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北宋教育机构怎么样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北宋教育机构怎么样以及宋朝教育的冷知识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宋代教育采取(),主要特点是分级教学
宋代教育采取(官学与私学并行),主要特点是分级教学书院优点:打破地域限制,入学条件宽松;重在培养品德;教学方法自由,立足自学、质疑,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带动学术发展传播;尊师爱生,师生关系融洽。
北宋教育机构怎么样
北宋教育机构有官办教育机构和私塾之分,在如今我们称之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作为北宋官办教育的中心,东京城多类型教育机构并立,这些教育机构要么是去挑学生,要么是让学生来挑专业,总之和现在的学校一样,有着各种准入门槛。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教育机构,它们分别有着怎样的准入门槛。
一、国子监
这是国家最高教育机关,只接收官僚贵族子弟。
那时候学校和我们现代的法院一样,有最高之说,而现在已经没有这样的最高教育学府,大家都是普通高中、普通初中、普通全日制大学,即使有分别,那也是公立和私立之别,学级之别。
二、太学
原本在国子监之下,主要收的是一些下级官僚子弟及庶人。后来逐渐受到政府重视,成为北宋最高学府。
太学中不乏才智卓越的人才,北宋的文官多而武将少,这许多文官就来自于太学的学生。
三、宫学
宫学是皇室近亲封王者的子孙就读的学校。虽然弟子身份更在国子监之上,但由于亲王子弟特殊身份,宫学可以算作国家官办教育机构,或者将之视为皇家私立教育机构,专属一家之教。
四、宗学
这是较为疏远的宗室子弟就读的学校。
五、武学
虽然宋朝一直都不重武,防武将,可是武学作为军事力量的保障,依然有着很高的价值,宋仁宗庆历三年成立武学,该门类教授学生学习诸家兵法、成败经验,将《孙子》《李卫公问对》《三略》《尉缭子》《吴子》《六韬》《司马法》等七部兵书作为武学教科书,对当时的武生进行谋略上的教育,这就打破了只在书本上学的局限,将理论与实践并举。武生们既要有谋,还要有力,这是北宋朝廷对武将人才的高要求。宋朝有名的武将有:狄青、岳飞。
六、律学
律,法律也。顾名思义,这是一个教育人树立法治观念,学习法律知识的学府机构。律学设立在朝集院,律学的学生来源为举人和朝廷命官,有点像如今的公务员教育,深造官员的法律素养,提高他们的政治办公水平。
七、书学和画学
书法和绘画是宋人酷爱的两大领域,这里面才子众多,结合宋词,为后人留下来许多珍贵的墨宝。
八、医学和道学
医道不离家,故而一起说,医学和道学不仅济世救民,更有许多悬说,让许多文人也对医道着迷,大加猜想。
九、地方府学
如今很多大学前面会带有城市或省的名称,这就是地方标志在学府机构名称中的展现。北宋当时也有这样的学校,比如开封府学。
这九大类学府机构中,前四处,即国子监、太学、宫学、宗学是按照学生身份的等级来分门别类的,而后几种,即武学、律学、书学和画学、医学和道学则按照专业方向来进行划分,最后是地方府学,以办学地域创设分类。
北宋的学府机构虽然有层次区分,专业分类,地域限定,但由于接受教育的总人口占比不大,专业类型也局限于一定领域内,因此算不上十分普及,仍体现着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
北宋兴学原因
北宋初期,乱世渐平,社会安定,朝廷虽多褒奖文事,却又无力广设州县学校,故“士子病无所学,往往相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讲习之所”。书院由此进入兴盛阶段。
正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在《鹿洞书院记》中所称:“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镐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阳及此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书院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广大士子读书求学的愿望;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朝廷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为朝廷培养了大批文治人材,因而尤得政府的赞助和鼓励。
北宋景、庆历以后,至北宋末年,随着朝廷历次大规模兴学,官办的州县学校渐起,书院沦入沉寂,达百年之久。
南宋书院教育的复兴,大体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由程朱理学的发展促成。理学奠基于北宋,成熟于南宋,在南宋几起几落,虽曾几度占据太学讲席,但屡遭朝中权贵排抑。为了专研学术,讲明义理之学,并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扩大影响,积极发展书院教育,创办书院、宣讲性理,并以书院为论坛,争鸣学术,指论朝政。
诸如: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吕祖谦、真德秀、魏了翁、胡宏、张杖等著名的理学家,都是积极创办和推进书院教育的代表人物。
其二,南宋官学虽有国家资助经费,但往往流于形式,失其教学之实,士子游学,“非图啜以给朝夕,则假衣冠以诳流俗”,“迂阔于事,无补于时”。官学的不振,自然造成文化教育领域的空荒,而具有较高教学质量、形式灵活、学风生动的书院,便得到土子的青睐,获得较大的发展余地。
其三,科举制度的腐败,导致士学风气的堕落,一些志趣高洁、仰慕圣学的学者厌恶仕禄功利之学。而书院提倡高风气节、不为功名利禄折腰、自由讲学,专研学问,推崇修己至诚之道,与腐败的官学形成鲜明对照,故尔被一大批文化素养较高的士子所敬慕。
此外,佛教禅林的影响和南宋印刷术的持续发展,也为书院振兴提供了客观有利的条件。
“苏湖教法”指的是什么
苏湖教法”是北宋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洲二地办学,使用的一种新的教法。这种教法改变当时重辞赋的学风,而重经义和时务。
他在校中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研究经学基本理论,治事斋则以学习农田、水利、军事、天文、历算等实学知识为主,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
范仲淹当政兴学时,曾取其法,“著书令于太学”。此谓“苏湖教法”。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