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僧人过午不食来历)

过午不食有何好处

其实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鬼神不怕楞严咒,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什么是藏传佛教
  2. 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
  3. 怎么才能不让自己颓废下去

什么是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又叫密教或密宗,又称为喇嘛教,汉地流传的佛教叫显教,显教是显明易懂的教法,密宗把一切佛教分为显教与密教,他们认为其他教法都是如来的"随缘方便"说法,而本派的教法是如来所宣的"真实密意",不可轻易示人,需秘密传授,因此称为"密教"。

密教目前有两支流传于世:东密与藏密。东密是唐朝玄宗时期,由三位印度的密宗大师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三人,来到中国传下,明朝永乐时期,认为密宗过于怪异,便下令废逐,此后便一直在日本流传,这支称为东密。

本题主要介绍藏密,其他不表。

一,密教的起源

关于密教起源,众说纷纭,不过笔者个人更承认这个观点:即密教起源于大乘佛教中的陀罗尼,陀罗尼的意思的“总持”,包括保持、留住、护持等的意思。

陀罗尼最早似乎是古印度记忆术的一种称呼,在印度还没有文字的年代,传法教法,全部靠陀罗尼口耳相传,后来陀罗尼的意思逐渐变得复杂化、神秘化,出现了咒陀罗尼、音声陀罗尼等。

《大智度论》上说,陀罗尼后来被划分为500多种含义,按大类分成4种:一,闻持陀罗尼(原来含义);二,分别知陀罗尼;三,入音声陀罗尼;四,其他陀罗尼。

正是因为陀罗尼被神化,才逐渐发展成教派——原始陀罗尼教,并且他们开始独立发展,独立形成经典,如《微密持经》。

在陀罗尼密教形成的时候,即确立了四持门为其基本内容:法持、义持、三摩地持、文持(语出总释陀罗尼赞)。(不懂的朋友可以略过,解释起来一匹布那么长,就不解释了)

弘扬陀罗尼密教的人,称为法师(后称上师)。

陀罗尼密教发展到公元4世纪时,形成了完整成熟的体系,又被称为持明密教。

关于持明密教的具体形成,记载在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传传》卷下《道琳传》记载:

“相传《持明咒藏》梵本有十万颂,唐译可三百卷。“而大圣没后,阿离野那伽昌那即龙树菩萨,特精斯要。时被弟子厥号难陀,聪明博识,渍意斯典,在西印度经十二年,专心持咒……于是,难陀法师恐明咒散失,遂便撮集,可十二千颂,成一家之言。每于一颂之内,离合咒印之文,虽复言同字同,实乃义别用别,自非口相传授,而实解悟无因。”

记载说,《持明咒藏》是由龙树的弟子难陀在西印度纂集,由此“成一家之言”,开宗立派成持明密教。

(尼泊尔铜鎏金龙树菩萨像)

因此可以把龙树菩萨看成是密宗的开派祖师。

二,密教入藏历史

密教未传入西藏前,当地人流行信仰“苯教”,也有人称其为黑教:专以咒语役使鬼神祈祷禳福降祸,与巫术无异,像原始萨满教。(然今藏地苯教近乎绝迹,仅有西康噶鲁这个地方,尚存一丝踪迹。)

大约公元400年,第二十九代藏王赤尼松赞在位,相传有一天王宫屋顶轰隆发出一声巨响,国王马上派人察看情况,发现一尊水晶观音像,以及两部经典(诸佛名称经、宝箧经)。

经典用梵文书写,对当时尚无文字的西藏人来说,根本无人识读,这无疑是天书降世,自然要供奉起来了。

公元650年,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大约在唐贞观十五年时,唐朝文成公主嫁入西藏。藏王先前已娶尼泊尔王女白利斯布公主为妻。这两位王妃都深信佛教。文成公主到西藏时,还携带不少汉地的佛像和经典。藏王被两位王妃影响深刻,开始广造庙宇,大力弘扬佛教。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剧照)

松赞干波为了解决没有文字传承的困扰,派宰相突密桑波等十九人,从尼泊尔远赴印度那澜陀寺,学习梵文。

一路上死了十七人,到达印度后,仅剩一人与突密桑波进入那澜陀寺佛学院学习。

几年后学成返藏,以梵文十六母音、三十二子音,创造了藏文四母音、三十子音,创造了不同于梵文的文字——藏文。

除此之外还翻译了八部文法,后者仅存一部。突密桑波返回西藏时,带了三位印度学者,一位名咕嘛(童子之意),另一位名桑杰香噶(大力士之意),以及一位尼泊尔的「阿□梨」(金刚上师)。同时,突密桑波还带回了大量的经典、密续。

公元8世纪中叶,正值中土唐朝发生安史之乱,藏王赤松德赞联合信佛派大臣墀桑雅甫拉、洛德古囊恭,铲除了反佛派首领玛祥仲巴杰。

之后,赤松德赞派益喜旺波、随正使章藏谢、副使巴桑希一起前往唐朝学习佛法,益喜旺波学成回国后,又前往天竺那烂陀寺,请印度高僧寂护大师前来吐蕃弘杨佛法。寂护受到了赤松德赞的尊敬,大力支持其传教。

几个月后,吐蕃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水爆发冲垮桑耶地区的庞塘宫、拉萨红山上的宫殿遭雷击、庄稼遭冰雹袭击,以及流行传染病和发生牲畜瘟疫等。

(铜鎏金莲花生大师像)

臣民们认为是信佛带来的报应,强烈要求遣返寂护大师,赤松德赞无奈只得把寂护送回尼泊尔,但寂护返回前,向赤松德赞推荐了莲花生大师。

莲花生大师被请入藏后,住在了赤松德赞为他建立的桑耶寺里。

之后,莲花生大师教导藏族弟子学习佛法及翻译佛经,又从印度请来无垢友等高僧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

二,密教大概教什么?

