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螳螂为什么被吃了都不反抗(公螳螂为啥不反抗)

母螳螂吃公螳螂,这是繁衍后代的代价吗 真相其实很简单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公螳螂为什么被吃了都不反抗的一些知识点,和公螳螂为什么不反抗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母螳螂吃丈夫时,丈夫受到攻击为什么不跑
  2. 公螳螂战斗力更弱吗
  3. 公螳螂为什么被吃了都不反抗
  4. 母螳螂在吃自己的“丈夫”时,为什么雄性螳螂不反抗也不逃走

母螳螂吃丈夫时,丈夫受到攻击为什么不跑

母螳螂吃丈夫时,丈夫受到攻击为什么不跑?

对螳螂来说,还真的是这样。因为大部分情况之下,母螳螂在与公螳螂发生交配之后,公螳螂就会被吃掉,就是这么奇葩,这在自然界之中还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公螳螂还是挺可怜的,交配一次连命都会丢了。

当然话说回来,这也是螳螂之间的一种“淘汰制”,所以也怪不得母螳螂。同时,在自然界的其他生物种群之中,也存在同类物种群被吃的情况,只是大多数生物都是在饥饿的状态之下,为了生存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螳螂的情况。

螳螂

螳螂是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物种,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并且生物种群非常大,按照科学发现的情况来看,全球已经存在了2000余种螳螂家族成员,仅我国就生活着近150种。所以如果详细进行调查的话,该生物种群的规模可能会更大。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对农作物的破坏极强,特别是在农作物发芽的时候,破坏更大。

所以螳螂也并不是什么保护物种群。一般来说,螳螂的体长在55到105毫米之间,其中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而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等物种。螳螂的天敌并不多,主要就是以家禽物种群为主,例如鸡,鸭等生物会捕食,但是它们的捕食都是冰山一角,刚好螳螂还会飞行,捕获的困难程度也比较高,这就是它的基本情况。

交配后,母螳螂为什么会吃掉公螳螂?

曾经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那就是针对螳螂而说的,那就是将螳螂进行了三组分类模式。第一组、第二组进行对螳螂进行饥饿测试,分别饿4天和8天。然后还有一组什么都不做,每天给它吃饱喝足。而在8天之后,分别将这三组经过测试的母螳螂与公螳螂进行交配,结果意外的情况发生了,并不是每只母螳螂都要吃公螳螂。

发生公螳螂被吃的情况,是在饥饿了8天的母螳螂之中,4天饥饿的只有部分母螳螂被吃,而每天吃饱喝足的母螳螂在交配之后,并没有发生一起相残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交配后,母螳螂会吃掉公螳螂也是要分情况的,并不是所有的母螳螂都要吃公螳螂。而这个实验主要是证明了母螳螂在饥饿的条件下才会吃掉公螳螂。

所以母螳螂如果没有必要的情况之下,是不会出现吃公螳螂的情况。同时在2021年,《生物学报》还发表了一项研究,指出了公螳螂不被吃的情况,那就是在公螳螂与母螳螂交配之后,公螳螂为了避免被吃,还会与母螳螂扭打起来,有时还会重伤后者。也有些公螳螂会采用武力来解决交配的问题,主要发生在交配前12个小时,母螳螂会与公螳螂发生斗争,如果赢了交配之后就会吃掉公螳螂,如果输了就可以完成交配不被吃掉。

所以螳螂之间还是可以避开被吃掉的过程,每种螳螂的表现相当于是一种“思维上”的竞争,并不是一定会出现母螳螂吃掉公螳螂的情况,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被吃掉。

母螳螂吃丈夫(公螳螂)时,丈夫受到攻击为什么不跑?

