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古人为什么知道月球很冷,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以及太阳地球月球冷知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同时看到太阳和月亮的时候,地球的另一面是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黑夜
当然啦,那还用说吗?!难不成有两个或以上的月亮或者太阳吗?
月明星稀,没有月亮的夜空,繁星满天,但是,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人的行为一般情况下是由天象决定的。查查看吧……
古人为什么知道月球很冷,天上一天地上一年
古人对天体的认知还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想象阶段,因此很多说法并不准确,只是猜想而已。这些猜想在民间长期的流传中,有的渐渐发展成了神话传说。
比如本问题所列举的,月亮很冷,因此有广寒宫之说;又所谓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神仙打个盹地上已数年等。这些话其实毫无根据,但有些说法与现代科学有那么一点点巧合,许多人就认为古代早就发现了真理,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
历史发展的真相是,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才渐渐走出了蒙昧,人类文明也从刀耕火种,到农耕文化,到机械化和自动化,从黑暗走向光明。现在我们j就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的谬误。
月球真的“很冷”吗?要说月球冷,也不错。古人也知道山越高,就越冷,月球在太空,当然就更冷了。但具体说来,月球是无法用一个“很冷”概括的。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地外天体,自己并不发光发热,而是依靠反射太阳光才发光,因此在恒星和行星的分类中,属于行星类天体。但行星有几个条条框框,其中要求行星围绕着恒星公转,在太阳系的行星就必须围绕着太阳公转这一条,月球是完全不具备的,因为月球并不是围绕着太阳公转,而是围绕着地球,或者说围绕着地球和月球共同形成的质心旋转。
因此月球虽然是一个类地行星类天体,但不属于行星,而是属于地球卫星。月球距离地球平均只有38.4万千米,也就是1光秒多一点。
月亮虽然在寒冷的太空,但并不光是冷,而是冷热两重天。由于月球没有大气,因此无法对太阳辐射进行阻挡或保存,这样当白天太阳照射在月表时,就是直接暴晒,温度最高可达160℃;而夜晚或背阴处,没有了阳光照射,温度就会骤降到-180℃。
我想古人之所以说月亮“很冷”或者是广寒宫,主要是与太阳比照。当太阳出来时,阳光照射就感到温暖或者很晒人,而到了晚上月亮出来,就像一轮冰清玉洁的玉盘,月光洒在大地,一片皎洁,就感到清爽冷清,由此就想象出来月球“很冷”吧。
其次再说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有无道理古人说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依然一点根据都没有。首先这个天上是指哪里?是指月亮还是指太阳还是指星星?或者还是指虚空?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在地球上所谓一天,就是地球自转一周,也就是以地轴为核心,地球整个球面被太阳照了一圈,按照人类确定的时间刻度,就是24小时一个昼夜。
而地外其他天体的运行,如果都这样确定为一天的话,就是根据各自不同自转周期来确定。月球由于被地球潮汐锁定,只有一面一直向着地球,这样它要围绕着地球转一圈,自转才能完成一圈,这一圈需要27.32个地球日,也就是说要按照地球时间,27.32天太阳才能够照射月球一圈,月球上的一昼夜要655.68个小时。
而太阳系其他各大行星呢?我们按距离太阳由近到远,地球以外的七大行星自传周期为:水星约为58.65个地球日,金星约为243.02个地球日,火星约为1.026个地球日,木星约为0.41个地球日,土星约为0.44个地球日,天王星约为0.72个地球日,海王星约为0.67个地球日。
这些星球哪一个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呢?比较短的一天还没有地球一日长,最长的一天是金星,自转一圈要243个地球日,是八大行星中转得最慢的,也没有地球一年啊。
再来看下一年是什么个概念。所谓地球一年,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从黄道面一个虚拟的点开始,再回到这个点所花费的时间,约365.25天。其他的七大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是:水星约为87.7个地球日,金星约为224.7个地球日,火星约为686.98个地球日,木星约为11.86个地球年,土星约为29.5个地球年,天王星约为84.8个地球年,海王星约为164.8个地球年。
这些行星公转周期最长的达到地球的164.8年,最短的只有地球的0.24年,与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有在相对论条件下,时间才变得奇异起来。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或者许多年的效应,是爱因斯坦在100多年前才发现的,这就是时间膨胀效应。
