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燃灯佛祖(燃灯古佛前世)

万佛之祖的燃灯古佛,到底有何来历,竟被视作法界 第三导师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历史上有没有燃灯佛祖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燃灯古佛为什么没人供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燃灯佛的舍利怎么保存下来的
  2. 燃灯佛的寓意和象征
  3. 《西游记》中,燃灯古佛暗中协助孙悟空的原因是什么
  4. 历史上有没有燃灯佛祖

燃灯佛的舍利怎么保存下来的

相传燃灯佛舍利塔是为了珍藏燃灯佛的舍利而建的,塔内供奉着燃灯佛祖的遗骨,并珍藏有佛祖舍利子。据载,塔始建于北周,后历代多有维修。燃灯塔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形十三层,略有收分,是须弥座,双束腰,每面多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披甲顶盔。又因塔距潞河数百米,影垂映河中,乾隆曾谓之“郡城塔景落波尖”。

燃灯佛的寓意和象征

回答燃灯佛寓意为,智慧和光明,驱逐黑暗,心明眼亮,智慧显现。

象征,照世如灯智慧光明照亮整个世界。肉眼不坏。供者心明眼亮,不会变成盲人,也不会近视。灭除大暗。具有超胜智慧,灭除愚痴。得智能明。自己的智慧超众,不受外界干扰。

?

《西游记》中,燃灯古佛暗中协助孙悟空的原因是什么

趣味解读文化,品质成就快乐!我是文化达人北暮无泪!

燃灯古佛暗中协助孙悟空完全是他不想一场取经行动被两个小喽啰毁于一旦。具体原因还是听一下北暮怎么扯的吧!

事情原委

首先我们看一下燃灯古佛是怎么帮助孙悟空的:

却说那宝阁上有一尊燃灯古佛,他在阁上,暗暗的听着那传经之事,心中甚明,原是阿傩、伽叶将无字之经传去,却自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如来佛祖的两个跟班阿难迦叶因为向唐僧索要人事之情(也就是小费),结果唐僧一行人不但没给,还威胁人家说要告诉如来佛祖去。

于是阿难迦叶就把无字真经传授给了唐僧,这时候坐在楼阁之上的燃灯古佛知晓了这一切,于是派出白雄尊者给他们提示那是无字真经。让他们师徒四人又返回寻找如来佛祖索要有字真经。

而如来佛祖的解释更是奇葩,不仅没有责怪阿难迦叶,反而说索要的人事之情有些少了。

并且举了一个例子说,当年派人下去为别人诵读佛经时,向人家要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的好处费。

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如来还把所要人事之情说的冠冕堂皇,解释所干的这些事情都是为了后代儿孙。大概的意思是我不向你索要好处费,那我以后怎么养活我这一大家子西天的人员呢。

唐僧没有办法只能拿出自己一路上化缘用的紫金钵盂,这才取到了有字真经。

那么问题来了,燃灯古佛为什么要帮助孙悟空一行人呢?

其实我们都知道,西天佛教中排行老大的不是如来佛祖而是燃灯古佛,只不过燃灯古佛现在属于退休的老干部,可是他仍然关注着佛教的一举一动。

自从燃灯古佛退位之后,如来佛祖掌教。西天已经不像原来那样以救人救苦救难为己任,而是发展成了带有许多功利色彩宗教组织。

他们每次传教度人济世时都收取一定的好处。这一点有点像庙里所收取的功德钱和香油钱,虽说都是为了供僧人们日常开支使用。可是还是有很多进了那些掌教的腰包。

可以说如来主持的西天佛教再也不像燃灯古佛主持大局时那种勤俭朴素了。这一点我们从如来安排唐僧等人的吃饭就能够看出来:

只见那设供的诸神,铺排斋宴,并皆是仙品、仙肴、仙茶、仙果,珍馐百味,与凡世不同。

而燃灯古佛虽然表面上看不惯,但是也并不好说什么。因为他现在已经退出了整个佛教,在幕后工作,但是就是因为这次索要人事之情,很可能影响整个东土佛教传播。

所以燃灯古佛不得不出面来帮助唐僧一群人。于公来说,西天取经有利于自己佛教势力的扩大;于私来说,传给他们无字真经,岂不是让他们一群人白跑一趟。

因此不管怎么样,燃灯古佛都会出手帮助唐僧一行人。

放在最后的胡扯

吴承恩,写这一情节就是向我们揭露佛教的种种!让我们知道了佛教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美好,光明,善良。

我们可以看出其实佛教内部也有利益纠葛。这不仅揭露了西天佛教的现状,而且也影射了封建社会当时佛教的情形。

因此我们回过头来看西游记,不得不说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经典。

大家觉得我的分析对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如果喜欢我的回答就点赞关注吧!北暮将会在接下来为大家带来更多好玩的西游记分析。

历史上有没有燃灯佛祖

历史上没有燃灯佛祖,只是传说中有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农历八月廿二 恭迎燃灯佛圣诞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9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