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天才统帅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可是为何历史上李定国很少被人知道和宣传

明末抗清名将李定国为何挽救不了大明王朝

大家好,关于南明天才统帅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可是为何历史上李定国很少被人知道和宣传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李定国为什么很少宣传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历史书宣扬郑成功而忽视了真正的抗清中流砥柱李定国
  2. 南明天才统帅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可是为何历史上李定国很少被人知道和宣传
  3. 满清对李定国的评价如何为何几乎不评价李定国
  4. 如何看待李定国,为啥他忠心为南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不如郑成功

为什么历史书宣扬郑成功而忽视了真正的抗清中流砥柱李定国

因为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李定国抗清虽然功劳很大,但是不利于团结,所以名声不显,而郑成功之所以出名在于,他赶走了荷兰人,收复了台湾,不论之后的台湾对抗清廷,最起码台湾又重新属于中国的了,内乱之功当然没有抵御外地收复失地之功大。

当然,虽然于大局观来说李定国之功不利于宣传,但是其铁骨铮铮,忠心爱国是我们年轻一辈永远的楷模,是国人脊梁所在,我们也不能忽略所谓“民族团结”背后满清入关后,如剃发易服及其南方大规模屠城等恶行,不能因为团结就打压这个民族的英雄,而让另一个民族肆无忌惮的通过拍电视剧等方式过度美化其民族。

李定国为农民起义出身,大西政权张献忠义子,清军入关以后,张献忠战死,这位昔日的逆贼,在国家存亡之际,大量所谓的能臣名士投身变节,竟然拒不投降,而是南下投身南明朝廷,举起抗清大旗,力保永历帝,为抵御清军转战多地,先是大败大汉奸定南王孔有德(看不出哪里有德,简直无德之人啊),兵围桂林城逼的孔有德自焚而死,后在衡州斩杀清廷亲王尼堪(清太祖努尔哈赤亲孙子,清初理政三王之一),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大功乃是自万历年间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清廷震惊之下,都意欲与其平分天下划江而治,后因叛徒出卖而不了了之,公元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李定国闻之大哭,大受打击,不久之后病逝,临终前嘱咐儿子及其部下,就是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

郑成功和李定国一样,明末抗清的两大中流砥柱,南明隆武朝的国姓爷,忠心于明庭,父亲郑芝龙投降清廷以后,继续率众抗清,先后三次北伐,一度兵围南京,收复明朝旧都指日可待,可惜因为其轻敌大意而功亏一篑,最终面对清军的攻势,郑成功只得以海外孤岛台湾为根据地了,攻进台湾赶走了当地的侵略者荷兰人,收复了台湾,将台湾重新置于中国。

李定国这一生,在明末清初那个大时代中,太多太多所谓的忠君爱国的东林党文人投身变节大潮中格格不入,以逆民扛起抗清大旗,舍生忘死,代表了那个时代宁死不屈的精神,无奈明朝气数已尽,只能在徒劳中忧郁而死,读史至此,只余钦佩,此等英雄才是真正值得宣传值得学习的,奈何明清两种民族意识对抗,李晋王不利于民族团结,只能如此憋屈。

郑成功与李定国一样,也是坚决抗清,国破之时才知“文臣尽可杀”,真正的爱国将领莫过于此,宁死不降,而且郑成功赶走的荷兰人,以当今来看,属于大功一件,赶走的是侵略者,不同于明清对抗这种民族团结问题,所以值得在这方面大力宣传。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南明天才统帅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可是为何历史上李定国很少被人知道和宣传

这是因为现在为了所谓的“民族团结”,对于历史上胡汉相争的时代都不去提。

郑成功那么有名是因为从荷兰人手里收回了台湾,这样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而不止是汉族的民族英雄,所以才大夸特夸,还会顺带夸一下他抵抗满清。但李定国就不同了,李定国的业绩几乎全是抗清,这样还着重宣传的话,就会被视为“破坏民族团结”,所以就不肯多下功夫宣传了。

尤其可恶的是,不但不去主动宣传,而且还不允许民间自发宣传。前几年有一个反映明清易代的历史剧《长河东流》,里面明朝所有的抗清名臣都被改了名字,李定国竟然被改名李长生!

此外,王船山先生王夫之被改名为万扶梓,经营河南的何腾蛟被改名为何令嘉,沐王府的沐天波被改名为沐仙坡,为了所谓“民族团结”,把历史人物改名后播出,实在是搞笑无比。

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来说是史观混乱,对历史问题不能历史地区看,不能开诚布公的讨论,反而遮遮掩掩,对少民奴颜婢膝,这样又岂能求得真正的民族团结。

从抗清的角度来说,李定国的战功远在郑成功之上,衡阳之战消灭满清敬谨亲王尼堪,桂林之战消灭满清定南王孔有德,有席卷荆襄之势。

郑成功则最大的动作就是围攻南京,结果还因为失策和不擅陆战,大败而归,此外则是收回台湾,但那是他为了割据才去做的,后来郑成功与李定国相约会攻新会,结果还爽约不至,导致李定国大败,郑成功在明清之际从来就不是什么明朝的忠臣,而是一个军阀。

