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曹操身处“乱世”,他是如何自处的的一些知识点,和历史冷知识三国曹操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曹操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曹操,字孟德,乳名,阿瞒!是汉末丞相!话说曹操在历史上的地位,官拜丞相,魏王,在三国的历史上极有重要性!人称乱世奸雄!我却认为,曹操是奸雄之祖!他的性格复杂,极有谋略,大局观强,情商,智商极高!但多疑,孤僻,而且还有异嗜,受到很多人的非议!但不可磨灭的是其才华横溢,对酒当歌的诗词也流传至今!在我的看法就是,奸,才与政治于一体的军事家!要说其历史地位,如无曹操,估计也不可能有下个朝代的稳定!五胡乱华将提前上演!那现在就不好说了!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曹操,曹操的传记,都听过,但一切都是假的!真正的曹操还是在赤壁之战中有所体现,曹操赞孙权是国之栋梁,欲与孙将军会猎于江下?所谓何事?刘备尔!而孙刘联合实超出曹操所料!兵败后,都日夜思念,孙曹刘,三方最终大势,所以养兵二十年!如无司马懿,还不会进攻!虽晋级魏王,却丝毫不敢动武!曹操最终被称魏武帝,也是无耐!人死不可复生,曹操最后就只剩名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多年后,苍海桑田,一切都有历史评批!最后,话入主题!曹操到底历史上地位是什么?我来说,曹操的历史地位就是丞相!
曹操身处“乱世”,他是如何自处的
年少时期先立名,作为默默无闻的城门官因设立五色棒杖杀蹇硕(灵帝身边大太监)亲信而初扬名
壮年看破大势提升自己,黄巾起义后他被权贵发配到东郡做相国,看透了权贵和朝廷的面目辞官回家,专心修身养性,读书习武提升自己
诛灭宦官前,他又出山建议何进不要召集董卓进京
诸侯讨董时,大骂诸侯无能不作为
而后,他开始逐渐变为那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曹孟德
在他的名词里要未战先虑败,把自己的退路留好,且有大气魄发布招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最终占据大义,挟天子以令诸侯,称霸诸侯
历史上的曹操的真实性格是怎样的
操沛国谯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小字阿瞒。藉祖夏侯,後轉曹氏閹門。操少机警,有權數,少好飛鹰走狗,放荡無羁,任侠荡而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异也。
遇相之高人橋玄而异之,睹天下之士而獨惠,托妻子以寄益,由是名重而日昇。
操好兵法,以抄集诸家,而名《接要》。問子将,吾何人?将之答: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姦雄。曹大笑。
孟德初尉廨,統四門而造五色之棒,各具十余,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殺之,罪歛迹以不敢犯。其豪言:我寧負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負我。操用兵若孫吴,罗天下英才以盡用,惜才如命,功庆賞而不啬,書自誌以明心境。夫行事以無常,為詭妙而不測,故曹多疑稱姦雄,其為人而志現矣!
黄巾蝗起,天下紛亂,戮初定而禍内廳,荒亂蜂拥,混戰漂忤犬不吠,千里殺聲無鷄嗚。諸候贼心以窺帝廰。操英謀,散家财而出義兵,挟天子以令諸侯。征討伐而滅諸逆,三國出,立曹魏而吴蜀争,天违願以疾苦,崩息叹,稷未定,子丕繼以癈立,傳之後而炎弑癈,司馬篡以覦東吴,待天數而一統。
曹操的个人魅力在哪
提到曹操吸引人的品质,肯定会有很多人提到“霸气曹老板”这个说法,老实说我对这个说法已经看吐了,感觉几乎是“正史帝”和营销号提到曹操的必备说辞。
既然霸气,那得头顶青天,脚踩大地,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对吧?
然而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人,一辈子有记载哭了至少14次,遇到挫折一度想跑去给人打工,被自己架空的皇帝一声怒斥吓得俯地求饶,汗流浃背,从此不敢朝见,面对自己的敌人“大惧”,甚至还没打开就觉得自己快要掉脑袋了,面对敌人挑战不敢应战,被敌人的攻势吓得要迁都……你觉得这个人霸气吗?
没错,这人就是曹操。
以上说法皆有史料,并非虚构,比如遇到挫折,一度想跑去给袁绍当打工仔,被自己架空的汉献帝呵斥后,吓得俯地求饶,汗流浃背,从此不敢朝见。面对袁绍“大惧”,面对孙权和刘封的挑战不敢应战,被关羽吓得要迁都。
以上并不是为了黑曹操,只是驳一下“曹操霸气”这个流传甚广但个人并不认同的说法。
回到正题,曹操有吸引人的品质吗?
