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最后为何篡位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司马懿最后为何篡位和司马懿为什么篡位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司马懿最后为何篡位以及司马懿为什么篡位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司马懿是如何从托孤重臣转变成夺权篡位的
  2. 司马懿一辈子忠心,为何临死前还要发动政变
  3. 司马懿最后为何篡位
  4. 司马氏为什么要篡魏

司马懿是如何从托孤重臣转变成夺权篡位的

先说明一点,司马懿只夺权,没有篡位。司马懿是受了曹操的眷顾的,才有了发家的资本。后来树大招风,被曹爽逼的不行了,那时候的司马懿为了生存,即使没有夺权之心,也迫不得已得出手了。

司马懿的起家来自于曹操的眷顾

这个可能大家有争议,因为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司马懿,出场很晚,诸葛亮火烧博望坡,指点江山的时候,司马懿还只是一个小吏,至于发光发热则一直要等到曹操去世。还有的书中写,曹操叫了一声司马懿,司马懿显现狼顾之相,曹操大惊于是深忌之。还有《晋书》帝(司马懿)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这些话,看看就行了,别当真。如果曹操真的看不惯司马懿,何必用些小手段打压司马懿呢?以曹操当时的势力,除掉一个司马懿那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些记载,都是为了司马家族篡曹魏弄的那么顺理成章,那么的名正言顺。相反,曹操还重用了司马懿。至于,比诸葛亮大两岁,能力不弱于诸葛亮的司马懿为何成名如此之晚。这个主要是因为曹操的重臣都是跟随曹操打天下的家族成员和颍川名士。这两派几乎占据了曹操班子的绝对的中坚力量。司马懿要想在荀彧、郭嘉、夏侯家族、曹氏家族等牛人中间以诸葛亮的出山的年纪出人头地,想想得有多难。另外,司马懿没有过早出名,也与他不张扬,喜欢隐忍的性格有关。

曹操时期的司马懿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司马懿应召为文学掾,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特别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如果曹操真的忌恨司马懿,怎么会这样安排司马懿呢?怎么会让他接近太子。这次的调动,也让司马懿真正进入了权利中枢,押宝曹丕,让司马懿,甚至是整个司马家族赚的盆盈钵满。期间,在关羽兵围樊城的时候,司马懿建议通知孙权,挑拨荆州矛盾,坐收渔人之利的计策。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继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登基后,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跟对了老板,买对了潜力股,升职就是这么快!

三受托孤

这三次托孤分别是曹操、曹丕、曹叡。

第一次托孤,只能算是勉强,《晋书》记载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乃奉梓宫还邺。这次所谓的托孤就是主持一次丧礼,押送了一个棺椁。有些人归于托孤,个人觉得实在是太勉强了。以司马懿当时的官职,实在是达不到呀。

曹丕时期的司马懿,不做多讲了,大家看《三国演义》吧,那个更精彩。

公元226年,曹丕驾崩,司马懿与曹真、陈群三人,并受顾命辅政。诏太子曰:“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信任,信任,这是绝对的信任。这是权力三人组了。

魏明帝曹叡时期,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平定了辽东。这期间,司马懿升任太尉,位居三公。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此时的少主曹芳只有8岁。

诛灭曹爽,司马专权

这两位辅政大臣都是牛人,刚开始曹爽占上风,爽(曹爽)欲使尚书奏事先由己,乃言于天子,徙帝为大司马。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乃以帝为太傅。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如汉萧何故事。这意思就是曹爽为了专权,让司马懿明升暗降。

魏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司马懿,晋书称其为宣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此时的司马懿干不过曹爽啊,只能忍,一忍再忍。司马懿只能装病,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演技一流,都病到这个份上了。曹爽表示,这个老杂毛,不足虑了。可能装病这个桥段被电视剧用烂了,每当看到装病这个剧情,我就反感,都他妈的能看出来,为什么就反派看不出来???

