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为什么很多大陆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台资企业工作,以及为什么不建议去台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台资企业管理上有什么特色
相对于本土企业,往往具有以下特征:
优点:
一、台资企业管理模式上学习日本的管理模式。机构设置、流程管理、产品的可追溯性做得不错,很细致且自成体系。所以,台资企业往往自嘘为正规,瞧不起本土企业的管理模式。
二、资本和财务上有科学、成熟的运作方式,往往能取得成功。
三、台资企业遵守国家劳动法规,对加班有严格的限制。
四、台资企业很诚信。
缺点:
一、员工收入较低(普通员工尤其是一线工人往往别井离乡去打工的,因为加班受限,所以收入较低);
二、官僚化严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虽高,但效能着实很差);
三、基层管理混乱,一线工人和一线管理者的冲突很大。
扩展资料:
台资企业是由台湾同胞投资兴建的企业。投资方式可以是独资、合作,也可以是合资。台资企业是以投资对象来确定,而不是以经营方式来划分。
从管理对象来分,可以将管理分成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业务管理更侧重于对组织的各种资源的管理,比如财务、材料、产品等相关的管理。而行为管理则更侧重于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管理,以此而产生了组织的设计、机制的变革、激励、工作计划、个人与团队的协作、文化等等的管理。
企业的业务管理和行为管理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人的两只手一样,要配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管理的作用。如果其中任何一只手出了问题,都会对管理的整体带来损失,甚至让企业管理停滞不前,受到严重的阻力。
台资代加工企业在大陆发展怎么样
台资代加工企在大陆代加工企业在大陆应该还可以,富士康,微盟,沪士电子仁宝电子,都是台资在大陆昆山都的风生水生。
为什么身为中国的沿海省市,福建发展并不比其他沿海省市好,甚至比不上一些内陆省市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沿海省份的经济优势源于世界海权体系,是规模巨大的全球海上贸易让沿海省份有利于率先被纳入以海权秩序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中,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让物资、人员和资本通过沿海地区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正是这一较之内陆省份所不具备的优势,人们也有了沿海省份等于富裕省份这是现代人认知的常识。
不过事实上这一认识掩盖了同样沿海省份之间的巨大内在差别。人口、资源、经济腹地、地缘位置、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政府治理能力、社会网络、文化环境等复杂因素都会导致沿海省份千差万别的经济表现。福建人口2016年为3839万人,排名第16;2015年则为3774万人,排名为第18。人口是经济价值的主要创造者,人口数量一般也与经济总量呈正比。福建地形多丘陵,只有沿海地区有少量平原,自古以来就不是重要的农耕区,人口也较为集中于沿海,内陆人口较少且分散。福建人口虽然绝对数不少,但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只能排在中下游。这是福建的先天不足。
福建人口密度分布图
河流是物流网络最容易联系的天然商路,有河流的世界经济体系节点便可以辐射内地,并将内地的资源动员或吸引至此,继而走向全球,典型便是上海。顺便说一句,当年英国人其实比较想割占舟山,这便是看准了舟山不仅好防御,还临近长江出海口,可以让英帝国不断汲取长江腹地资源。要不是离英属印度太远,今天的特别行政区就会在舟山而不是香港。福建虽然河流众多,但能够联结内陆腹地的河流基本没有,这就与拥有珠江的珠三角和拥有长江的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天然的差距,经济腹地不足是个大问题。这也是福建一直以来没有广东和浙江富裕的主要原因。
福建河流分布不过在地缘的其他方面,福建有不小的优势。福建在历史上就与台湾联系非常密切,地理位置并不遥远,同时也是广州至上海海上航行的经过点,这意味着福建虽然不能成为海上贸易网络的中心,却也是不可或缺的枝干。当年英国人挑选了福州和厦门作为首批五口通商口岸,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中了这两座城市可以提供良好港口,并作为广州至上海之间的航路补给点。
20世纪30年代的厦门