从护卫文明的功绩上来说,李定国功劳胜过郑成功远甚。但因为不许宣传汉族名将(郑成功击败荷兰人所以例外),所以知名度自然上不去了。

满清对李定国的评价如何为何几乎不评价李定国

明史是清朝人写的,找了很久,只有在云南土司的列传里有过几条记载。也没什么评价。为什么不评价呢?个人认为,不敢评价。当时投降清朝的汉人,诸如洪承畴、吴三桂之流都是被清朝打败后投降的,他们只为个人利益。现在,应该叫做汉奸。小人喻于利,他们应该被看作小人。

反观李定国,他应该是被明朝统治者称作强盗出身。但是,在大动荡下,在汉民族遭到外族入侵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汉族的利益,放下成见,义无反顾的站前最前沿去抵抗外族入侵。两下相比,李定国就是汉族人的英雄。

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当然不去宣传自己的对手。相反,动用国家的宣传工具不去写他的事迹,让所有人不去了解。

如何看待李定国,为啥他忠心为南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不如郑成功

问:如何看待李定国,为啥他忠心为南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却不如郑成功?

答:首先,李定国对南明的忠心,是无庸置疑的。

李定国的出身不是很好,他是陕西绥德人。崇祯初年,西北大旱,百姓生活无着落,民变四起。少年李定国为了有口吃的,加入了张献忠起义军。在军中,因表现出众,被张献忠收为义子,封为安西将军。

但是,英雄不问出身。

1646年,张献忠死,李定国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四将率大西军余部出川,转战滇、黔,于1648年平定全滇。

时逢乱世,天下汹汹,李定国以春秋大义自许,有心献滇、黔、蜀地盘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恢复旧京,荡清海内。

明云贵总督范鑛私下里问李定国:“上天是真的要赐你以助大明恢复宗社,但孙可望心怀叵测,若有异志,该怎么办?”

李定国慨然答道:“李可望扶明,我就与之共事;若其有异心,我杀之并非难事,恢复中原之责,有李定国在,请不必太过挂怀。”

此后,李定国蹈行誓言,入广西,克桂林,乘胜北上,连克永州、衡阳,两蹶名王,震慑天下。

孙可望果然有异志,囚禁永历帝于安龙,有自立意。

李定国不顾生命危险,孤军潜入安龙,救主于虎穴。

值得一提的是,岳飞以收复河山为毕生大志,背后刺“尽忠报国”四字,千古传诵。

岳飞之后,仿效刺这四字的人不知凡几,但只有李定国一人能与岳飞并列。

查继佐著《罪惟录》记,在安龙,李定国“密誓效命,背出所刺‘尽忠报国’四字示廷臣,咸啧啧忠臣。”

李定国迎永历帝入滇后,不食前言,与孙可望反目,将之击败。

可惜的是,清朝统一之势,已难于逆转。

清廷增派信郡王多尼为三路统帅,进趋云南,攻破了李定国的罗炎、凉水井大营,捕杀了李定国的妻子家属,以打击李定国的锐气。

李定国毫不气馁,对将士们说:“事已至此,还有什么说的呢,唯有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大清军四面围攻,大明最后一块基地丢失。

李定国命总兵靳统武领兵四千护永历帝奔腾越(云南腾冲),自己率精兵六千在永昌(云南保山)磨盘山截击追兵。

该战异常惨烈,若非叛徒出卖,几乎全歼吴三桂部。

饶是如此,李定国部也折损了三分之二将士。

南明遗民刘彬洒泪赋诗赞:

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

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1662年,永历帝被吴三桂擒杀。

时在九龙江(西双版纳普洱地区),正在与暹罗国(即泰国)洽谈借兵收复云南事宜的李定国,闻此噩耗,披发徒跣,痛哭不已。

该年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国泣血而亡,死于勐腊(一说景线),临终前惇惇嘱咐儿子及部下:“宁死荒徼,无降也!”

由此可见,李定国忠心为明,青天可鉴。

至于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不如郑成功,主要是历史格局问题。

不管怎么说,明清之争,到底还是属于国内矛盾。

郑成功同样忠于明室,不屈不饶地与清军作战。

而且,其战绩并不逊色于李定国,其所兴起的十万雄师围南京,几乎吓得顺治帝作出了退居关外的打算。

进攻南京战役败还,郑成功感觉清廷实行了沿海迁界政策,光靠金门、厦门、南澳等弹丸之地难以支撑抗清大业,遂把目光投向了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但在明末,竟被荷兰人蚕食鲸吞。

郑成功不畏强寇,悍然发动收台战争,一举成功,成就了万世美名。

时人沈光文无限欢喜,赋诗大赞郑成功云:

郑王忠勇义旗兴,水陆雄师震海瀛。

炮垒巍峨横夕照,东溟夷丑寂无声。

与李定国比较,郑成功不但是抗清英雄,而且是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

则在历史评价中,郑成功高于李定国,那是理所当然的。

关于南明天才统帅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可是为何历史上李定国很少被人知道和宣传,李定国为什么很少宣传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孙可望为什么非要置他于死地呢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