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生长原因(胃肠息肉产生原因)

胃肠息肉患者手术后有哪些饮食禁忌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胃肠息肉生长原因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为什么肠道会长息肉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肠息肉多久会形成
  2. 胃肠息肉生长原因
  3. 大肠癌是怎么得的肠道有息肉的话,会得癌吗
  4. 胃肠长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肠息肉多久会形成

先说结论,目前尚未有专门研究息肉多久能够形成的文献,即便有也不权威。但是我们可以从息肉复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那么我给出的答案是最快3个月内既可长出新的息肉,但我们不必为此过于担心。按照医生的嘱托,定期复查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办法。

结肠息肉发生的机制

结肠癌很可怕,但癌症并不是突然一天就在我们肠道中直接冒出来的,而是经过一部分息肉日积月累的变化,最终恶化而成。因此要讲结肠癌,首先我们先要了解结肠息肉是怎么一回事(直肠相关的内容同理)。

结肠息肉其实就是结肠粘膜过度生长而形成的新生物,而在肠道粘膜的生长和修复中,肠干细胞是其物质基础。肠干细胞在它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进行分裂更新,在这种分裂增殖中,旧的细胞被处理掉,新的细胞分化成肠粘膜的各种结构。这样的一新一旧更替保持着肠粘膜的生态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各种因素打破,出现了肠干细胞的异常增生,那么肠息肉就慢慢的形成并长大了。

肠息肉发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明晰,目前已知的引起平衡破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吸烟、过量饮酒、高脂低纤维饮食和加工肉类的摄入等等。所以通过对于肠息肉发生的机制我们可以知道,它们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在遗传因素的影响下,与我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息息相关。

切完一次息肉多久之后会再次长出来

结肠息肉可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错构瘤,其中数腺瘤性息肉癌变几率最高。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腺瘤性息肉有着1.4%~9.4%的癌变几率,一经发现应该立即切掉。

现如今大家关于上述处置肠息肉的策略应该说是比较了解的了,不过在切完息肉之后,我们随之而来了一个新的疑问:息肉切完之后还会再长吗?一般多久会再长出来?其实文章开头的那位老人家担心的也是如此。

虽然没有找到很合适的文献来精准的阐述这两个问题,但是有几个数据和结论是可以给大家提供参考的。

有文章报道,腺瘤性息肉3年内的复发率可高达40%,换句话说就是5个人里大概有2个人会在切掉息肉的3年内再次长出息肉来,而其他类型息肉的复发率也不相上下。在一项息肉切除术后的随访调查研究中,180例随访患者15年内共复发了147例,在切除了肠道息肉的3个月内就有3例查出有新的息肉长出,而在一年内的复发率达到了38.1%(56/147)。由此可以看出,肠道息肉的复发率还是很高的。(下图介绍了其他影响息肉再发的因素)

那我们能否得出一个结论:肠道的息肉大概在3个月内就有可能存在复发的迹象?。我认为这个结论是不严谨的,因为首先复发的息肉未必就是从3个月前才开始生长的,可能更早的时间就有异常的增生,只是镜下观察不到。其次我们也不能保证复发的息肉就是在之前切除的原位置生成的,因此3个月这个数据并不是息肉生长的时长。

不过从这个数据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从息肉萌生到破“膜”而出还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短。

如此高的复发率,我们该如何制定复查策略

要想回答上一段末尾的问题,这就又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对待肠道息肉

既然我们无法计算出它的生长时间,但是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比如《结肠镜检查和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策略进展》这篇文章),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

1.定期检查肠镜是有必要的,根据相关的指南推荐,35~40岁是第一次做体检性肠镜检查的推荐年龄;

2.发现肠道息肉应该及时切除,尤其是在镜下观察考虑腺瘤性息肉的;

3.息肉切除后根据其病理性质制定不同的复查方案:

无风险组:如果是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切除后10年之内可不用复查,如果有相关的家族史,5年可以进行第一次复查;

