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故乡的文学常识和故事梗概的问题,以及和故里的冷知识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三贤故里里的贤是什么意思
“三贤故里里的贤”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故乡。贤是指有德行、智慧、才干、知识等方面非常出色和卓越的人才。
孔、孟、荀三位大贤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被后人尊称为三贤先哲,他们的思想、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精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三贤故里的贤,指的是这三位伟大的先哲的出生地,也代表了贤人、贤才等等优秀的品质和特征。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贤故里的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我们走向现代化建设,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牡丹江 冷知识
牡丹江并不是因牡丹而得名,在满语中它的意思是“弯曲的江”。千里牡丹江满族故里。据《清实录》中《三仙女传说》记载:满族祖先清始祖布库里雍顺沿着牡丹江一直漂流到其尽头三姓(今依兰县),平定当地混乱后,在斡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洲。满洲自此始。”
牡丹江之名是由满语穆丹乌拉转译而来的。穆丹有多重解释,除含有恶水、响水之寓意,还有声音、晾网围场、弯曲、鸟夹上的曲木、搓条饽饽(满人弯条油炸食品)、回、次等含义。清代前期,牡丹江是分上下两段分别命名的,晚清才统一命名为牡丹江。近观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刻印的《盛京兴京统图》可知:镜泊湖上游江段称勒富善河(满语:狗舌草),北湖头以下的下游江段被称为珊尔哈河
故乡的文学常识和故事梗概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故乡》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扩展资料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
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
《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故乡云现代文阅读答案
1.明确结论:故乡云是一篇描写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追忆的散文。
2.解释原因:故乡云通过作者回忆故乡的亲身体验,揭示了故乡在他心中永远的地位。同时,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生活的怀念与热爱。
3.内容延伸:故乡云的主题是关于家乡的,因此可以把这个题材延伸到我们自己对家庭和故土的情感。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体味到,有时候一些小事情与故乡的联系会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依恋感和情感寄托。
4.具体步骤:阅读这篇文章时可以先理清结构,了解作者的思路,然后通过文中细节的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可以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描述,并且思考自己对家乡的记忆及感受,然后在文章中寻找共鸣点。最后,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主题,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