两年之后,公元249年,装病两年的司马懿的机会来了,这一年正月,曹芳出京祭扫魏明帝,曹爽一干人等随从。接下来看看司马懿除掉曹爽的手段:

第一步: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得到太后的支持,就是名正言顺

第二步:让担任中护军的大儿子司马师,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城。这是让曹爽甚至是魏帝没了归路,要不逼曹爽真正造反,要不束手就擒。

第三步: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曹爽的兵权没了

第四步: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曹芳,陈述曹爽的罪过。大兵压境,曹芳听还是不听?曹爽恐怕是进退为难了。

第五步:利诱曹爽。如果此时司马懿开了杀戒,估计那些忠于曹魏的将领们,一定会出兵勤王,司马懿还是想和平解决。派人给曹爽写了封信,表示只想罢免了曹爽的官,还可以享受侯爵待遇,曹爽也真是傻: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曹爽很傻很天真,曹魏的实权人物都天真到这个地步了,曹魏政权也快到头了。

事件和平解决,刚回到京城,司马懿就矫诏杀了曹爽极其党羽。

司马懿牛吧,这几个步骤走的稳妥、高明,老谋深算,老狐狸大大的狡猾,大大的厉害。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司马懿固辞丞相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司马懿又固辞九锡。没了曹爽,司马懿算是大权独揽了,就是辞去这些,也没人能管得住他,曹魏政权到此时就剩下一个空壳了。

这以后,司马懿是真病了,不过病的很踏实,朝中无敌手了,遇到大事,魏帝都得上门请教。司马家族的权利,从这一刻开始就权倾朝野,篡位自立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司马懿一辈子忠心,为何临死前还要发动政变

三国中后时期的司马懿,应该说逐渐在曹魏阵营中崭露头角。但是在曹操当权时代,司马懿不论是在地位,资历上都还算不上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再加上曹操对他的猜忌,更是使得司马懿保持非常低调,甚至在曹操面前扮演韬光养晦的角色。因为最起码司马懿得在曹魏阵营中生存下去。为避免锋芒外露,所以也只好隐忍处之。

曹丕的上位,给司马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司马懿逐渐在曹魏阵营脱颖而出,开始走向曹魏阵营的权利中心。

曹丕执政期间,和司马懿两人的关系应该说非常和谐,在各方面都非常信任司马懿。因此赋予司马懿相当权利。而司马懿也是不负众望,总是在很多危难时刻帮助曹丕摆脱困境。

在曹丕儿子曹睿时期,司马懿也是能够保持中流砥柱的作用,对曹魏统治者的中心也是日月可鉴。因此说司马懿此时应该没有反曹之心。人们普遍认为司马懿在曹芳阶段逐渐显现反曹之心。那么我们看一看司马懿在曹芳时代,司马懿是怎样一种状态。当曹芳上位的时候,由于其年幼,无法正常管理朝政,因此曹睿选定宗室贵族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佐小皇帝曹芳管理朝中政务。另外对郭太后(曹睿皇后)也赋予一部分权利,用来平衡曹爽和司马懿二人手中权利。

应该来说,司马懿和曹爽权利基本互不干涉,但曹爽作为曹魏宗室贵族,还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处处打压司马懿,最后司马懿干脆拖病回家休养。因此呢,曹爽后来大权独揽。可是野心膨胀的曹爽为了能达到权倾朝野,获得至高权利,居然软禁了郭太后(曹睿皇后),并剥夺了郭太后的权利。窃为己有。大有废掉皇帝曹芳的势头。因此满朝文武都对其非常愤恨,只是迫于曹爽的权势,敢怒不敢言。老谋深算在家称病休养的司马懿,并不是真的离开了权利中心,而是在暗处等待机会。一旦机会成熟,相信司马懿不会对曹爽客气的。

机会来了,公园249年正月,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离开都城祭扫先帝曹睿坟墓高平陵。闻听此信的司马懿马上召集原来部下集结,迅速赶往皇宫解救被软禁的郭太后(曹睿皇后),并请求捉拿曹爽治罪,后经郭太后批准以后,迅速在都城布置军队,控制曹爽残余势力,而后前往高平陵捉拿曹爽,曹爽看到大势已去,遂投降交出兵权。至此,曹爽兄弟势力被司马懿成功铲除。这也就是后来的高平陵政变。而司马懿正是凭借高平陵政变,进入曹魏权利中心。

