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其他王朝比,为什么有人感觉清朝的皇帝普遍勤政

大清国号的来历,有什么含义 为什么不叫大金

大家好,跟其他王朝比,为什么有人感觉清朝的皇帝普遍勤政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为什么勤政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跟其他王朝比,为什么有人感觉清朝的皇帝普遍勤政和为什么勤政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跟其他王朝比,为什么有人感觉清朝的皇帝普遍勤政
  2. 明朝哪几位皇帝比较勤政
  3.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不勤政,而清朝的却大多都勤政
  4. 有人说清朝皇帝个个勤政,那清朝为什么还会灭亡

跟其他王朝比,为什么有人感觉清朝的皇帝普遍勤政

哪里是清朝皇帝勤政,而是他们自己给自己揽活儿干的而已。

也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皇帝在古代真的不是什么事儿都干的。在汉朝,皇帝更像是一个董事长,三公/宰相是总经理,董事长负责选拔总经理,而总经理负责管理国家事务。这种国家体制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南北朝时期才逐渐开始进行集权。

隋唐以后,宰相的权力逐渐弱化,但是权力还有,依然可以封驳皇帝的意思。到了宋朝,宰相的权力再次上扬,南宋时期,甚至皇帝想赏赐别人一份爵禄都得宰相点头才行。但是到了明朝以后,一切都变了。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内阁。而内阁大学士们虽然也被称为宰相,但是除了少数几个如徐阶、张居正等人以外,权柄已经大不如前,根本没有对皇帝提出反对的权力。而在清朝,连内阁这种机构都不行,权力班子由内阁过渡到南书房再到军机处,彻底变成了秘书机构。

因此,别人都不帮你干活,你就只能自己干活。本来是帮你处理事情的宰相、内阁都没有了,你不自己干活还能怎么办?

所以,清朝的皇帝与其说勤政,倒不如是因为他们谁也不信任,最后只能所有的活自己干了。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明朝哪几位皇帝比较勤政

1,明太祖朱元璋2,明成祖朱棣3,明宣宗朱曕基4,明仁宗朱高炽5,明代宗朱祁钰6,明孝宗朱佑樘7,明神宗朱翊钧8,明熹宗朱由校9,明思宗朱由检!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大多数都不勤政,而清朝的却大多都勤政

清朝和明朝是紧挨着的两个王朝,对比两个朝代的皇帝,我们发现清朝的皇帝大多勤政,而明朝则不同,大多皇帝懒政。这是为什么呢?

(雍正)

清朝的皇帝大多勤政,其中代表人物当属雍正。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他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

根据资料记载,在不到13年的时间里,雍正以财政经济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二是“摊丁入亩,地丁合一”,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三是清理国家财政钱粮亏空,以铁的手腕把侵吞的库银收回来;四是建立“会考府”,审核钱粮奏销;五是开放洋禁,发展海外贸易;六是“改土归流”,进行民族区域的地方行政改革;七是废除贱籍、酷刑,实行社会改革;八是创立军机处,加快改革步伐。

(万历皇帝)

与清朝相比,明朝的皇帝除朱元璋、朱棣外,其他皇帝虽然有敬业的,但是和清朝皇帝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在其长达48年的皇帝职业生涯中,竟有近三十年不上朝,消极罢工的程度令人瞠目,以至于时人和后人对其评价偏低,其中最激烈的莫过于“明朝之亡实亡于万历”。

明朝的兴衰前后共经历276年,诞生十六位皇帝,万历是第十三位皇帝,在位近五十年,是明朝在位期间最长的一位皇帝。经过朱翊钧的懒政,明朝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制度破坏严重,边境地区隐患重重,给了满清崛起机会。

朱翊钧死后,虽然又有两位皇帝继位,但是距离其死后仅24年,大明王朝覆灭。究其根源,就是因为皇帝懒政。

(正大光明)

明朝和清朝的皇帝,为啥差距这么大?每日汉字编辑认为,主要还是继承制度。明朝的继承制度由朱元璋设定,主要是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有好处,当然也有弊端。好处是皇帝活着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谁是接班人,能够提前历练,做实习皇帝。但是弊端也很大,因为知道自己就要做皇帝,导致不学习,因为没有竞争,所以敬业精神不足,万历皇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清朝的继承制度则不同,清朝皇室在仔细琢磨历代皇位继承上的得失,尤其是吸取明朝的教训,逐步确立了一套颇具特色的皇位继承制,就是实行秘密立储制,皇帝生前确定皇位继承人,但是不公开宣布。

什么是秘密立储?秘密立储就是当朝皇帝将选定的储君皇子的名字写好,装在匣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上面。当朝皇帝崩逝后,朝廷众臣在乾清宫,取下秘密立储匣,当众开启,公示于众。因为秘密立储,所有的皇子都不知道谁是皇帝,所以都拼命的干活,博得皇帝喜欢,因为时刻都有竞争,所以皇帝都很敬业。

再者,明清两国对皇帝的培养也有所不同,相比于明朝,清朝更注重贵族的教育。因为清朝是少数民族,有一种民族自卑感,所以对子女的教育非常卖力。清朝的皇子六岁入学,要学到20岁,每天天不亮就要去读书,天黑后才下课,接受教育的时间比历代都长。

有人说清朝皇帝个个勤政,那清朝为什么还会灭亡

这个问题,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为什么我每天都勤勤恳恳地复习高中数学,结果高数考试还是一塌糊涂呢?因为我复习错内容了啊!

同样的道理,满清入关以后的皇帝,从顺治到咸丰,甚至同治、光绪两朝亲政以后,尽管号称是每天都要亲裁政务,为什么国家还越来越弱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1、勤恳的不对路。治国没有错,但是要看怎么治国。清朝的皇帝的治国,是处心积虑地维持他们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是为了将他们费劲心思打造的层级壁垒固化,而不是提高生产力、改善民生和福祉,这么折腾,国家怎么不落后挨打?

2、皇帝本事有大小。康雍乾三朝皇帝,能力卓然,所以马戛尔尼也盛赞他们是这艘“破烂头号战舰的顶级舰长”,但是后面的嘉庆、道光和咸丰等皇帝,一蟹不如一蟹,同治和光绪更是连儿子都生不出来,这样的皇帝,再勤奋,又有什么用呢?

3、独裁制终将覆灭。无论任何人,想要以独裁统治对抗整个民主社会,都是在螳臂当车。因为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法和群策群力的群众智慧相提并论的,清朝把国运都寄托在一个养育于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手中,国家又怎么可以常保太平?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清朝这两位皇帝,一位勤政为民每天只睡2个时辰,一位败光国库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29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