我觉得是有的,那就是曹操具备一些非常先进的思想,而且他还能用自身极强的文学才能去生动地描绘出这些思想。
曹操有些思想的确是远远超越时代的,比如曹操在《董卓歌》,曹操的意思是,你们都说董卓横死是因为缺德,但是郑康成和郭景图这样道德高尚的人为何也会横死呢?可见这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吧。
个人觉得,曹操想告诉大家,恶人要靠我们自己去除掉,美好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不要寄希望于什么报应,没用的。
曹操还在一些诗句中表达了对人的关心以及“人本主义”思想,曹操另外一首《对酒歌》更让人感动,读起来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朦胧而迷幻的满足感。
曹操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别说当时不可能实现,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也实现不了,可以说曹操在汉末时期竟然已经描绘了几乎是终极美好的人类社会形态。
然而……画风一转,曹操嘴上这么说,实际是怎么干的呢?
曹操对百姓的残酷屠杀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光一伐徐州就屠杀数万流民,十万百姓,第二年又接着屠杀。
除了徐州外,曹操在其他地方屠杀的百姓也很多,还在官渡坑杀了几万俘虏,对大臣也是肆意杀戮。
曹操搞的屯田制对百姓的剥削也非常残酷,在曹操统治的区域,百姓起义和逃亡的情况相当多。
如果说曹操自己描绘的理想社会生态是“天堂”,那他实际治下的社会生态称之为“地狱”恐怕也不为过。
拥有远远超越时代思想的曹操,没有成为把人类带出历史循环的“天使”,反而成为了屠戮与压迫人类的“恶魔”。
在仔细研读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后,真的可以感受到思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带来的一股令人颤抖的恐怖与绝望。
个人觉得,把这个归结为曹操个人的残忍与变态,并没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曹操心中始终还装着一份“廉价的善良”。
他在北方进行了生产力的恢复与建设,也减免过赋税,改革过税制,打击过豪强,还推出过福利制度。
曹操成全过关羽的忠义,在荀彧死后,强调薄葬的曹操也给予了荀彧独一份儿的立碑待遇。
当然,要注意曹操的“善良”是廉价的,只有在不怎么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曹操才会把“善良”施舍给别人。
《三国志》中记载的一件小事完美诠释了曹操的“善良”为何是廉价的,有些百姓受不了曹操的徭役逃走,曹操要求对逃亡者斩尽杀绝,最后一些走投无路的人跑来哀求曹操。
面对这些活生生站在自己面前的可怜百姓,曹操虽然不想下手杀戮,却不愿意为了这些百姓牺牲自己的一点儿威信,所以只是让他们快跑,不要被抓到,最终这些百姓还是被抓到了。
事实上曹操一定很清楚,他们不可能逃得过追捕,但不亲自下令杀了他们,这已经是曹操最后残存的人性,在牺牲利益和牺牲百姓面前,曹操最终选择了牺牲百姓。
曹操的“善良”固然廉价,但从中也能看出曹操的内心深处始终残存着对这个世界的善意,他的残忍与罪恶并非与生俱来,说到底,曹操也是他所处的社会生态下诞生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社会才会诞生什么样的人。
曹操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还是个低贱的庶子,他父亲又是个愿意用一亿万钱去买三公之位的官迷,满脑子想的都是升官发财,根本没把他当个人看,也没有教育过他。
他的童年,没有母亲,没有教育,没有温暖,也没有爱,没人教过他到底该怎么去做一个人,他曾经自己写诗描述过自己的童年,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在外部社会同样得不到。
在汉末那个阶级固化进一步加剧的社会,哪怕是曹操这样的上流社会人士,也因为曹家是暴发户,爹是宦官的干儿子,而从小就被其他真正的上流社会人士所鄙视,后来为了当官不得不舔着脸去混士人圈子。
不管在哪,都得不到爱,仿佛永远置身于孤岛之上,这样长期下来,曹操内心积压的恐惧和压抑足以使他病态。
因为上流社会蔑视曹操,所以他会比其他上流社会的人更急于证明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一分子,并通过去蔑视更底层的平民的生命,来凸显自己的身份,对于蔑视他的上流社会,他一方面想得到他们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是刻骨仇恨他们,所以一有机会,曹操屠杀名士同样是毫不手软。
归根到底,有畸形的社会生态,才会诞生曹操这样畸形的人格。
曹操读过很多书,而且思想异于常人,这让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思想,我相信他年轻时候一定痛恨着腐朽的统治者与病态的社会,然而在畸形的社会生态下,他最终还是化为了历史长河中数不清的残暴剥削者之一,成为人类痛苦轮回中的一个黑色齿轮。
其实,曹操并非不知道自己的罪恶,他不但知道,对此还非常恐惧。
曹操死前不久,还在欺骗自己,说自己除了丁夫人外没有负过别人,想减轻自己的罪恶感,但最终,曹操还是承认了自己的罪恶。
看过曹操《遗令》的人,注意力都在“分香卖履”之上,但我觉得,重点是曹操对自己罪恶的承认,我想他应该也不希望今后再有人跟他一样,明明有着先进的思想,最终却依然要成为罪恶链条的一环。
或许弥留之际,曹操在恍惚之间还会看到自己在《对酒》中描述的那个美好而梦幻的理想社会……
曹操身处“乱世”,他是如何自处的和历史冷知识三国曹操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