一般显教的佛学,无论大乘和小乘的理论和修法,都是由一个普通的凡夫,修证到成佛成圣的阶段,不知道要经过多少世的修行才能证得,实在是艰难异常。

但显教之中,也有快捷成佛的法门,那就是禅宗,这一派强调顿悟后立地成佛。成了显教最快捷成佛的一个宗派。

同样,密教也是媲美禅宗的快捷成佛法门,强调即身成佛,先由人体修行开始,通过身、口、意三密方法加持,打通三脉七轮,再转识成智,就可即身成佛。

参考:《论密教的起源与形成》、《西藏佛教简史》

文:梁生

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

过午不食,其实是佛陀时代,佛陀对于出家人的要求。

在律部中,这个名词准确说是“不非时食”。

不非时食,包含了从当天正午之后,到次日天明之前,不吃任何东西。

过午不食的来由

如果读过《阿含经》系列,就知道佛陀的制戒,大多有某个具体缘由。

“过午不食”,也有。

在佛陀时代,比丘们一开始还是可以下午、黄昏去乞食的。

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佛陀便制定了戒律。

《增一阿含经》记载,当时有一个长老,叫做迦留陀夷。这位长老,经书记载,“颜色极黑”,就是皮肤很黑。一次,他在“天色暗冥”之后,进城托钵乞食。

这次,他乞食到了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主妇,正好怀着孕。印度的传统,是将供养食物给沙门视为一种福德。一听说有沙门在外乞食,这位女主人就十分欣然地拿着食物出来了。

没想到此时突然大雨倾盆,雷鸣闪电。一道闪电下,恰好照见了迦留陀夷长老极黑的脸。主妇没有做心理准备,被吓得大声惊叫“鬼呀!有鬼呀!”,而经这一吓,动了胎气,腹中的胎儿竟然流产了。

因为这个缘故,再综合其他的几件事——有比丘去城中观看节日表演,黄昏才回来;再加上当时的婆罗门、印度教徒奉行“过午不食”,讥笑说,“我们都不吃夜饭,这些佛教比丘反而吃”——佛陀便制定了“过午不食”的戒律。

过午不食的好处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写道:一、食欲少,能减低男女爱欲之心。二、能得身心轻安,让肠胃得到适当休息。三、易入禅定(梵语dhyana)。四、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修行悟道。五、欲得解脱(梵语vimokso),食欲必然净化故。六、三世诸佛皆依过午不食。汉地寺院为什么有晚饭?

在印度,因为天气炎热、自然作物丰富,僧人摄取中午一顿,其后一直打坐,对身体影响不大。

(印度高温可达四十多度,想想看我们在三十多度的夏天就已经“苦夏”,吃得少,以水果蔬菜为主,就能理解。)

但汉地寺院,有劳作的传统。

一句禅宗话叫做“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

在过去的年代,很多寺院处于偏僻的地方,开荒、种地、收割全靠僧人。

因为劳动量大,对热量的需求也大。晚上一般都得吃一顿,否则扛不住。所以在多数寺庙中会提供,但名为“药食”——这不是满足口腹之欲,是治病的药。

藏传佛教,因为西藏气候严寒,加上僧人辩经、法会等也很消耗热量,所以也没有一概持“过午不食”。

但尽管如此,无论汉藏,持过午不食戒的僧人为数也仍不少。

怎么才能不让自己颓废下去

诚谢邀请。

生活不同,经历各异,所有人都有颓废迷茫的时候。如何摆脱,那是一种缘分,活着说是一种修养。

因为不如意的时候,就是一种历练,就是一种考验。我始终相信,颓废迷茫绝对很短暂。短暂的东西不可以久远,为什么要如此留恋?

也许这是生活当中的一个片段,瞬间都可以遥远。但那是一种安静极了的安闲,谁也不可能远远观看。命里有的,只会静静享受,不会有时间和空间,让那些不太愉快也在那时呈现。

所以,可以有颓废,但不可以有迷恋。迷恋的时候,一切都是自然。那未可知的静默,永远是当下的努力,未来的依恋。

或许,你不会放弃,但是你也应该悠闲。悠闲是时间和空间,悠闲是永远追求的坦然。在颓废迷茫的时候,学会宽容自然。不会有任何负担,想念就是永远。

没有人可以回到过去,也没有人可以永远茫然。哪些过去的日子,永远不要说暂时再见。目前已经美好,为什么还要如此心酸。这是时代在变,还是就有永远?

再次感谢邀请,因为我想看看,看看世界,看看自然。

关于本次僧人为什么要“过午不食”,对身体会有何影响和为什么鬼神不怕楞严咒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过午不食对身体有害,唯一好处是变瘦,你坚持过不吃晚饭吗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9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