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文体知识

小石潭记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小石潭记文体知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小石潭记文体知识的知识,包括小石潭记冷知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小石潭记文体知识
  2. 小石潭记为什么恐怖
  3. 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知识点
  4. 《小石潭记》 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是什么

小石潭记文体知识

《小石潭记》全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游记。散文文体。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本文寂寥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虽处处写景,但又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主观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是一篇声情并茂、极富诗情面意的山水佳作。

小石潭记为什么恐怖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实就是一篇简简单单的山水游记,这篇文章用简洁又生动的笔触,刻画了小石潭动静相宜的优美景色。但是这篇文章中也有一些让人无法完全理解的地方。

比如“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是文章一开头的部分。这句话不难理解,指的就是砍掉竹子,然后开辟出来一条道路后,才看到隐匿在竹子后面的小石潭。不过,柳宗元一行人难道不是去游山玩水的吗?游山玩水为什么要携带伐木的工具?这里有些说不通。

小石潭记为什么是鬼故事

另外,我们常说“水至清则无鱼”,因为如果水太过清澈干净的话,就说明水里面浮游生物少,鱼没有食物,自然无法在清水中生活下去。然而根据柳宗元描述,小石潭“水尤清洌”,清到能够看得清楚水里面所有的石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也不由得让人好奇,这些鱼是怎么在如此清澈的水中存活下来的?

小石潭记为什么是鬼故事

柳宗元在文章的最后也说到了,因为环境过于凄清幽静,寒气透骨,周围又没有什么人,他们一行人也不敢多做逗留,就赶紧离开了。

实际上《小石潭记》不是什么鬼故事,就只是个山水游记,至于其中有些不太符合常识的地方,有可能是柳宗元在写文章的时候,为了追求塑造那种意境美,而有些夸大事实了。

桃花源记和小石潭记知识点

《桃花源记》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和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向、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妻子、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小石潭记》重点词语:

一、词类活用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3、如鸣佩环,心乐之。乐,以……为乐,动词的意动用法。

4、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下,向下,名词用作状语。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6、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凄,使……凄凉;寒,使……寒泠,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生:古义,小青年,后生;今义,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小石潭记》

2、去:乃记之而去。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跟“来”相对。《小石潭记》

三、重点实词

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远逝: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

8、寂寥:寂静寥落。

9、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

10、明灭可见明灭:或现或隐

11、以其境过清清:凄清,冷清清。

《小石潭记》 说明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句话是什么

"伐竹取道"。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原文选段: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白话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此文出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

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

(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

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OK,关于小石潭记文体知识和小石潭记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0 小石潭记
标签: 文体 小石 知识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3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