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创办近代教育(为什么要创办近代教育家)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要创办近代教育的问题,以及和为什么要西学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清王朝为何拒绝和惧怕西学
  2. 为什么要创办近代教育
  3. 中国近代史第一批留学的学生,为什么大多选择去日本留学
  4. 康熙那么爱好西学,他的西学水平到底如何

清王朝为何拒绝和惧怕西学

西代表着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清朝害怕引进技术的同时把西方的文化思想渗透,与清朝的控制思想现状打破。所以才害怕西学

为什么要创办近代教育

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主要为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务等培养新型人才。

虽然学堂规模不大,但是依旧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200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中国近代史第一批留学的学生,为什么大多选择去日本留学

110年的日本留学史

从1896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到现在,中国人赴日本留学已有近110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和日本都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国人的日本留学也受其影响时而兴盛时而衰落,基本上一直延续到现在。和留学欧美一样,中国人的日本留学,是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探索自己的近代化之路的过程。第一个阶段从1896年到1945年,称为第一次留学日本高潮。第二个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1972年重新恢复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算起到现在的这段时期,称为第二次留学日本高潮。

1896:甲午惨败的无奈

1896年,清政府派遣13名年轻人前往日本留学,揭开了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很久以前,日本的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也有中国的交流使节前往日本,但那是把日本置于华夷尊卑的关系之中,以显示“中华帝国”的恩惠和威力。然而这一次,“老师”和“学生”的位置却完全颠倒过来了。从前的“老师”开始向昔日的“学生”学习起来。对此,虽有日本人称赞:“向昔日旧弟子问道求益,此乃大国之度量”,但实际上,对清政府来说,这是在中日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做出的无奈选择。

捷径:“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

当然,与其说是向日本学习,不如说是把日本当成向西方学习的捷径和中介。当时的中国和日本一样,认为西方是近代化的典范。而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是为了谋求近便和速效,对此,湖广总督张之洞那篇著名的《劝学篇》中论述得非常清楚:“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去华近易考察;三、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四、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因此,“我取径于东洋,力省效速”。

背叛:“中体西用”论者的失察

除了近便和速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正如1903年驻日公使杨枢在给朝廷的报告中所言:“中国与日本地属同洲,政体民情相似”,把忠君爱国、尊崇孔孟的日本推为同洲、同宗的样本。清朝统治者持“中体西用”论,即把维护封建秩序的“中学”视为主体,而长于技术工艺的“西学”则视为实用,因此认为,与其直接向西方学习,不如间接向日本学习更为安全。然而这种肤浅而又姑且的认识也进一步招致了清朝的灭亡。实际上,留学生们在日本学习的并不是忠君爱国和尊崇孔孟,而是西方的自由民主思想。接受了西方思潮刺激的留学生们认为,封建王权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大原因,不久,他们便积极地参加到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运动中。清朝统治者的愿望在留学生们那里遭到了背叛,这可以说是历史的一个讽刺。

康熙那么爱好西学,他的西学水平到底如何

康熙皇帝亲政初期通过处理新旧历法之争,感到作为一国之君,在西学中的科学技术方面也应通晓,取得发言权。因而,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有历史研究者认为他早年学西学最大的乐趣是怼汉臣找优越感。

“科学史泰斗”席泽宗院士有这样的看法:康熙“窒塞民智”一说,最早是梁启超提出来的,后来邵力子也论证过。确实,康熙学过算学和天学。不过,他的目的不是倡导科学,相反是为了堵塞现代科学在汉民族中的传播和发展。证据之一就是他请传教士的目的。明末的士大夫和学者可以同西方传教士自发地交流,万历和崇祯皇帝基本不管。而据传教士张诚的日记,康熙不准传教士在有汉人和蒙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自康熙一百五十年以降,清廷的钦天监一直由西来的传教士担任监正或监副,从没有汉人和蒙人。康熙请传教士监理钦天监,目的不是开启中西交流,相反是为了“窒塞”中西科学技术交流。

最初,他向南怀仁学习天文仪器的用法和算学知识。当南怀仁年迈体弱,不能胜任繁重的宫廷教学活动以后,安多神甫又被南怀仁推荐给玄烨,继续担任玄烨教师。为了掌握与运用几何学原理,安多用汉语起草了一本算术和几何计算问题集,使玄烨的学业大有长进。

后来,玄烨又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学习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几何学。张诚、白晋两人不仅精通汉语,而且掌握了满语。两人将教材译成满语,并用满语进讲。为了便于学习,玄烨在畅春园内给两人安排了一个房间,既作为教室,又作为两人小憩之所。这祥,两位神甫早上由御马房接到园内,傍晚由内监送回寓所。在两人授课时,玄烨屏息静听,反复思考,有时亲手绘图以证其理。如遇疑问,必详加质询,直到明了为止。四五个月后,他已基本掌握几何学原理,以至看到几何图形便能立即指出证明方法及所用定律。

玄烨在学习算学知识的同时,也对数学现象进行着研究。经过研究,玄烨发现,所谓借根方乃是由中国的“天元一术”转演而来。借根方,借一根方未知数,辗转求解,得到各乘方式,开方而后得数,这与立天元完全相同。这种方程解法早在中国金、元时代就出现了,后来失传。玄烨的这一发现,在数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玄烨也对法国数学家巴蒂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与欧几里德几何学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加深了对几何学的理解。玄烨还在对几何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三角形论》等专业性论著,受到数学界的高度评价。

玄烨也涉猎和研究了西方医学。本来,玄烨读过不少中医书籍,并能看病开方,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知道,中医忽视动物与人体解剖,外科手术不发达,远远不如西医。因此,他产生了了解解剖学原理的愿望。当时担任玄烨老师的白晋对生理学、解剖学并不在行,但接受了玄烨的指令后,他下苦功夫搜集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关于解剖学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写成讲稿。玄烨听了白晋的讲解,获得了不少人体解剖学知识。为了使玄烨获得直接的教学效果,白晋特地准备了铜版印制的若干解剖图,附图说明十几个解剖学原理。玄烨十分赞赏这种图文互补的教学方式,特下旨选一名擅长工笔画的宫廷画师,专门描绘这个解剖图。

玄烨还注意把所学到的解剖学知识应用于解剖实验,以加深理解。一次,他猎获了一只冬眠熊,便对熊进行了解剖。解剖证实了所学的理论,也对熊冬眠的一些问题做了研究。

玄烨还很注意西医对病理的解释。他指示白晋等运用西医原理,对常见的几种疾病的病理做出解释。为此,白晋等写出20来篇短文,供玄烨阅读。玄烨由此更增加了对西医研究的兴趣。玄烨也允许传教士为其下属和侍卫治病,允许他们服用从欧洲带来的药品。玄烨本人也体验过西药的疗效。一次,玄烨患重病,服用御医的中药总不见效,便召白晋、张诚为其诊治。白晋、张诚诊断玄烨所患为疟疾,给玄烨服用了奎宁,结果药到病除。

玄烨除了学习、研究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外,还学习研究了物理、化学、舆地、语言、哲学,而且对西方的艺术也颇感兴趣。

好了,关于为什么要创办近代教育和为什么要西学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武汉,中国最尴尬的 大学城 荐号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