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22年1号文件全文(江苏省一号文件 2020)

图解 一图读懂2019年江苏省委1号文件

style="text-indent:2em;">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江苏省2022年1号文件全文,以及江苏党代会专家建议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江苏女排PK上海女排,你你看好谁
  2. 六盘水市文明创建背景
  3. 江苏省2022年1号文件全文
  4. 江苏省港口集团怎么样

江苏女排PK上海女排,你你看好谁

我看好上海女排,江苏女排这一次虽然赢了,可她们云集了国家队多少大腕级人物,李党代表龚翔宇吴梦洁等,而上海女排就是靠自己

六盘水市文明创建背景

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

2015年,六盘水市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以此为起点,六盘水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不松气不歇脚,内外兼修,实现城市华丽蝶变。

“你们这地方天蓝水清,城市美,人也热情大方。”“现在环境越来越好,晚饭后,我们喜欢一家人到水城河边散步休闲。”……外来游客、本地居民感慨的背后,是六盘水追求城市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融合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六盘水,城乡大地,一幅有品有味的山水生态画卷正渐次铺展,日新月异城市风貌、道道精彩文明风景跃然眼前。

?

如诗如画的城市风景

做优顶层设计,提高“起评分”

润文明新风,创美好生活。

从城市到乡村,人们都在追逐着文明之“星”。

在六盘水市金盆乡天生桥村的乡村治理环境卫生整治中,村民们成为“清洁文明户”追“星”族,而这样的“追星”氛围正在向其他乡镇、村寨蔓延。

“现在村里随地丢垃圾,大家家里也更卫生整洁了,和前些年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感慨的背后,源于六盘水不断做优顶层设计,以“三个引领”为抓手,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突出党建统领。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的建设重要组组成部分,用党建统领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将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的具体内容有机融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相继打造了钟山区“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锦绣商场红色商圈”等一大批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

——突出价值引领。为深入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七进”工作,六盘水打造了新时代市民讲习所、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和新时代工人讲习所共1755个,评聘了涵盖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教师、驻村干部等领域的讲习员6220名,深入开展了“党的声音进万家、新时代思想上讲堂、总书记话儿记心上”等主题宣讲活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始终,用核心价值引领思想教育,引领文明创建,引领素质提升,通过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带头宣讲,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入脑入心。

——突出规划引领。六盘水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按照城乡一体的思路,立足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强化产业全域、生态全域、旅游全域、文明全域“四域统筹”,实施人口发展、城乡体系、土地利用、功能布局、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保障“八规合一”,推进钟山、水城、高新区和市中心、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化”发展。通过“三地同城”,将精神文明创建延伸到了景区、园区、乡村,构建起了全市动员、全域创建、全民参与的良好局面。

此外,六盘水着力用好考核“指挥棒”。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督查考核的重点内容,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全市层面成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指挥部及10个专项工作指挥部,制定印发《六盘水市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多形式专项督查……而今,一项项举措在这片创建的热土上破土而出,建章立制渐入正轨。

找准工作抓手,撬开“突破口”

如果说不断改善城乡环境提升了城市“颜值”,那么弘扬崇德向善的精神内涵、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覆盖到社会各界和方方面面,则提升了整座城市的“气质”。

六盘水市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文明在行动·满意在凉都”活动为重要载体,统筹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撬开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

——文明城市创建唱响“惠民调”。六盘水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理念,在基础设施上,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等重要文化场馆焕然一新,地下综合管廊、水城河综合治理、地下人防工程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一批公厕、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在城市管理上,六盘水深入推进“千院大战”、文明交通、文明施工等一系列文明提升行动。在阵地建设上,将“三线文化”、红色文化、廉政文化、民族文化等元素融入核心价值观建设,打造了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广场、街区),打造了三线记忆文化创意小镇、诚信示范街区、红色商圈示范街区等一批特色景观带。建成了一批集母婴室、图书角、体检室等功能为一体的“志愿服务驿站”。

——文明村镇创建展开“新画卷”。六盘水着力念好“变”“宜”“培”三字经,依托“三变”改革,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广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三改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工程。培养文化阵地、培育文明乡风、培植文化品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环境卫生治理等纳入村规民约,推进乡风文明促进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设立。

——文明单位创建谱出“和谐曲”。六盘水制定“六个一”创建标准,要求各单位管好用好一个道德讲堂,建好用好一支志愿服务队,精心设置一套单位文明服务提示牌,着力打造一个帮扶示范点,着力建设一支网络文明传播队伍,着力打造一个精神文明创建品牌,拓展了创建载体,丰富了创建内涵。

——文明家庭创建走上“幸福路”。六盘水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积极促进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现代文明家风外化于行,引导广大家庭开展“爱家庭、说家事、品家宴、赞家人、重家教、立家规、写家史、续家谱、传家训、正家风”的系列“家文化”活动。涌现出六枝特区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组在龙姓家族“不比吃穿比读书”家训的影响下,全组66户人家培养出67名大学生的典型事例。