按题主之意,司马懿是自损声名发动兵变,我觉得不是这样,至少司马懿铲除曹爽是师出有名,事先取得象征皇权的郭太后同意之后,采取的军事行动。司马懿在都城采取军事手段控制曹爽残余势力得到了朝中绝大多数文臣武将的支持。至少在形式上是没有半点不妥之处。因此我认为题主自损声名说法不太准确。

司马懿最后为何篡位

争权

司马懿篡位就是为了争权。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他还装病装痴麻痹曹爽,对于司马懿说,时日无多,当皇帝的肯定是不可能的,他要的是夺下曹爽的特权。

司马氏为什么要篡魏

野心是一点点养成的,司马家篡位,始于高平陵政变,花了整整18年,三代人才完成。下面由杜少给大家讲一些干货,用尽量简洁的语言阐述一下司马家族到底是如何走向篡位道路的。

一、河内温县司马氏到底是个什么家族

汉末魏晋,是士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的时期。什么是士族呢?士族是从哪来的呢?这要从汉武帝独尊儒术说起。汉武帝独尊儒术,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绝非仅仅确立一个意识形态这么简单。春秋以前,中国是贵族政治,世卿世禄。而春秋至战国,开始有平民入仕,但这种平民入仕凭借的多是“一张嘴”,游说说动君王之后,获得高位,比如张仪,苏秦。韩非子对此阐述的很清楚,所谓“君王卖爵位,臣子卖智慧”。而大部分公卿贵族依旧是世袭的。汉初基本上承接秦制,功勋集团占据朝堂,而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选拔人才的标准日益明确,就是靠经史儒家学问入仕。到了东汉,察举制日趋完备,主要是举“孝廉”和“茂才”。而“孝廉”和“茂才”,经史学问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

早期的“孝廉”和“茂才”入仕后,就会把自己的学问传下去。那是个知识成本昂贵的年代,学问传承是在一个小圈子内进行的。先入仕的人有了经济基础,他们的后人就有继续研究学文的经济实力,而先入仕者在有了一定成就后,又会提拔亲朋故旧。而亲朋故旧入仕后,又会报答自己的恩师。这样,一些世代研究儒家经史学问、世代入仕的文化世家就诞生了,称为士族。而发展到什么程度算士族呢?这个没有定论,更像是当时有名望的士族互相承认即可,也有的历史学家总结说“研习经史学问、家族世代两千石高官就是士族”。总之,到了汉末,这样的大家族已经有了不少,其中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都做到了“四世三公”,弘农杨氏世传“欧阳尚书”,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二族是士族之望。杨修就是弘农杨氏嫡传,汝南袁氏就是袁绍、袁术的家族。

而河内司马氏,追溯自秦末被项羽封为殷王的司马卬,司马卬定都河内郡朝歌。殷国被刘邦灭亡后,司马卬的子孙就定居在了河内郡,成为了河内温县司马氏。河内郡这个地方,居天下之中,所以四方交流频繁,文化昌盛。东汉末期,司马家出了位司马钧,位列征西将军。他的儿子司马儁任颍川太守,司马儁的儿子司马防为洛阳令、京兆尹。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这样的家族,已经达到了世代两千石的标准,但是家族文化相较高级士族,却有很大差距。史载司马家“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这在弘农杨这种世守一经的文化家族看来,就是小儿科。因此,在司马懿之前,河内温县司马氏可以算是小士族。

