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要全部)(古代皇上的称呼自己)

古代的皇帝们称呼自己是说的 朕 ,用英语该咋说

很多朋友对于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要全部)和古代皇帝称自己为什么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对于皇帝又叫“陛下”,这事你怎么看
  2. 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3. 为什么秦始皇用“朕”做专属代称
  4. 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要全部)

对于皇帝又叫“陛下”,这事你怎么看

起始是因为:陛下这个词语在开始的时候,根本就不是对皇帝说的,而是对皇帝的侍者说的;皇帝的侍者处在皇帝御座的台阶之下守卫皇帝,供皇帝驱使;普通大臣有事奏对的时候,又不认识侍者的姓名,所以直呼陛下。

意思就是:“站在台阶下面的人过来,我有事要禀报皇上”;另外一个在礼法上面也有规定:皇帝,神灵之子,凡人不可以直接与之接触的;所以,陛下就是皇帝的消息中转站;到后来,皇帝又发现什么事情都要近侍来禀报,不干脆,容易被蒙蔽。

所以干脆就自己和大臣面对面的奏对;大臣这个时候还是谨守这个礼法,称呼皇帝为陛下,与皇上说话前叫一声“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久而久之,就通过这个建筑物来称呼皇帝。

扩展资料:

相关解读

中国古人讲话很客气,对于国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称呼,那就找个替代品。这个替代品就是宫殿内由台榭下段通向台顶的台阶,名称为“陛”。

这个台阶一般是木质结构的,或者是土造的,有卫士把守。臣子要上台阶,要经过陛下的卫士允许;要跟台上的皇帝说句话,也要经过陛下的卫士捎话,通过卑者向尊者传递。久而久之,就通过这个建筑物来称呼君主和皇帝。

守卫陛的卫士们其实也不轻松。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秦朝时,有个名叫优旃的滑稽演员,是个侏儒,很善于脱口秀。某天秦始皇在宫中举行宴会,当时下大雨,君臣们喝酒吃肉,其乐融融,台阶上的卫士们——“陛楯”,却冻得瑟瑟发抖。

优旃很同情他们,对他们说:“弟兄们,想不想歇会儿?”这个建议当然得到卫士们的积极响应。优旃叮嘱说:“待会我叫你们的时候,你们就要大声应答。”

没多久,宫殿里山呼万岁,优旃就趴在栏杆上向卫士们大喊:“陛楯郎。”卫士们大声回答:“在。”优旃说:“别看你们长得高高大大,却在雨中立着,还不如我这个矬子,在这里饮酒作乐。”秦始皇一听,大发慈悲,于是让“陛楯”们轮流站岗休息。

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这个涉及到皇帝的称号问题。

从夏商周开始。中国王朝对帝王的称呼一般有六种。

1、讳:即名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帝皇也不例外。如汉武帝的原名是刘彘,后改名叫刘彻。

2、日名。也有说是在家中的排行。或者是祭祀方法+祭祀日期。这个一般都是在天干前面加一个字构成。比如盘庚,武丁,太乙等等。

为什么这么叫呢?

现在的学者,有的说是因为古人的太阳崇拜,所以将天干引入对帝王的称呼。当然,这个是死后用的。类似于后来的谥号。比如盘庚。庚就是一个天干。盘是用来区别同一个天干的帝王的。比如后面还有太庚等等。

商王武丁与妇好

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在家中的排行的。比如太甲,应该就是在家中的众多儿子中排行老大的。前面的那一个字,是用来区分在家中相同排行的人的。

还有学者认为,这是祭祀方法+祭祀时间的。比如盘庚。就有可能是在庚时,用盘子来祭祀。所以叫做盘庚。

当然,现在的学者还是比较赞同第一种说法的。

3、谥号

从周穆王开始,基本上每一个帝王都有谥号(秦始皇除外)。所谓的谥号,就是帝王死后后人给予的评价。比如汉武帝的“武”,汉灵帝的“灵”就是后人给刘彻,刘宏所起的谥号。

汉武帝

4、庙号

在唐朝之前,一般的君王死后,都会都会有自己的家庙进行祭祀。但是几代之后,就会毁去家庙,进入太庙一起祭祀。而如果对家族有特殊贡献的帝王,则会特别追上庙号,永远立庙祭祀。

5、年号

从汉武帝开始,每一个皇帝一般都会用年号来纪年。如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武德九年。“武德”就是唐高祖的年号。我们经常听到的康熙,雍正等等都是年号。

6、特殊称号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帝王还有另外的一些特殊的称号。比如在秦朝,就有秦始皇,秦二世,在汉朝,有汉废帝,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有前后废帝。这些都是特殊的称号。

秦始皇

那么,这么多的称号,我们怎么来统一对帝王的称呼呢?

首先,称呼帝王的名称,这个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古代却是对帝王的大不敬。是砍头的重罪。所以是绝对要避免的。而且不仅仅不能称呼帝王的名字,连作为帝王的姓名的那一个字,也是不允许平民百姓叫的。要用到这一个字,得用别的,这叫做“避讳”。比如在唐朝,大名鼎鼎的虎牢关就因为要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而被改称“武牢关”。三省六部当中的“民部”要避李世民的讳因而改成“户部”。比较特殊的,汉宣帝刘病己因为认为要百姓避讳“病己”太过麻烦而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询”了。所以,皇帝的名字一般是叫不得的。除非你是明朝的马皇后或者是皇帝的老爹。

朱元璋

其次,一般只有夏朝和商朝的帝王称呼日名。后世因为起日名太麻烦,在周朝就不用了。特殊的称号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拥有的。

