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为什么电影中外国人吃药总是吃阿司匹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美国不建议服用阿司匹林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什么电影中外国人吃药总是吃阿司匹林
1.什么是血栓栓塞性疾病?
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包括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动脉血栓形成主要累及心脏、脑和外周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都是在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形成的,会造成心肌梗塞、脑梗塞和周围动脉闭塞。通常我们所说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心绞痛、心肌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等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有关。
2.阿司匹林的作用
血小板聚集是血栓形成的核心步骤。阿司匹林具有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因而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时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起到预防心肌梗塞及脑梗塞发生的作用。此外阿司匹林还可通过影响纤维蛋白的形成、抗动脉粥样硬化效应等途径抑制血栓形成。
3.哪些情况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1)血压控制满意(﹤150/90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要服用:①年龄在50岁以上;②左室肥大;②微白蛋白尿(20-30mg/天);③血肌酐中度增高;④X线或超声检查提示广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⑤糖尿病。
(2)下列心脑血管疾病:①各种心绞痛病人及心肌梗塞病人。②急性心肌梗塞病人。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和急性脑梗塞病人。④已患脑梗塞的病人。⑤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经皮冠脉介入术的病人。⑥心房颤动病人。⑦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⑧瓣膜性心脏病人。
(3)糖尿病伴有下列任何一项高危因素者:①年龄大于40岁;②有心血管病家族史;③高血压;④吸烟;⑤血脂异常;⑥蛋白尿。
(4)合并下列三项及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血脂紊乱、吸烟、肥胖、年龄≥50岁、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55岁、女﹤65岁发病史)。
(5)40岁以上男性合并下述两项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BMI≥28)、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女性﹤65岁)。
4.阿司匹林有哪些副作用
⑴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粘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如最常见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和轻度胃肠道出血。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与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合用或应用肠溶性来解决。
⑵另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
⑶阿司匹林哮喘:由于服用阿司匹林而诱发的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除了阿司匹林外,其他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氨基比林、布洛芬等也同样会引起哮喘。
5.哪些药不能与阿司匹林合用
⑴其他非甾体类消炎药(如布洛芬、芬必得、去痛片、消炎痛等)、甲氨蝶呤、巴比妥类药物及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可增加这些药物的胃肠道副作用。
⑵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的可能,如肾乳头坏死等。
⑶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和利福平可诱导肝脏产生代谢阿司匹林的酶,从而降低阿司匹林的疗效。
⑷抗凝药、抗栓药: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华法林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有加重凝血障碍并增加出血的危险,如果必须合用需减少阿司匹林用量。
⑸抗生素:阿司匹林可增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等)的血药浓度,可增加磺胺类复合物如复方磺胺甲恶唑(复方新若明)的作用。
⑹糖皮质激素类:阿司匹林可增加含可的松或可的松类似物的药物的作用。糖皮质激素可增加阿司匹林的排泄。二者同时服用有增加胃肠道溃疡和出血的危险。
⑺降糖药物: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加强、加速胰岛素或某些降糖药(甲磺丁脲、磺酰脲)的降糖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不存在上述作用。
⑻抗痛风药:阿司匹林可降低抗痛风药的排尿酸作用;而抗痛风药会使阿司匹林的血药浓度升高。
⑼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促进本药经尿排出,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药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时,又可使本药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
6.服用阿司匹林应注意什么
⑴阿司匹林一旦生效,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是持续的,每天服用一次小剂量阿司匹林是最可靠的方法,不必过分强调早晨或晚上服用。偶尔一次忘记服用阿司匹林,体内仅15%的血小板具有活性,不足以发挥促进血栓栓塞的病理作用;若连续两次忘服,体内具有活性的血小板将达到30%左右,已足够促成血栓事件的发生。因此连续两次或两次以上漏服将影响其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心血管疾病患者如突然停用阿司匹林将使其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⑵对于有中高度出血并发症危险的患者慎用阿司匹林。
⑶与其他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合用时要将阿司匹林减少至最小维持量。
附:阿司匹林与其它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联合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每日最低有效剂量
nTIA或缺血性卒中史50mg
n有心血管病高危的男性75mg
n高血压病75mg
n心绞痛75mg
n严重颈动脉狭窄75mg
n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00mg
n急性心肌梗塞150mg
n急性缺血性卒中150mg
7.什么是规范服用阿司匹林
⑴在所有有适应症的患者中使用,如冠心病稳定期患者,应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推荐剂量为100mg;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后,应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推荐剂量为100mg。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且未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推荐终生服用阿司匹林75-100mg。
⑵合适的剂量:长期应用最佳剂量75-150mg;急性期需要增加剂量150-300mg。
⑶合适的疗程:如无禁忌症需终身服用。
⑷最佳的肠溶剂型:尤其是高质量的肠溶剂型会达到副作用最小,疗效最佳。
8.服用阿司匹林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有那些?