二、两面下注的司马家族

由于是初入士族之林的小士族家庭,河内司马氏特别善于察言观色,两面下注。当初董卓胁迫汉献帝西迁长安,身为治书御史的司马防,就安排长子司马朗率家族返回老家河内温县,自己孤身追随献帝入关中。这样,如果长安朝廷复兴,自己就有从龙之功。如果长安朝廷覆灭,就可以避免让整个家族倾覆。而后来曹操得势后,司马防更是进行了一个神操作:次子司马懿辅佐曹丕,成为曹丕四友之一。而三子司马孚则辅佐曹植,成为曹植属下文学掾。更神奇的是,曹植失势后,司马孚立刻转投太子曹丕,任太子中庶子。这种两面下注曹操看不出来吗?当然不是。但是司马防为什么可以这么操作呢?这里杜少说一个可能原因。司马防当年曾举荐过一个少年为洛阳北部尉,这是这位少年的第一份工作。这个少年出身富贵,父亲为太尉,但是名声却不好,因为他家是宦官之后,没错,这个少年就是曹操,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成为征西将军。所以,史书记载司马懿当初不愿意受曹操征辟是因为看出曹操要篡汉,这个牵强的理由听听就行,不用做真。

总之,司马家在曹操立太子之战中大获全胜,司马防八子(号“司马八达”)中最优秀的次子司马懿、三子司马孚都成了曹丕心腹,这奠定了司马家在曹魏初期的显赫。

三、司马懿的拼死一搏:高平陵政变

本来魏明帝曹叡的托孤大臣为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但是当时执掌中书的是孙资、刘放(曹魏设中书牵制尚书,所以当时中书是权力核心之一),与夏侯献、曹肇是政敌。而且夏侯献、曹肇已经放话,说上位后要让孙资、刘放好看。结果孙、刘二人为了自己的未来,在魏明帝曹叡弥留之际开启嘴遁,最终将辅政大臣改成了曹爽和司马懿。

与很多人脑海中曹爽很快败亡的印象不同,曹爽在正始年间的专权,专了十年。这十年间,他把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而把司马孚的尚书台也给架空了。忍了十年后,司马懿趁着曹爽和皇帝出城的时机,发动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这次政变中,司马懿的形象是怎样的呢?

一个饱受曹爽打压的辅臣,一个曾经帮助魏文帝曹丕建立文治的三朝元老,一个曾经立抗诸葛、平定辽东公孙氏的军事统帅。

而曹爽十年执政,启用了很多新人,动了很多曹魏功勋故旧的蛋糕。因此,此次政变,很多曹魏老臣都支持司马懿。典型的就是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魏文帝时期司空陈群之子)。就连侍中许允也帮着司马懿去劝说曹爽放弃兵权。如果当时曹爽也拼死一搏,司马懿占不到任何便宜,只能控一城的司马懿远远不是拿着大将军印、手握皇帝的曹爽的对手。但是在蒋济、许允等人作保下,曹爽还是放下了权力,老实回到了洛阳。

可之后的事情就变了。这些老臣发现司马懿的野心不止于此,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司马懿背信弃义杀了曹爽,以及“淮南第一叛”王凌失败后,被夷三族。这两件事让曹魏老臣看出了司马懿的野心,部分大臣开始后悔支持司马懿。

三、司马师、司马昭时期:从魏臣到晋臣的转变

政变三年后,司马懿就死了。司马师当时资历严重不足,强行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而司马昭也很稚嫩,被吴国执政诸葛恪在东关之役中打的大败。司马家的威信遭到了严重挑战,一些曹魏老臣蠢蠢欲动。如果不是司马孚站了出来,替侄子司马师打退了东吴,随后又坐镇关中打退了姜维的进攻,此时的司马家事业可能就到头了。

司马师执政一年后进位大将军,此时曹魏大臣们分成了三派:

(1)抵抗派:中书令李丰、侍中许允在看透了司马家的狼子野心后,准备推翻司马师,让宗室中最有声望的玄学领袖夏侯玄出任大将军。但是政变失败了,这几人都被诛杀,而被怀疑与几人合谋的魏帝曹芳被废。随后发生了“淮南第二叛”:毋丘俭不满司马师废帝,起兵反击司马氏,兵败被杀。

(2)无作为派:这一派对司马家的种种作为深表不满,但也只能是不满,没实力挑战司马家,典型的就是陈泰、王祥,他们注重士人名声,对司马家做的事情感到不耻。但是为了保持家族地位不坠,又不得不屈服于司马氏。