所以,对帝王的称呼,一般就只有谥号、庙号和年号了。

而人们对帝王的称呼,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诚如悟空问答所问,在汉至隋一般称为什么什么帝,也就是称呼帝王的谥号,唐至明初一般称为什么祖或者什么宗,用庙号,明中后期以后一般用年号,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皇帝的好大喜功和人们追求简便造成的。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首先,从汉朝到隋朝,一般都是用谥号。这是因为汉朝初年,恢复谥号和庙号。每一位皇帝死后都有自己的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等等。称呼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这些谥号还包含着对皇帝的评价。

在汉朝,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拥有庙号的。汉朝严格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只有对汉朝有大功的帝皇才有自己的庙号。汉朝只有七位皇帝有庙号。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东汉的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汉朝一开始还没有年号。而且自有年号开始的一千多年间,帝王的年号更变比较频繁。汉武帝就用了多个年号。每当遇到大喜事或者天灾人祸的时候,就要改变年号。称呼起来不方便。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隋朝。

到了唐朝的唐高宗时期,这样的状况发生了变化。李世民的谥号本来是“文皇帝”,庙号“太宗”。但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这样的谥号不足以表达李世民的伟大,应当加一些字。所以,唐太宗的谥号被加为“文武圣皇帝”,后来又被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样的称呼显然叫起来非常不方便。唐朝包括唐朝之后的一些帝皇,为了歌功颂德,往往给自己的祖宗上的谥号字数很多。比如唐宪宗的谥号是“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宋仁宗的谥号是“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这样称呼起来非常不便。

武则天剧照

另外,从唐朝开始,皇帝的为何彰显自己的功德,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而且庙号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比如唐太宗,唐哀宗,宋仁宗,宋孝宗等等。称呼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跟唐之前的谥号一样,能对皇帝有所评价。

而唐到明初,皇帝的年号虽然总体上不像以前一样更改频繁了,但也还是有所更改的。称呼起来不是特别的便利。比如唐高宗就有很多个年号。明英宗也有两个年号。

这样的状况,到了明朝时期有所改变。

首先,明清时期的皇帝的谥号更是空前绝后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乾隆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这样的谥号,叫起来更麻烦了。

清圣祖康熙

而明清时期,除了明英宗因为两次即位,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之外,皇帝的年号都只有一个。生前可以用这个皇帝的年号多少年来称呼,死后用这个年号来称呼这个皇帝,非常方便。比如康熙十五年,康熙帝等等。比称呼皇帝的庙号要方便得多了。因为称呼庙号的话,皇帝死后还要改口,称呼这个皇帝的庙号,不太方便。

所以,对皇帝的称呼,要合乎礼仪,不能直接称皇帝的名讳,而汉至隋称呼皇帝的谥号,唐至明初称呼皇帝的庙号,明中后期到清朝称呼皇帝的年号,它的原因最为主要是——方便。

为什么秦始皇用“朕”做专属代称

在古代用来称呼自己的字眼很多,在文言文中常见的有“我、余、吾、予”等好多。书面语言中就有这么多,那么在口语当中肯定会更多。

既然有这么称呼自己的字眼儿,那么秦始皇为什么最终选择用“朕”这个字呢?

秦始皇之所以采用“朕”做为自称,不是自己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和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研究的结果。

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朕”,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要与尊号相匹配

秦始皇统一之后,尊号从秦王改成了皇帝,用以彰显自己与以前的王侯不同。

以前的王侯们自称,都是用“孤、寡人”等来自称。秦始皇如果继续“称孤道寡”,那和他们还有什么分别?

所以以前的王侯所用的“孤、寡”等字眼儿,也就被抛弃不用了。

第二个原因:要使自己的尊格上升一个档次

秦始皇抛弃秦王的尊号改称皇帝,是为了使自己的尊格上升一个档次。

秦始皇如果继续使用“孤、寡”,那么王侯们就不能继续使用这个称呼了。他们被剥夺了这个“孤、寡”的使用权,从另一重意义上来讲,也就意味着降格了。

所以秦始皇保留了那些王公贵族继续使用“孤、寡”的权利。秦始皇自己另选了一个字眼儿,也就意味着在原先尊贵的基础上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因而也就更加得尊贵!

第三个原因:要使自己高雅,不能显得太粗俗

自称的字眼的确是很多,但也不能什么字眼都行。总得选个相对高雅也比较有身份的字眼吧!

如果举个例子来说吧!如果秦始皇在大殿上一口一个“格老子”,一口一个“洒家”,不知道大家会有一种什么感觉?(只是举例用,当时应该还没有这种口语!)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秦始皇用起来,好象还有那么一点高雅。

第四个原因: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给臣民带来不便

不管秦始皇选择使用哪个字眼儿,只要选定了之后,其他人就不能再使用了。那么选择的字眼儿,必须不能给其他人造成不便。

比如说:我们现在忽然不让用“我”这个字了。这就会引发好多问题:

用“我”称呼自己好几十年了,能一下子改过口来吗?大家以后自称的时候怎么称呼自己?小学生写作文的时候改用哪一个字?

为了使秦始皇的自称具有可操作性,所以也就必须要选择一个小众的字眼儿。

“朕”这个字眼儿在当时就比较小众,肯定不会是相当于现在“我”的使用程度。秦始皇选择了“朕”这个字眼儿,就不会给臣民们带来众多的不便。

这就是秦始皇为什么要选择用“朕”来自称的原因。

“朕”在当时是不是属于比较小众的词汇?本人并没有做过统计。以上的观点,只是个人的臆测。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要全部)

皇帝称呼自己为王称寡人或孤,皇帝只有联了。对母后时称儿臣。

历代君主亦有使用者;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

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只准皇帝用寡人作谦称。

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扩展资料: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关于本次古代皇帝怎么称呼自己(要全部)和古代皇帝称自己为什么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古代皇帝称谓是怎么来的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9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