——文明校园创建高扬“育人帆”。六盘水按照“六好”标准,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全覆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写入校本教材。通过幸福校园工程、立德树人工程、形象提升工程“三个工程”建设,打造了52所省、市级“四在学校·幸福校园”示范校,广泛开展美德少年评选、“八礼四仪”教育等各类活动,以立校训促校风、树师德促教风、抓养成促学风,传文化促净化、搞绿化促美化行动,夯实文明校园创建基石。

多措并举、多方携手,汇聚起的是构筑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大力量,有力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壮大队伍力量,增多“扬声器”

人人都是创建主体,人人都是凉都形象。

在2018年8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贵州·六盘水)现场交流活动中,情系大山的余留芬、心怀大爱的蒋行远、爱心司机朱德忠等面孔走进人们的视眼,“好人+”效应正在凉都大地不断释放。

“我要像朱德忠那样做一名爱心司机,尽我所能帮助他人。”榜样的力量激发了更多像杨顺洪这样的凉都好司机加入志愿服服务的大队伍,以雷锋车队的滚滚车轮,接力爱心送考,共同铺就流动的风景。

近年来,六盘水市始终注重思想带动、道德带动和服务带动,着力壮大队伍力量,让更多的人积极主动传播党的声音、传递道德能量、弘扬服务精神。

——宣传宣讲队伍传播党的声音。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六盘水组建了“领导干部宣讲团”“党代表宣讲团”“文艺宣传队”等143支宣讲、宣传团队,采取市到县、县到乡、乡到村、村到户逐级下沉的方式,纵深推进“七进”工作,共开展宣讲6300多场、文艺演出100多场,覆盖人群70余万人次。六盘水市参加十九大的3位党代表,还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带到了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给当地干部群众宣讲了40余场。

——德师队伍弘扬道德能量。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为主体,组建市县两级德师骨干队伍200余名,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感染身边人,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培育和选树了一批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全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志愿服务队伍传递真善美。2014年,六盘水市在长江以南地区率先引入“志愿云”信息平台,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信息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动党员干部、专业人才、社会力量等,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扶危济困、文化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凉都小红帽”、六盘水义工联、壹加壹公益协会等一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在六盘水实名注册志愿者已达27.2万人,志愿服务团队1756支,发布志愿项目15856个。

——工作员队伍促进社会文明。六盘水市县两级均正式成立文明办、创建办,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各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含文明委成员单位、非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党政部门、驻市国有企业)均明确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开展各自单位承担的相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确保中央、省文明办相关指示要求落实到位。

新时代呼唤新气象,新时代当有新作为。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奔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跑道上,秉持创建为民初心,六盘水步伐铿锵,坚持人城共进理念,文明号角正在凉都大地持续激荡。

江苏省2022年1号文件全文

江苏省2022年1号文件

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2022年1月31日)

做好2022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深化推进乡村振兴,强化农业重要基础地位,稳住“三农”基本盘,更好发挥“压舱石”作用,对于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确保全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总的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改革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沿着“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循环、高技术引领、高成长收入、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和加快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规划目标和路径,更富成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共同富裕,努力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为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一、确保粮食安全,坚决扛起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

1.强化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8124.9万亩、总产量740亿斤以上。建设500个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启动新一轮优质粮食工程,放大优良食味稻米、专用小麦生产优势,油菜、花生等油料种植面积恢复到450万亩以上,大豆播种面积309.2万亩。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动大豆玉米兼容发展。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产粮(油)大县奖励力度,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加强产业链联合,加快推行“种粮一体化”新模式,在订单农业、加工增值、品牌赋能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2.巩固生猪等重要农副产品综合产能。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供给安全、价格稳定。加强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能繁母猪存栏量稳定在120万头,规模猪场数量稳定在5000家以上。加强产需对接,统筹推进扬子江城市群“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提升淮北等蔬菜优势区生产能力,全省蔬菜播种面积2100万亩左右。稳定水产养殖面积,积极发展深远海渔业,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

3.加强重要农产品储备调运和应急保障。健全重要农副产品供需信息发布机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政府粮食储备规模,落实省级储备粮增储10亿斤任务。增强供需调节、调运和应急保障能力,促进蔬菜及重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做好化肥等农资生产储备调运。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二、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4.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逐级签订新一轮耕地保护责任书,并将此作为刚性指标严格开展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终身追责。改进和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严格补充耕地认定和监管。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强耕地利用优先序管理,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耕地卫片专项监督,对疑似问题图斑开展核实整改。加大土地督察发现问题整改力度,稳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精准有序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强示范基地建设,确保安全利用率达93%。

5.高标准推进“吨粮田”建设。围绕“十四五”末全省建成50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目标,省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最低投资标准提高到每亩3000元。推进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以县为单位探索开展高标准农田质量评价,探索实施灌排系统生态化改造,新建高标准农田4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完善“县负总责、乡镇落实、村为主体、受益者参与”的管护机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统一上图入库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继续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步伐,实施8个大型灌区、27个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启动实施重点塘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