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中指出,时空是相对的,在不同的参考系,时间流逝是不一样的。这种流逝的变化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引力,一个是速度。通俗地说就是在引力越大的地方,时间流逝越慢;在速度越快的系统里,时间流逝也越慢。反之时间流逝就更快。
这种时间流逝的变化叫做时间膨胀效应。但这种变化在一般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要在极端情况下,才会显得很明显。计算时间膨胀效应的公式有两个,一个是引力(重力)时间膨胀效应,简单表述为:t‘=tx√(1-2GM/rc2);一个是速度时间膨胀效应,简单表述为:t‘=t/√[1-(v/c)2]。
引力时间膨胀效应根据引力时间膨胀公式,在月球上时间流逝就比地球要快一些,这是因为月球上引力只有地球的1/6。但这种变化是很微小的,一天只有约57毫秒,一年累计下来也就是比地球慢约21秒钟,就是比地球人要老得更快些,这种快是一年快21秒钟。
而如果到了太阳上,由于太阳表面重力是地球约28倍,因此在太阳上时间流逝就会慢一些,但这种慢也是很微小的,地球上过了1秒,太阳上只过了约0.99999789秒,也就是约慢百万分之二,这样过了1年,就慢了63秒。也就是比地球人老得慢了63秒钟。
在重力时间膨胀里,在极端重力条件下,比如黑洞周围,时间就趋于无限放慢,到达黑洞视界,也就是那个极端引力范围,时间就会停止。
速度时间膨胀效应而根据速度时间膨胀公式,要达到光速一半以上,也就是每秒15万千米的速度,时间膨胀效应才较明显。速度越快时间流逝越慢的效应约为:50%光速,时间为地球的1.155倍;达到光速的99%,时间流逝比地球慢7倍,达到光速的99.99%,时间流逝就会慢70倍,以此类推,速度每在小数点后面增加两个9,时间流逝就增加1个数量级,这样如果达到光速的99.999999999999%,时间流速就比地球要慢707万倍。
也就是说在接近光速的飞船里,天上一天根据速度快慢,可以顶两天或者许多的许多年,越无限接近光速,时间流速就越慢,而到达光速,时间停止,空间为零。
这些时间膨胀理论早就不停留在理论上了,而是在无数的观测和实验中得到了验证。基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已经运用于今天的所有科学中,这样,才有了今天航天的发展和无数科技成果,如导航的精准性,如果不用相对论调整天地时钟,就会把所有的飞机、轮船、汽车导到爪哇国去了。
但这些科学理论与古人说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完全不搭架在几千年前,古人连地球是圆的都不知道,连月球大还是太阳大都不知道,甚至幻想站在地球上的后裔,可以射下九个太阳!连遥远的恒星有的比太阳大多了,而地球只是太阳质量33万分之一这些基本常识都毫不知情,怎么可能知道相对论这种高深理论?
这里,我们并不是贬低古人的智慧和能力,而是说明人类文明本来就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古代那个时代,现代科学还没有出现,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完全还处于对表面现象认知,因此很多想法都是从表面去认知的,对弄不清的事情只能往神秘主义和神鬼玄说上扯。
而万事万物深层次本质认识,就只在这个基础上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最终在现代数理化知识和以定量分析为基础的实验研究中,逐步得到发展并丰富起来的。
如果把现代科学发现和研究,硬要安在古人头上,认为古人早就知道了,则只能是愚昧的继续;但现代科学也是从古到今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否认这一点,也是对人类文明本身的否定。这两种误区都是我们要注意和避免的,最重要最科学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
说了这么多,有这些认知误区的朋友明白了吗?欢迎讨论,感谢阅读。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给个点赞和关注吧。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为啥会有白天黑夜月亮太阳地球之间与它有什么关系。天文。谢谢
你是常识都不知道么。。。
地球与月亮组成地月系,其中一般以地球为中心星体,可以说月球绕地球转。
地球会自转(即约24小时g完成一次转动),且以29.79公里/秒的速度绕太阳转动。
在不被太阳照到的那一面就是黑夜,被太阳照到的那一面即是白天。
推荐观看下天体运行的科普类视频。
关于月球的最新冷知识有什么
月球是全体人类共同的图腾。“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千载之下,月球一直能引发人类无限的迷思和柔情,人类也不吝将各种美好的名字和词汇赐予月球:狄安娜、嫦娥等等。
距离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已经50年。此后,我们对这个地球最近邻居的了解突飞猛进,对它的痴迷也从未减弱。美国趣味科学网站在7月16日的报道中,为我们梳理了有关月球的5个最新且最迷人的科学发现。
表面有水在“跳舞”