低风险组:如果是腺瘤性息肉,但数量小于3个,直径小于1cm,建议5年内行第一次复查(最好是第1年就复查,如果无异常再5年后复查)

高风险组:如果腺瘤性息肉较大或较多,则建议第1年即复查,视情况3~5年,5~10年的间隔递增复查时间。

4.如果肠道准备不理想,也就是医生告诉你你没有将粪便排干净,那么考虑到视野不佳存在漏诊的可能,无论是否有息肉,都要在1年左右的时间复查一次;

5.保持心态的放松,戒烟戒酒,调整好饮食结构,可适当服用阿司匹林预防息肉的复发。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题主提问的回答并做了适当的延伸。虽然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息肉多久会长出来,可能3个月,也可能是更长的时间。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只要了解了它,并且关注它,做到上述4点,就不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大负担。

参考文献琳,刘玉兰.结肠息肉发病的分子机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23(1):71-73.王俊,刘希双,王光兰,etal.结肠息肉病理分析及电切后复发情况[J].中国内镜杂志,2013(6):645-648.刘娜,刘福国,孙莉娟,etal.结直肠息肉切除术后复发风险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12):861-865.宋洁菲,盛剑秋.结肠镜检查和息肉切除术后随访策略进展[J].胃肠病学,2015(07):46-49.

胃肠息肉生长原因

造成胃肠部长息肉的原因有很多种: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如不按时吃饭,大量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等这些会使肠胃功能的紊乱,引起内分泌失调,造成粘膜内生长息肉的症状。身体内受到细菌感染时,胃肠粘膜会同样受到感染,容易引起局部生长息肉的症状。

大肠癌是怎么得的肠道有息肉的话,会得癌吗

大肠癌,又称结直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统称。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8年的大肠癌发病人数为21.8万,死亡认识达到10.5万。

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正以每年5%的速度攀升。原因有很多,除了遗传因素外,关键还有两点——1、“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三高一低”,即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这种饮食结构会减缓肠道蠕动,延长食物滞留时间,增加了致癌物与肠道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患大肠癌风险。很多年前,美国关于结直肠癌预防纲要中就明确指出,少吃红肉可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同时,大量的研究也显示,素食或低肉饮食可降低患结直肠癌的风险。2、久坐不动:久坐不动不仅会导致体重超重或肥胖,也会减缓肠道蠕动,增加患癌的风险,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结直肠癌患者中以肥胖者、不常运动的人居多的原因。

但大家也不用过于紧张、谈癌色变,和其他癌症不同,结直肠癌是一种为数不多的可防可治的恶性肿瘤。首先,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是明确的,即,大部分的结直肠癌都是从肠息肉或炎症演变而来的,大致过程如下:息肉→小腺瘤→大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腺癌→晚期腺癌。

这个过程很漫长,至少需要10年,甚至二三十年。这就给了我们足够的机会,只要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息肉切掉,炎症控制好,就等于把癌症扼杀在了摇篮里。即使确诊时已经癌变了,但只要还是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还是非常理想的。在我国,85%-90%的Ⅰ期-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基本上可以实现临床治愈(3年不复发即为临床治愈),即,每10个Ⅰ期-Ⅱ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八九个都是可以治愈的。

早期的结直肠癌患者可以通过肠镜下摘除病变,不仅创伤小,而且出血少、恢复快,基本不影响患者日后的生活。

作者:双剑博我是一名三甲医院外科医生,擅长微创手术治疗胃癌,肠癌,腹股沟疝;肝癌、肝血管瘤微创治疗;甲状腺结节消融;胆囊结石、息肉;乳腺疾病。如果您或身边亲友有健康疾病困扰,我会为您提供具体、专业的指导意见,并充分保障您的隐私。欢迎关注我!

胃肠长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胃肠长息肉的原因主要和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基因易感性有关。胃肠息肉可以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前者主要是见于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而后者主要见于腺瘤,此外还有一些家族性的息肉病,主要和遗传有关。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胃肠道 息肉 常见的有这几种,搞清楚后,请对症处理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6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