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哪些关于方言的搞笑故事(古代有哪些关于方言的搞笑故事名字)


大家好,关于古代有哪些关于方言的搞笑故事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冷知识方言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古代有哪些关于方言的搞笑故事
  2. 古代普通话是什么方言
  3. 古代人的东北口音是什么样的
  4. 中国古代人方言各不同,如何写诗押韵

古代有哪些关于方言的搞笑故事

「夥涉为王」——古楚方言引发的「砍头血案」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伙)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文言看得累,我用白话说一下大意:

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涉,当了王以后,有一个当年和他一起「搬砖」的「屌丝」来找陈涉。

看守王宫的卫兵就直接把他神经病给绑起来,丢在一边,也不通报陈涉。

恰好,陈涉坐着「奔驰600」出宫,被他看到了,他就拦住座驾大喊:陈大王,是我呀!!!

陈涉一看,原来是曾经一起给地主耕田当长工的楚国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于是,陈涉就叫他上「奔驰600」,一起回到王宫。

楚国老乡一进「大观园」,见到王宫高大巍峨,奢华精致陈设,就用楚国方言发了一个赞叹:

夥颐(huo3yi2)!涉之为王沈沈者!

「夥颐」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多呀、大呀」,大致意思就是:「真牛X,陈大王真是王者气派」!

没过多久,天下就开始传闻「夥涉为王」,暗含讥笑陈涉是「屌丝」突变「土豪」。

当天下人都在嘲讽「夥涉王」,但陈涉的楚国老乡却越来越2b,见人就说跟陈涉在一起的「搬砖史」,钢铁基友,情比金坚。

陈涉手下的谋士说,你的楚国老乡太沙雕了,如此妄人,有损大王的权威。

于是,陈涉就把这个「夥颐老乡」杀了。

可见「夥涉为王」这个成语,虽然出自陈涉,也是匹配黄巢、李自成、洪秀全......这些人的人设:

起自底层,振臂一呼,席卷天下,其兴也勃,

屌丝逆袭,不可一世,腐化滥杀,其亡也忽。

可见「屌丝逆袭」虽然很励志,但是如何避免「夥涉为王」是一个古老的难题!

毛爷爷深谙其理,他进北京的时候,就说:我们绝不当李自成。之后,反复强调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足见其清醒。

楚人谓「多」曰「夥」,其实汉代扬雄的《方言》就有记载:

《方言·卷一》:硕、沈、巨、濯、吁、敦、夏、于,大也。齐宋之间曰巨,曰硕。凡物盛多谓之寇。齐宋之郊,楚魏之际曰夥。自关而西秦晋之间。

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引用过东汉学者服虔的解释:

楚人谓多为夥,又言颐者,助声之辞也。谓涉为王,宫殿帷帐,其物夥多,惊而伟之,故称夥颐也。

宋代字书《广韵》:

夥,胡火切,楚人云多也。

清胡文英的《吴下方言考》云:

「夥颐,惊羡之声」

民国章太炎的《白话与文言之关系》也谈论过这个问题:

《史记·陈涉世家》:『伙颐,涉之为王沈沈者』,伙颐、沈沈,皆当时鄙俗之语,不书,则无以形容陈客之艳羡。

一句楚国方言「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之所以能传遍天下,我想还是因为很多方言土语,其实比书面语更具感染力、更生动。

古代普通话是什么方言

1.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雅音”是当时的“普通话”,也叫“古河洛话”,这种语言,现在已经失传了。

2.在隋唐时期,“中古汉语”是当时的的“普通话”,这种话今天也失传了,但是,今天的闽南语,和“中古汉语”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有较高的相似度,但并不完全一样。

3.在宋代,“宋音”,又叫“中州音”,是当时的“普通话”,今天也失传了,但是,今天的客家话,和“宋音”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有一定的相似度。

古代人的东北口音是什么样的

现代的东北方言(不包括辽东半岛),从语音来说,就是18世纪的北京话的后代

19世纪末,由于大批胶东移民涌入,造成吉林的平翘舌音产生了大规模的混乱

词汇的话,满语借词是最大特色

辽东半岛的方言,包括最有名的大连话,是18世纪胶东话的后代

其实如果所有的东北人都坚持讲祖籍方言,今日东北应该有至少40%的人讲胶东话

但是因为直隶移民更强势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共同语——北京话,在18世纪的沈阳扎根

不断同化着后期来自河北山东各地的闯关东移民

今日的北京话和东北话,可以类比于,标准英腔和标准美腔

标准美腔(五大湖)基本就是18世纪伦敦话的后代

最近200年伦敦的语音变迁,都跟标准美腔没有任何关系,但跟波士顿、纽约、澳大利亚有关系

同时标准美腔也有自己的变迁

同样,最近200年,北京的语音变迁,跟沈阳几乎没有关系(沈阳自己也在变)

但跟哈尔滨、承德、赤峰这些新地方有关系

所以这些地方,比沈阳要更接近北京话(摘自知乎-林虚谷,侵删)

中国古代人方言各不同,如何写诗押韵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中国古代各地方言不同,写诗是否就可以自行其是呢?答案有几种情况,如果你只是想自娱自乐,那当然是你爱咋咋地,只要读起来爽口,言之有物,言之有趣,自然和之如众,你立马就成高大上;但如果你想跻身上流,并想以此谋个一官半职,并“藏之于名山,流传于后世”,那是有相当要求的。

中华诗歌文化有两大源泉,即先秦时代的《诗经》与《楚辞》。《诗经》中的“风”,即中原各诸侯国民间民歌,那是可以按自己方言口语押韵的;“雅”有大雅小雅,是周朝京畿地区,按周朝官方“雅言正声”押韵,是当时的“雅声正乐”,代表着上层贵族文化;《楚辞》则是按楚地不同地区方言押韵的,即屈原《离骚》按楚地官方语押一套,吴越闽地的《越人歌》押另一套,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真正的百花齐放。

中国古代至少从三千年前的西周起,就有了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普通话“雅言”,也叫官话,流行于官场和上层贵族。以后历朝历代,都有属于自己朝廷的“官话”,一个朝廷如果没有钦定的官话,那么这个朝廷就失去了正统地位,统治就失去了合法性,不能受命于天,这在当时是与天同大的大事情,丝毫马虎不得。

到了隋代,由陆法言主持,创制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韵书《切韵》,以后的《广韵》《平水韵》都是在此基础上修定的。有了官方韵书后,后来的科举考试,吟诗作赋那就必须按钦定的韵书押韵,否则一票否决,官场门都摸不到啊!唐代著名诗人张打油,写诗多用乡俗俚语,也不按官方韵书押韵,尽管其诗广受欢迎,但始终得不到官方肯定,所以流存至今的诗作很少,因为谁出诗集都不会选取不受官场待见的诗作,有风险。因此张打油只留下了“打油诗”祖师爷的空名号,不能不让人遗憾。

我们现在也一样,自娱自乐,你爱咋咋地,只要顺口,大家喜欢,谁也管不着。但如果想去拿个奖,谋个某某协会注册“诗人”,要可能就要装扮装扮,屈身委屈一下了。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4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