大家可以对比下公螳螂与母螳螂就知道,螳螂作为肉食动物,肯定是以“吃肉”为主,而许多的螳螂种群,母螳螂会比公螳螂大很多,那么比身板,公螳螂都是属于“弱势”,更加别说反抗了。而在交配的过程之中,公螳螂的长时间交配,基本已经消耗了自己身上的能量,所以更加没有办法应对母螳螂的“捕杀”。

所以最终处于“弱势”的公螳螂跑也跑不掉,只能被吃掉,这就是为何大部分公螳螂都死于交配之后的原因。但这也是动物繁衍的本能,毕竟生物的生存就存在“淘汰”。上面我们也说了,这属于螳螂之间的一种“淘汰制”,是自然发展下来的正常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公螳螂在被吃的时候,不反抗,不逃跑的原因,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之下,根本就跑不掉,所以只能被吃掉。

总结

综合情况来说,我们通过分析,也发现了螳螂之间被吃掉,其实并非是保持一定被吃的情况,也存在特殊的情况,上面科学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所以只是大部分的螳螂属于这种情况。

公螳螂战斗力更弱吗

弱。

公螳螂和母螳螂之间的体型差异是比较大的,相对来说公螳螂的战斗力相比起母螳螂来要弱很多,所以公螳螂只能等着被吃掉而无力反抗,不过母螳螂也不是一定会吃掉公螳螂,对于雌性来说,雄性螳螂可能只是猎物,螳螂的捕猎更多的是出于本能,只要出现在捕猎范围内的猎物,就等于是送上门的美餐,怎么能放过呢?所以说雌性螳螂也不是一定会吃交配过的雄性螳螂,还得看当时是否饥饿。

公螳螂为什么被吃了都不反抗

公螳螂被吃掉后不反抗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天生被动:螳螂是一种天生被动的昆虫,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其他生物,而是静静地等待猎物靠近自己,再利用迅速的攻击手段进行捕食。

2.生存本能:在野外生存的环境中,螳螂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它们需要不断忍受饥饿、寒冷、热浪和干旱等各种不利条件,因此被捕食和死亡是它们生存环境中的一部分,不会像人类一样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

3.被吃掉后仍有生机:有些螳螂在被捕食时不会立刻死亡,而是会进入一种类似冬眠的状态,等待时机逃脱或者重新恢复生机。因此,在被捕食后不反抗可能是它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综上所述,公螳螂被吃掉后不反抗的原因是其天生被动、生存本能以及自我保护机制的表现。

母螳螂在吃自己的“丈夫”时,为什么雄性螳螂不反抗也不逃走

你看过恐怖片吗?螳螂这个神奇的物种经常会上演这样惊悚的一幕,两只螳螂前一秒钟还在恩恩爱爱,下一秒其中一只螳螂的头就没了,并且身子还会被另外一只螳螂抱着啃起来,有的时候你不禁在想它们到底在搞什么?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种不合理的行为我们无法理解,但从进化的角度来讲却自有其优势。

同类相食的例子在大自然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冷血动物中,例如蛇类或者一些蜥蜴,它们都有吃自己同类的习惯,当然这就是它们的生存本能,并没有那个意识去思考伦理道德或者情感的问题,只要填饱自己肚子就好了。

而在昆虫的大家庭里也有类似的吃同类习惯,比较特别的是它们吃种群中雄性个体,例如螳螂和蜘蛛等,在交配之后雄性个体有时候就会被吃掉,这种情况被称为性食同类。

雄性螳螂甘心送命吗?

对于雌性螳螂吃雄性螳螂这件事在民间流传着一种非常广泛的说法,被很多人所认同,大家都认为雌性螳螂吃掉自己的丈夫都是为了肚子中的孩子,一般这种情况都是发生在交配之后。在这种说法中,雄性螳螂的送死被看成是无私,雌性螳螂的杀夫行为看成是伟大,一切都是为了后代。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科学家因此针对螳螂做过实验,准备了几个对照组,最终发现螳螂杀夫的行为在交配前中后期都可能发生,这一切都要取决于雌性螳螂是否饿肚子。那么很多人就比较好奇,雌性螳螂可以杀夫,那么雄性螳螂是否有杀妻行为哪?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还真的没有。

