不同,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正直建功立业的年龄,所以不会像父亲那般隐忍身退。曹操也非小心眼的人,他对杨修的重用出于两点考虑,一是杨修才智过人,可堪重任;二是杨修乃杨彪之子,老子不为我卖命,你儿子愿意卖命,反正不都是你老杨家的种?能用则用,反正差的不是杨修这个人,而是“四世三公”家族为曹魏办事的立场!

所以杨修出场的平台是很高的,当了丞相府仓曹主簿,我们都知道古代有“六部”之制,其实六部就是由“曹”发展而来。这个丞相府仓曹就是曹操的谷事管理机构,杨修就是这个机构的办公室主任。而且这个是丞相府属曹,即曹操的核心管理圈,故“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所以曹操并没有因为杨修的身份而排斥他,反而是一箭双雕的重用了杨修,这说明曹操对杨家一直是拉拢的态度。

“太祖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

而杨修被处死在《三国志》中提及了原因,主要点明了曹操对他的怀疑,以及袁术外甥的身份。先来说一下袁术外甥的身份,因为袁术的妹妹就是杨修的母亲,这属于两个“四世三公”家族的政治联姻。当初曹操想杀杨彪时,就是以此为由,建安二年(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曹操以杨彪与袁术有姻亲关系为由,想杀了杨彪,即上述孔融力保的那一回。到了杨修被杀时,袁术坟头草都一米多高了,再以此为由就显得牵强了。

再说曹操怀疑生变,裴松之引注说“公以修前后泄露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这里是指向敌对势力泄露军事机密,这个事儿坐实了肯定是要杀头的,但也有例外,即官渡之战后,曹操在袁绍阵营搜罗出的暗通信件,曹操选择烧毁所有信件,不去查追是谁暗通敌军。可是这种宽容并不适用于建安二十四年的魏王,官渡之战时的曹操还未形成气候,故以宽仁笼络人心,但杨修被杀时,曹操已成北方雄主,再有通敌之人,定然不会逃过制裁。但问题在于杨修不会傻呵呵的干出通敌的事,此时通敌也太不符合逻辑,所以通敌也只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之一。总体上曹操对杨氏是拉拢的态度,诛杀杨修而不株连其族人就说明了这点,那么杨修之死只在乎其个人!

夺嫡走势决定生死

曹操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病逝,杨修是建安二十四年十月被杀,所以“杨修颇有才策”才是问题的关键。曹操在建安二十二年就确定了曹丕的继承身份,这就决定了曹植和他幕僚们的命运。很不幸的是杨修始终站在了曹植一边,那么杨修的“颇有才策”对于继承人曹丕来说就是个威胁。在立储问题上,曹操曾经问过贾诩的意见,这位著名的“毒士”没有发表任何明确见解,只是列举了袁绍废长立幼的惨痛教训,并将袁绍诸子相互攻伐的幕后推手一一分析,可以说贾诩是杀人于无形的高手。

自古君王为儿子铺路都会有两个方向,一是亲自铲除阻碍,二是留下恩惠让继任者去办。曹操也是这么做的,曹丕的支持者如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等人,都是在曹丕即位后才得以提拔,这是曹操留给曹丕攒人情、拢人心的机会。而杨修被杀就是曹操亲自为儿子铺平道路的过程,如果站在曹丕的角度,杨修就是政治上的“敌首”,这个敌首一定是前任君王出面解决的,因为要树立后继者的宽仁形象;但其余人等就会留给新君去处理,因为要树立继任者的威望,所以曹植的另外两大智囊丁仪、丁廙,都在曹丕称帝后惨遭灭门。

有人说杨修不懂变通,建安二十二年之后仍然与曹植交善,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妥当。杨修是聪明人,并不是政治智慧不够,只不过在夺嫡时期,杨修的立场过于坚定,与曹丕势力形成水火不容的局面,倘若立储之后杨修立即排斥曹植,那只能说明他是个墙头草,曹操也一定不会再予重用,因此杨修的处境本就尴尬,并非智谋欠缺。而且杨修是有自知之明的,他在临时前就说过“我固自以死之晚也”,意思就是他早就该死了,能托到建安二十四年还出乎意料了。

综上所述,曹操对于杨氏一直处于拉拢态度,历史上曹操并没有明显表现出一定要对杨氏下手的情况,再者杨彪与杨修不同,杨彪处于暮年身退的情况,对曹魏政权影响不大,而杨修投身仕途,倘若有变,杨氏的“负面”影响力则会发挥出来,因而曹操更“关注”杨修。若说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就是以杨氏的身份参与夺嫡,这种情况再有变数,对曹操来说威胁更大。曹丕不是没有能力杀杨修,只不过曹操想做这个恶人,为儿子减少政治阻力,反而言之,若曹植上位,曹操也极有可能亲自杀了司马懿。

谁能告诉我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每一集的名字

1.可以查询到每一集的名字。2.因为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一集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情节,所以给每一集起名字是为了更好地区分和记忆每一集的内容。3.如果想要查询袁阔成评书三国演义每一集的名字,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或者相关网站进行查询,也可以购买评书的CD或者书籍,上面会有每一集的名字。

关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杨修为什么被曹操杀死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操为什么会杀死杨修 你看他都做了什么,死的不冤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28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