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让人难以相信的冷知识和夏日科普冷知识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来表示日期,六十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不过,天气是否酷热难当,并不会因为庚日来得迟或早而受到影响。修立鹏表示,像数伏、数九这样的传统,是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天气变化,指导生活与生产,现如今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误差”也早就超过三伏的计算规则了。
秋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季节,通常从每年9月底或10月初开始,到12月底或1月初结束。以下是一些关于秋天的科普知识:
1.季节变化:秋天是夏季向冬季过渡的季节,气温逐渐下降,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增大。
2.叶子变色:秋天是叶子变色的季节,由于日照时间变短,树叶中的叶绿素分解,显露出红、橙、黄等色彩。
3.果实成熟:很多植物在秋天结出果实,如苹果、梨、葡萄等,成熟后可以收获。
4.动物迁徙:一些鸟类和昆虫在秋天开始进行迁徙,寻找适宜的栖息地或温暖的环境度过冬季。
5.秋分和霜降:秋分是秋季的重要节气,标志着白天和夜晚的时间相等。霜降则表示气温逐渐降低,出现霜冻的可能性增加。
6.丰收季节:秋天是农作物的丰收季节,农民们收割庄稼并储存粮食以备冬季使用。
7.气候干燥:秋天气温适宜,湿度相对较低,容易引起皮肤干燥、唇裂等问题,需要注意保湿。
这些是关于秋天的一些基本科普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任何进一步的问题,我将很乐意为您解答。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