福建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很早便是航海活动的出发点,还曾经培养出郑芝龙、郑成功这样几乎垄断东亚海域海上贸易的武装海商集团。福建人大量的下南洋,在东南亚建立了商业网络,这些海外力量不仅在历史上诸多时期(如晚清、民国和改革开放后)鼓励了福建的经济发展,也让福建的居民很早就有不同于中原儒家文化圈那样的商业认知。类似温州、广府和海南商人,福建商人虽然一般没有中原、江南那样的文化底蕴,但敢于为生计闯荡和拼搏,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注重结社抱团相互支持。相应的,地方精英也有相当高的商业理解能力,能够更为灵活地运用政策,创造新的政策空间,这都是不同于内地的社会特征。
泰国华社新建的勿洞福建会馆
上述这些特质构成福建经济发展的动力。应该看到,这些特质与福建作为中华帝国边缘省份的地位有着不小的关系。福建经济的发展路径在中国范围内并不典型,在近年来的经济发展中,有问题也有机遇。
那么,福建近年来的经济表现到底怎么样?先来看众所周知的GDP总量和人均GDP。
根据公开数据,2016年福建省GDP总量为2.60万亿元,位列全国第十。
对比来看,2015年福建GDP总量为2.598万亿,排名第十一;2014年GDP总量为2.4056万亿元,排名第十一;2013年为GDP总量为21,760亿元,排名第十一;2012年为19,702亿元,排名第十二;2012年为19,702亿元,排名第十二;2011年为17,410亿元,排名第十二;2010年为14,357亿元,排名第十二。可见,福建一般在31个省区市中GDP排名一直处于中上游水平,排名在第十二至第十之间浮动,近年来排名还有所提高。
在人均GDP上,福建2014年排名为全国第七,首次超过广东省;2015年排名为全国第七;2016年人均GDP排名全国第六。可以说近年来福建的经济表现较为良好,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增速更为强劲,排名没有下滑过。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上,福建2016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7608元,列全国第七。其原因很可能是福建第三产业占比过半,这有利于吸纳就业,并提高居民收入。
此外,近年来许多内陆省份得到了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其GDP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业带动。工业的产值毫无疑问会带来GDP的快速增加,加之许多省份的规模要远远大于福建,在GDP总量排名上是要显著超过的。但是如果看人均,福建经济的表现尚且不错,并没有说不如内地省份。在软环境上,福建依然有一定的优势。
当然,福建经济发展也有自身的问题,缺乏高端产业支撑、距离真正现代服务业还有很长距离、金融业不发达、重要城市房地产经济过度、海外华人社团逐步削弱与宗亲联系、世界市场疲软等,这些都可能影响福建未来的发展。福建的未来取决于其实现现代化的程度,只要没有严重的错误,保持全面现代化的方向,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福建虽然很可能无法与广东、浙江、北京上海一样达到全国一流,但也不会差到哪里。
为什么很多大陆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台资企业工作
我分享有一个我在台资企业上班的经历。这家企业以前在行业里还是很有名的,在台湾是上市企业,不过在哪里大陆一直在走下坡路。我应聘的职位是省级区域经理,其实就一个人负责一个省的销售。视频面试,面试成功去总部办理入职和参加入职培训。
总部工作氛围很压抑,感觉一个个都绷得紧紧的。培训结束后,培训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隐约觉得这企业可能不靠谱,他说希望下次还能见到我们。
往后的工作证实了我的预感是正确的。这企业朝令夕改,承诺给经销商的东西不能兑现,甚至签到合同里的东西都不能兑现,有质量问题不愿意承担,经销商都撂挑子了,只剩下4个,但公司却依然很自傲,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卖不出去是我们销售不力,然后以销售没完成业绩为由,将原来谈好的房租补贴打折,原本是2000一个月的,只剩下了600多,报销两三个月才能下来。
季度会议,如培训老师所说,当初入职的人没剩几个了,放眼看去公司一年以上的销售人员都是老员工了。我其实也不想来的,无奈下家没找好。与其说是季度会议不如说是批判会。会议由董事长亲自主持,一直开到将近凌晨1点,业绩不好的大区经理和省区经理不能坐,要站着开,董事长训话感觉与村妇无异。听说这企业每年在大陆亏损大几千万,靠卖地为生,依靠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在好的地段建厂,过几年再搬迁,其实9成生产线是停工状态。
没多久我就离职了,这是我经历的第一家台资企业,应该也会是最后一家。这家台资企业给我的印象就是没诚信、没担当、没人性,不信任人。
关于本次为什么很多大陆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去台资企业工作和为什么不建议去台资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