(3)彻底投靠派:这一派多以与司马家交好的功勋二代们为主,典型的是司徒陈矫之子陈骞,豫州刺史贾逵之子贾充,曹魏太仆何夔之子何曾。

司马师执政五年,因为在淮南第二叛中被文鸯袭营吓得眼疾伤重而亡。这五年,对司马氏彻底掌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司马师逐渐有了自己的班底,很多魏臣这时候就已经是司马氏之臣了。而除了原魏臣的投靠,司马师还发展了一批自己的心腹,比如出身卑微、后来的西晋开国大司马石苞,当年司马懿都看不起他,认为他粗鄙、德行不堪,但是司马师却一手提拔他,这样的人自然对司马家感恩戴德。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上位。司马昭较其兄,为政较为宽和,无形中将很多曹魏反抗势力收归己用。同时,司马昭还重用贾充和钟会,计谋多出自二人。当时,魏帝曹髦(也就是高贵乡公)不甘心为傀儡,想要突袭司马府,很多司马家的军队阻拦,都被英武的曹髦喝退。禁军看到天子直接持剑出战,也都被镇住了,纷纷放下武器不敢阻拦。眼看就要杀到司马府,结果贾充甘做坏人和脏活,指使成济光天化日之下弑君。事后,陈泰要求诛杀贾充以谢天下,但是司马昭不舍,只是杀了成济。贾充自然对司马家更加尽心尽力,而陈泰因为此事郁郁而终。

之后,司马昭担心驻守淮南的诸葛诞有反叛之心,派贾充去试探。贾充上来就问,司马公篡位如何?诸葛诞虽不是什么忠臣,镇压毋丘俭的时候也出力颇多,但贾充的一席话还是让诸葛诞诧异到怀疑人生,直接反问:“你到底是不是大魏贾逵的儿子?”此番试探后,司马昭知道诸葛诞不会支持自己,遂征召诸葛诞入朝,逼着诸葛诞发起“淮南第三叛”。但诸葛诞并无大略,很快被镇压。此时曹魏再无能对抗司马昭的人物,司马昭为了提升威望,也为了消除弑君的不利影响,开始密谋伐蜀。当时朝臣中,仅有钟会等少数人支持伐蜀。而司马昭本来也没想灭蜀,只想取得一次大胜即可,为篡位做准备。

钟会和司马昭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都是世家子弟,淮南第三叛之时,钟会谋划平叛,被称为“子房”。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这个故事讲得是,司马昭和陈骞(司徒陈矫之子)、陈泰(司空陈群之子)同车出游,路过钟家门前,三人呼唤钟会上车。然后三人来了个恶作剧,刚喊完钟会,就驾车离去。等到钟会慢慢来到出游地点后,他们笑着问:“约好出行,你怎么这么慢,在这么遥远的地方也不追上来呢?”钟会父亲叫钟繇,繇与遥同音。而钟会回答道:“我矫(陈矫)然懿(司马懿)实,为什么要跟你们同群?”按说,古人互称都要称字,直呼别人父辈的名讳更是大不敬。可这些人却可以互拿对方父亲的名字开玩笑,可见亲密非常。

没想到的是,伐蜀大军异常顺利,钟会顺利拿下汉中后,虽被姜维堵在了剑阁,但是偏师邓艾却拿下了成都。钟会此时手握十余万军队,在污蔑邓艾之后,急剧膨胀,想要割据称王,假托郭太后之命要讨伐司马昭。童年好友的倒戈一击,没给司马昭惹很大麻烦,被入蜀大军的监军卫瓘轻易平定。司马昭携灭蜀的巨大威望,进爵晋王,用天子礼仪,建晋国宗庙。

司马昭执政十年,没来得及篡位就突然去世了,其子司马炎继位晋王。此时的司马炎,已经到了不得不篡位的地步,因为整个曹魏都是司马氏的人,群臣都等着当开国功臣呢。陈骞、石苞屡次劝说末帝曹奂禅位,最终曹奂禅位给了司马炎,晋朝建立。司马炎就是历史上的晋武帝。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2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