长期以来,科学家认为,月球表面干燥,不适宜液态水存在。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月球勘测轨道器”(LRO)提供的数据表明,月球上有水冷冻在月球两极陨石坑中孤立的冰穴里。LRO最近进行了升级,升级后的设备“莱曼阿尔法测绘仪”(LAMP)让科学家们可以近距离观察月球表面的水。LAMP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一天内月球表面的变暖和变冷,水分子会在月球表面“跳舞”。探测发现,月球向阳面水分子大部分时间与月球土壤紧密结合。月球在中午前后表面温度达到峰值,月球受热,水分子融化并被加热,然后在不同的寒冷地点“手舞足蹈”,直到找到一个足够冷的地面,再被月球表土吸收,或在被吸收前上升进入大气层。NASA强调称,月球水是随着时间推移而积累起来的,而不是像以前推测的那样来自太阳风中并以“雨滴”形式落下。对于人类探险者来说,月球水可被人类用来制造燃料,或用于辐射防护和热管理。当这些材料不用从地球运来时,未来探月任务将会变得更为经济。包括美国在内的多国均透露要在不久的将来在月球打造有人月球基地,因此,这些新发现为将来登月任务中利用月球土壤之水打开了大门。
南极下方有大量金属
与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相比,月球并不是特别大。然而,它相对较小的尺寸掩盖了其最有趣的特征之一:一个直径约2240公里、深13公里的巨大陨石坑——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该处也是我国的月球探测器嫦娥4号的着陆点、玉兔二号的活跃地。南极—艾特肯盆地在大约40亿年前形成,是太阳系中保存下来的最大的陨石坑。虽然更大的撞击可能发生在整个太阳系,包括地球上,但大部分的痕迹已经消失。今年4月,研究人员在《地球物理通讯》月刊撰文称,南极—艾特肯盆地地下深处埋藏了约2.4千兆吨的巨量金属,其显然正在改变月球的引力场。研究人员不确定这块巨大的金属是如何被困在月球表面之下的。模拟结果表明,它可能是铁镍小行星的重要残余物。这颗小行星坠毁在月球远端,并在大约40亿年前形成了巨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这些巨量金属的“庐山真面目”有待进一步的探测才能揭示。南极—艾特肯盆地是研究宇宙中灾难性撞击事件最好的自然实验室之一,这是一个古老的过程,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岩石行星和卫星。
月球正在收缩震动
一项基于阿波罗任务数据的新研究发现,和地球一样,月球在地质构造上仍然很活跃,就像我们的地球产生地震那样,月球也在产生“月震”——可能是因为月球正因内部冷却而收缩形成断层,引发了月震。科学家重新审视了1969年至1977年间执行阿波罗登月任务的地震设备收集的月球数据,他们将月震数据映射到月球表面的逆冲断层或陡坡(阶梯式悬崖)的卫星图像上,得出了上述结论。他们表示,当地壳运动时,一部分地壳被推到另一部分之上,就形成了断层。这些断层从表面上看是不寻常的悬崖,矗立在高处,绵延数英里,在NASA的LRO拍摄的图像中可见。研究人员发现,大约25%的月震可能由这些断层释放的能量产生,而不是由小行星撞击或月球深处的活动产生。研究人员写道,这些断层广泛散布于月球表面各处,存在时间估计不超过5000万年,断层的年龄和分布暗示它们在月球内部冷却时出现,导致其外壳收缩。
月球并没那么“富有”
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地球“相依相伴”直到现在。在很多人眼里,月球不仅是一颗卫星,或许更像是一个未知的“聚宝盆”,但最近的一项研究或许要让他们失望了!是的,想去月球淘金的朋友(当然,前提是到得了月球),还是放弃吧。最新研究表明,月球上金、铂等“高亲铁元素”(HSE)的储量远比地球上的少。所谓高亲铁元素,是指高度亲近铁的元素,即金、铱、锇、钯、铂、铼、铑和钌等,而研究发现这类元素在地球的地壳中比在月球中丰富得多。要解释这一点,科学家们不得不追溯月球的形成历史。大约45亿年前,一颗被称为“忒伊亚”(Theia)的火星大小的行星猛烈撞击原始地球,撞击将两个天体上的大量物质抛洒到太空中,随后,喷射出来的有些物质重新回到伤痕累累的地球上,有些物质则合并到一起形成了月球。既然如此,为什么地球上的高亲铁元素比月球多很多呢?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金属可能是后来小行星撞击地球带到地球上的。此外,月球的引力较弱,因此月球不太善于抓住撞击物(包括HSE),导致很多物质都跑到太空去了。而保留在月球上的少量HSE可能在月球的岩浆海洋冷却和凝固之前到达,因此,这些物质被纳入月球的内核中,导致这些元素在月球上探测到的比较少。
月球是个“双面娇娃”
自“阿波罗”时代起,科学家就知道,月球有两面:面向地球的一面较为平坦;月球背面则起伏不平,遍布成千上万的撞击坑。为什么会这样?澳门科学家给出了答案:远古时期一颗矮行星与月球的碰撞给月球表面留下了永久伤痕,使其变身为“双面娇娃”。模型显示,月球如果与比谷神星这种矮行星略小的天体相撞,最吻合现在这种两面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个天体的直径约780公里,以每小时22500公里的速度与月球靠近地球的一面相撞,撞击产生大量碎片,最终落在月球背面,使月球背面月壳比近地一面厚5—10公里,也使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没有多少陨石坑。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撞击假设还有助于解释为何在地球和月球表面测量到的钾、磷和钨-182同位素存在差异,这些元素可能来自这次大撞击,在月球形成之后降落在月球上。此外,新研究也为进一步解释太阳系内其他不对称天体(如火星)提供了新见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月球真正的“内在”还有待我们重返月球,深入研究,才能揭示。
OK,关于古人为什么知道月球很冷,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和太阳地球月球冷知识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