雄性螳螂知道前往赴约可能面对的结果,但是为了繁衍后代把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它必须要面对这种后果,为了爱是完全不存在的,地球上任何物种都只考虑两件事情那就是生存和繁衍,有的时候为了繁衍甚至要付出自己的生命,这里螳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雄性螳螂并不会甘心送命,它们寻找雌性螳螂交尾都会非常小心,毕竟干的是把脑袋拴在腰带上的买卖,每一次赴约都可能丢掉性命,如果在交配完成之后还可以接受,如果尚未完成交配之前就被雌性螳螂抓到吃掉,那就亏大了。在交配期,雄性螳螂也有自己的小心机,会尽可能的和不同雌性螳螂交配,这样就可以增加自己后代的数量。

但躲得过一只雌性螳螂的袭击,在接下来的第二只、第三只总会有失误的时候,因此说雄性螳螂被吃的命运是注定的。这并不是雄性螳螂有多无私,雌性螳螂有多伟大,一切都是进化的结果。

生存还是繁衍?有些雄性螳螂两者皆想要

螳螂的祖先最早在1.35亿年前就出现,它们躲过了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展繁衍至今,地球上已经有2400多种螳螂,它们遍布地球上每个角落,中国分布的有147种,常见的如大刀螂、广斧螳以及棕静螳。在进化的过程中,因为性选择的存在,雄性螳螂体型都要比雌性螳螂小,至少要差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在面对雌性螳螂的时候如果跑不掉,就只能被除掉,打自然是打不过的。

在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雌性螳螂的性选择,体型较小的雄性螳螂对于它们来说更有利,在帮助繁衍后代的情况下还可以充当食物,如果体型较大自然对自己不利,长久的选择之下,雌性个体都要比雄性大。

螳螂交配根据雌性螳螂的饥饿程度会有三种可能:

一、雌性螳螂如果是填饱肚子的情况下,和雄性螳螂的交配是正常完成的;

二、雌性螳螂在半饥饿的情况下就比较复杂了,这个时候雄性螳螂要警惕雌性螳螂的袭击,一般都是发生在交配中和交配后,当然也有可能不会发生;

三、饥饿的螳螂,根本不会合作交配,见到雄性螳螂就会发动攻击。

而科学家发现并非所有的雄性螳螂都如此“窝囊”,它们不会在生存和繁衍两者中二选其一,而是两者都要,它就是跳羚螳螂。

来自奥克兰大学的昆虫学家内森·伯克带领团队进行实验,团队发现在数千种螳螂中来自澳洲的跳羚螳螂(Miomantiscaffra)有着其独特性,在交配之前雄性螳螂会和雌性螳螂进行PK,胜利的一方享有主动权。他们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BiologyLetters》期刊上。

科学家们准备了52对104只跳羚螳螂,同样雄性个体要比雌性个体小,但是雄性的跳羚螳螂掌握了特殊的攻击方式。它们会在雌性螳螂不注意的情况下率先出击,把雌性螳螂掀翻在地,并且直接咬住雌性螳螂的腹部,如果严重反抗可能就会被开膛破肚。

受伤的雌性螳螂反抗力变弱,雄性的跳羚螳螂就可以在完成交配后全身而退,要知道这个过程中雌性螳螂目的要杀死雄性螳螂,但是雄性螳螂的目的只有交配繁衍后代,因此并不会杀掉雌性螳螂。

在这里只能说雄性跳羚螳螂相对于其它品种的雄性个体生存率要更高一些,但仍然无法彻底避免被雌性螳螂吃掉的结局。

说在最后

雌性螳螂性食同类的本质就是为了生存,而雄性螳螂舍命赴约的本质是为了生存,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主动权掌握在雌性螳螂手中,雄性螳螂永远都是被选择的那一方。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公螳螂为什么被吃了都不反抗和公螳螂为什么不反抗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交配完后,母螳螂要吃掉 丈夫 时,为何公螳螂不反抗也不逃走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3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