6.深化种业振兴行动。认真落实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扎实做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收集,高水平建设好管理好应用好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组建种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重大项目,开展种质资源创新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能力提升建设,扶优一批现代商业化育种重大创新中心(企业)。加快南繁硅谷等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启动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

7.推进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行动,新建10个以上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提升行动,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梳理需求清单,牵引供给侧研发制造。实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展粮食生产智慧农场和特色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建设,特色农业机械化率达60%。扩大生态型犁耕深翻试点,支持加快手扶拖拉机等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

8.加强农业重大灾害防范应对。完善农业自然灾害防御机制,升级全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以及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落实属地责任,实行定责定岗定人。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救灾备荒种子等储备。

三、深化有效衔接,努力促进共同富裕

9.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认定,确保符合条件的应纳尽纳,建立健全数据库和动态监测平台,建立部门联动的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低收入人口长效化帮扶政策,加强社会救助、就业创业、产业帮促等资源统筹,建立分层分类的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持续推进低收入农户家庭和经济薄弱村集体增收。

10.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持续优化富民强村帮促政策体系,推动帮促政策落地见效。深化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切实满足低收入人口小额信贷需求。加大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支持力度,继续选派工作队、第一书记到村帮促。继续支持苏北六大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等革命老区加快发展。

11.接续做好苏北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稳妥处理搬迁农户就业、收入和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现实利益,衔接维护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各项权益,确保他们随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管理的调整转换而过上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重点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发展现代乡村产业,进一步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建立符合农民需求的社区治理模式。坚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导向,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认真总结苏北农房改善工作的各类经验,用于指导后续相关工作。

12.扎实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推动先富带后富,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长效机制,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农村低收入人口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农民平均增幅。优化农民就业环境,支持农民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支持农村创业创新,健全完善集体收益分配机制,拓展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步增加转移性收入。

13.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巩固拓展资源发包、物业租赁、资产经营等发展路径,创新探索融合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和“飞地”经济,鼓励村村抱团、深化村企合作、探索村社融合。建立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经营管理人员待遇报酬增长挂钩机制。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和监督。

四、聚焦乡村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14.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实施规模主体入网监管提质增效工程,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98%以上。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完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江苏精品”农业品牌,打造一批高知名度、高美誉度的农业品牌,新增60个省级目录品牌,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6%。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提升建设20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园艺等特色产业,有序推进设施农业宜机化、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设备,新建100个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加快国家级、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做优做强国家级中晚熟大蒜、苏系肉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精致精细“微农业”、社区体验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

15.繁荣县域富民产业。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生态友好、生产安全可靠、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完善县城产业服务功能,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在城郊周边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等产业,发展“中央厨房+”等新型业态。引导中心镇发展专业化中小微企业集聚区。推进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旅、乡村车间等乡土产业进入农业园区、创新创业园。

16.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打造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超千亿元的重点链,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典型县。建设特色产业强镇,推动产镇融合、产村融合发展。推动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档升级。建设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做强“苏韵乡情”休闲农业品牌,拓展农业休闲体验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深度融合,探索共享农庄等新模式。打造农村产业融合示范样板,建好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积极支持把黄河故道建设成为生态富民廊道。落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

17.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和传统县域商贸流通企业渠道下沉,推动县域商业设施建设改造升级。深入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强“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建设,农村物流达标县、镇级服务站建设覆盖率分别达60%和95%以上,打造一批凸显地域特色“苏式农村物流品牌”。鼓励生产企业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日用消费品、大家电、家居、汽车等,促进农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支持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加快区域性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和田头市场建设。扎实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试点,新建100个以上田头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支持供销合作社建设公共型农产品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县域集采集配中心,改造提升基层供销合作社100个。

18.支持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落细落实各类农民工稳岗就业政策。依托乡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广泛挖掘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常住地认定服务,大力开发保洁保绿、治安协管等乡村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援助政策享受范围。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开展新业态、物流、家政相关职业工种培训。完善落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创业补贴政策,降低农民创业门槛和成本。建设各类创业创新园区、星创天地、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和孵化实训基地,组织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培育一批农村创业创新群体。

19.提升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巩固长江禁捕退捕成效,深化非法捕捞专项整治。严格做好湖泊水生生物保护区常年禁捕、科学增殖湖泊水生生物资源、湖泊保护区外水域科学回捕保护水域生态试点。实施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促进乡村生态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农业绿色低碳发展重大关键

江苏省港口集团怎么样

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长江深水航道和深水海港建设,加大沿江、沿海港口整合力度”部署要求,经省政府批准,由省市两级国有资本共同出资组建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于2017年5月正式挂牌成立,涉及南京、连云港、苏州、南通、镇江、常州、泰州、扬州市等沿江沿海8市港口和省属港航企业。

关于本次江苏省2022年1号文件全文和江苏党代会专家建议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江苏宿迁 1号文件 助力信访高质量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1/5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