⑴消化道疾病病史(消化道溃疡或溃疡并发症史)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⑵年龄大于65岁。
⑶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
⑷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
⑸同时服用抗凝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
⑹存在其他严重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血小板减少等。
⑺血压水平较高,大于150/90mmhg。
8.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
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合并1项以上危险因素如年龄﹥65岁、合用类固醇、消化道不良反应或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溃疡并发症或溃疡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应考虑给予预防性治疗,可口服奥美拉唑每日20mg。
没病可以吃阿司匹林吗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没病吃阿司匹林,用最常用的一句话说就是“没事找事”,但生活中确实有人是这么做的,是因为不少人认为吃阿司匹林可以稀释血液、降血脂、预防心脑血管病等等,事实上这都是对阿司匹林的作用一知半解所致。
阿司匹林本是一种解热镇痛的药物,用于感冒发热时退热、缓解周身酸痛等的治疗,后来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它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而心梗、脑梗的发生正是血栓形成所致,因此阿司匹林的这种作用被用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但是血栓不会无缘无故地形成,它就像包饺子一样,需要有馅,外面包上皮才能做成饺子。血栓的“馅”是指发生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破裂后,其中的粥样脂质暴露在血液中,引来大量的血小板以这些脂质为中心聚集成团块即为血栓。如果没有这样的“馅”,血小板不会无缘无故地聚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并不会形成血栓,也就不有必要通过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积。
何况阿司匹林毕竟是一种药物,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中,除了发挥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还存在引起消化道出血等的不良反应,想想看如果没有血栓形成的可能,服用了阿司匹林,它的不良反应便成为了主要后果,岂非是没病找病吗?
至于服用阿司匹林可以稀释血液,也是子虚乌有之说,血液的粘稠度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的有形的细胞数量,比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多少,这些细胞是由机体的造血干细胞生成,阿司匹林既不能减少也不能增加这些细胞的数量,对血液的“稀稠”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还有人说到的阿司匹林可以降血脂,那更是无稽之谈,血脂来源于日常饮食以及自身合成的脂肪,阿司匹林既不能阻止胃肠对食物中脂类物质的吸收,也不能参与肝脏等器官合成脂肪的过程,因此与血脂的高低没有任何关系。
综上所述,只有存在发生心脑血管病风险的人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否则没有必要服用,相反随意服用却可能增加发生出血性疾病比如胃溃疡、胃出血等疾病的风险,实非明确之举。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呢?
临床上,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已经患有了心脑血管病的人,一类是满足以下条件中至少三个的人:
由此可见,如果不属于上述人群就没有必要服用阿司匹林,就是那句话:千万别没事给自己找事、没病找病!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阿司匹林在美国是处方药吗
阿司匹林在美国算是处方药,没医生开的处方是没法购买的。
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类药品在国外是常用药,为什么在国内药房很少被推荐
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抗炎药,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属于水杨酸类,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干扰致热、致炎、致痛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抗炎、抗风湿和镇痛作用,同时小剂量的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合酶,从而减少血栓素的生成,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所引起的发热,缓解头痛、牙痛、肌肉痛、痛经和神经痛等慢性钝痛,治疗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病,以及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血栓事件。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预防动脉血栓的作用,目前在国内药房中仍然是常用药,有动脉血栓高危风险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但是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目前临床上很少使用阿司匹林,这是因为一方面,阿司匹林不良反应较多,大剂量使用,安全性令人堪忧,比如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可在局部刺激胃黏膜,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前列腺素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造成胃黏膜损伤,严重者可引起胃、十二脂肠溃疡,甚至出血、穿孔,此外,阿司匹林还可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凝血功能,造成出血,以及引起“阿司匹林哮喘”,发生肾损伤,甚至引起水杨酸反应和瑞夷综合征等严重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阿司匹林是一个百年经典老药,随着时间的推移,临床上涌现出许多安全性更好,疗效更佳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当,甚至更强,而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更少,耐受性更好,婴幼儿和孕妇也可以服用,目前已取代阿司匹林,成为临床上首选的解热药物,再如尼美舒利、塞来昔布、氯诺昔康等药物,与阿司匹林相比,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抗炎作用却是阿司匹林的十倍,甚至几十倍,目前已取代阿司匹林成为临床上主要的抗炎、抗风湿药物。
总之,阿司匹林过去常常作为解热镇痛抗炎药应用于临床,但是后来发现大剂量服用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耐受性不佳,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临床上出现了很多安全性和有效性俱佳的解热镇痛抗炎药,所以目前阿司匹林很少被推荐用于解热镇痛抗炎,国外也是同样的情况,因为无论怎样,用药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也是每一位医生和药师选择药物的初衷。
参考文献:
中国国家处方集(2010版)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