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冷知识

中国人必须知道的历史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快来了解一下吧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中国的冷知识,以及新疆历史冷知识图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的新疆是什么朝代开始种葡萄的
  2. 阿拉塔汗历史

葡萄原产于西亚,那么把葡萄带到汉土的是谁呢?有人说是张骞。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的艰辛才回到汉朝。持此观点的主要有俄国学者布雷特施奈德(1833-1901)等人。据10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征服大宛,携葡萄种归汉。张骞是出使西域并生还归汉的第一人。就像在日本,凡事之始都归结为弘法大师一样,西域物品的传入也大都被当作是张骞的功绩。不仅葡萄,还有苜蓿、石榴、核桃,等等,都被认为是由张骞带回中土的。这作为谈资固然有趣,但在《史记》中却没有确切记载。张骞在从西域归来的途中遭遇匈奴,被监禁一年之久。他不是获释,而是乘隙逃走才得以生还。植物种子细小易藏,带在身上想要躲过严格的搜身并非难事。不过,又不是什么重要的密信,张骞当然不至于那样用心地保护葡萄种子,想必至多是在回到长安之后如此这般地说起葡萄的形状罢了。张骞回到长安的时间是公元前126年,而“贰师将军”李广利从大宛凯旋是在公元前101年,前后相距二十五年。如史书所记,张骞归汉后,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得到发展,规模最大时,一年间往来的使节团多达十几批。使节团的目的多为物品交易,以商人的眼光来看,在这二十多年间,应该不会漏掉葡萄这样的物产。《太平御览》中注明这项记载出自《汉书》。但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述,李广利破大宛之后,汉使带回“蒲陶”、“苜蓿”的种子,并将其种植于离宫之外。也就是说,带回种子的并非李广利,而是那些为了解救人质或前往示威而被派遣到西域的使节。总之都是李广利远征的成果,所以把葡萄的传入归在他的名下也不为过。

阿拉坦汗(公元1507~1582年),明史代籍称俺答、安滩、谙达等,系成吉思汗17世孙,祖父是实现蒙古大一统的“中兴烈主”达延汗,父亲巴尔斯博罗特是右翼三万户济农(副王)。三岁时,就养于蒙郭勒津(驻牧土默川的一个部落)的额伯凯阿噶·锡尼凯乌尔鲁克。

阿拉坦汗骁勇善战,冠绝当时,足智多谋富有韬略,守土拓疆,军功卓著。他率领军队先后6次征讨兀良哈部;4次进军青海,征服卫拉特和撒拉卫郭尔;多次深入新疆征讨卫拉特四部……终于称雄北边。在与明王朝的军事斗争中,采取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绕道奇袭等战术,多次进入今山西、河北,一度围困北京。阿拉坦汗一生对外进行45次大战役,可谓屡战屡胜,取得赫赫战功。为此,蒙古汗廷赐他索多汗称号。蒙古人尊呼他为“圣狮”。

阿拉坦汗在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还注重发展土默特部经济,使丰州滩得到空前的开发。土默特部原来以畜牧为主业。阿拉坦汗主政后,畜牧业得到更大发展。畜产品自给自余,逐年增加,具备了同内地贸易的经济条件。阿拉坦汗发展农业,主要依靠出边汉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白莲教主吕鹤、赵全等投奔土默特。阿拉坦汗妥善安置了他们,而且听其意见,出榜招纳边内汉人,在板申周围从事农业生产。数年之间,板申汉人达5万余人,开田万顷,村连数百,“耕种市廛,花柳蔬圃”,与中原内地无异。又过10年,汉人发展到10万。大批汉人愿意迁移来此的主要原因,是阿拉坦汗采取薄赋轻徭政策,“岁种地不过(纳)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所以,到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再度互市时,土默特部已不提出用牛羊换粮食的要求。手工业方面也呈现繁荣昌盛景象。产品有弓箭、戈矛、盔甲、皮箱、摇车、银碗、金杯、金鞍、辔、踢脑、金印、念珠、酒、高烛等,并出现烧砖、造纸等手工业中心。经济繁荣,推动了城镇和寺庙建设。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有哪些中国历史冷知识
标签: 中国 知识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3/16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