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墓碑上“显妣”、“显考”是什么意思(显考墓碑碑文)

农村墓碑上 考 妣 故 显 有啥特殊解释 看完涨知识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农村墓碑上“显妣”、“显考”是什么意思,以及释具行为什么要坐化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河南西灵山在什么地方
  2. 农村墓碑上“显妣”、“显考”是什么意思
  3. 梁武帝为什么要佛教徒不准吃肉呢
  4. 水浒传开头写洪太尉释放魔君,这个玄幻的开头有什么意义

河南西灵山在什么地方

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南面44公里处,与避暑胜地鸡公山遥遥相望。

罗山灵山,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南面44公里处,与避暑胜地鸡公山遥遥相望。灵山旧名为霸山,因其“每有云气覆顶必雨,验之信然”,帮改称灵山。灵山山体面积40平方公里,主峰金顶海拔27.7米,为罗山县第二高峰。灵册山势奇伟,古刹掩藏,松竹繁茂,花草竟芳,山泉潺潺,鸟鸣婉转,云雾缭绕之外,更添了几分朦胧,几分神秘,几分新奇。

灵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佛教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灵山旧有“七寺三庵”,其中灵山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千百年来,灵山寺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被誉为“灵山三奇”。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宋、明两朝开国皇帝都曾御驾灵山,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三上灵山,敕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住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御赐半副銮驾、金瓜、斧钺,亲笔御题“圣寿禅寺”匾额。清康熙51年,灵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成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师。灵山寺与东南亚佛教往来甚密,在东南亚,尤其是在印度享有盛誉,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专程拜谒杲英墓。寺院分为三进,中院有一水井,其味甘美无比,为灵山泉之一窍,名为“圣井”。传说这股山泉是从后殿佛祖座下喷出,经中殿流入院内而得名,列灵山入景之冠,名为“圣寺圣景”。寺内西厢院有一株上粗下细的“倒栽柏”传说为宋时寺内主持和尚昊英所栽。昊英和尚是否得道无人知晓,但倒栽柏至今枝茂叶碧,无限生机。灵山寺僧源于北京西山,主持“鹅头禅师”终日静坐修行,头发长久不剃,以后代代相传,都不剃头,许多佛门人称他们为“恨头僧”,灵山寺还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僧尼合一寺庙。灵山寺现代高僧释无烦,1996年圆寂火化遗体时出现700多粒舍利子和七彩舍利花,这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仅是第二例,轰动海内外。

农历三月一日是灵山寺的传统庙会,逢会的数天之中,弯弯的山道上车水马龙,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时期日逾数万人。

灵山寺还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见证。1939年,李先念同志在此住,并在此主持了鄂豫皖边界重要军政会议,我军不少高级将领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灵山还是鸟类的乐园,常年栖息在这里的鸟类达到218种,有白冠长尾雉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1980年被定为省鸟类自然保护区。灵山出好茶,所产“灵山剑峰”获省优质金奖,登山游寺之后饮水思源上一杯香茶,惬意无比,疲劳全消。

2007年8月20日,灵山风景名胜区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灵山峻峰秀泉

辽宁灵山在葫芦岛市西北45公里处,现属连山区山神庙子乡凉水井子村。村南山根有一池泉水,清凉透彻终年流淌,村名由此而得。景区范围约9平方公里,特色是:山峰峻秀、古刹雄奇、岩石怪异、石洞幽深。灵山寺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山景观很美,层层远山雾罩真容、陡峭巨石上,劲松傲立岩缝生根。怪石形象生动有趣,像玉兔、肥猪、山羊、猛虎、顽猴……当地人们常说:“灵山的石头砬子藏着十二属相”游人惊叹真是天然造就,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石洞也有奇观,透光的山顶叫“南天门”,石棚大厅叫“无极洞”,里面能容纳上千人,顶盖滴水纯净,用它洗头头清眼亮。还有冰流洞,大仙洞,真是神通奥妙。过梨园向寺庙进发,古代楼群立于山谷之中。石板架设的“天桥”凌空搭起纵横相连。慈航楼位居中心,实心底座外塑彩龙、详云海浪,气派雄伟。上有两层八角形建筑,内有观世音等佛像。两侧有天君楼、金刚楼、太阳楼、太阴楼,西端是大雄宝殿,东山坡是天齐庙,殿内塑像是地藏王、五岳大帝。前面钟鼓二楼,门外一对石雕旗杆,座上塑造“千秋福地、万古洞天”大字,旗杆上塑造“金龙蟠玉柱”,圆目大口,龙须颤动,形象逼真。从天桥上向各楼走去,凌空信步好像踏云游历天宫。山口西坡有钟卿烈士陵园,钟卿生前任中共锦西县委组织部部长,1948年2月,为掩护群众转移而牺牲。陵园是葫芦岛市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灵山不以山名

广西灵山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为3550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36万。灵山县辖19个镇:灵城镇三海镇新圩镇丰塘镇平山镇石塘镇佛子镇平南镇烟墩镇檀圩镇那隆镇三隆镇陆屋镇旧州镇太平镇沙坪镇武利镇文利镇伯劳镇。

灵山钟灵毓秀

即墨灵山,原名零山,又名灵芝山,均因其形而得名,后因香火之盛,称之为“灵山”,素以“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仙山圣母”而闻名遐迩。整个山由三个山包自东而西排列而成。灵山坐落在即墨城北10公里处灵山镇之南。海拔154.6米,东经12727',北纬3632'。204国道沿山脚下穿过,是青烟、青石两条公路干线之间的制高点,又是城北屏障。

灵山山上山下,树木葱茏,风景秀丽,实为旅游胜地。晴日,登望海石,东南而望可观大海;阴霾天气,山顶云缭雾绕,聚而不散,称作“灵山戴帽”。春秋时节,百鸟翔集,盘旋欢叫,时有全身赤红的“火狐狸”穿跃林间。

灵山不惟自然风光秀丽,且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庙宇建筑别具一格,且规模宏大壮观。更有许多灵山圣母的传说穿插其间。

灵山庙宇相传创建于周元王5年,即公元前471年,唐朝及明朝万历年间,经过了两次大的修复。自清朝道光、咸丰年之后已毁败,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复重修复扩大至今日规模。修复后的灵山庙宇计有圣母殿、眼光殿、疹痘殿、送生殿、催生殿、百子殿、泰山老母殿、无生殿、龙王殿、耳光殿、三神总殿、十八只手殿,以圣母殿最大也最富丽堂皇。

圣母殿主神青霄元君,亦称灵山老母,据明万历年间祭酒周如砥所记,万历年重修灵山祠时,掘得元君遗壳,并一石碑。《元君碑记》载,周元王五年,招远女子王氏,童养于即墨金门姑母为媳,貌甚丑陋,朝打暮骂,不得安宁,元君初无怨色,一日汲水于山之东,遇仙人点还其真容,于四月十五日这天登山顶,坐化于大石之上,得仙为“青霄元君”。后人遂立祠祀之,并以四月十五日为灵山庙会日。

灵山有十大景观:

青霄遗壳:在西山之巅。

酆都城:在西山半坡之阴,远视周石如墙,近视散乱无纪,西南门一石最高,俗称鬼王。

聚宝盆:在山前。

望海石:圣母殿之左,有石高不盈丈,晴日,登石可观大海。

黑虎泉:位于西山西北麓,据传当年有虎引道而掘得此泉。

仙人洞:在东山之西腰,高可坐,阔容三四人,当地人相传风雨不入其中。

玉女盆:在西山西半峰,有石高及背,石面有水一泓,盈盈无源,旱涝不减不溢,长年不竭,相传可洗目疾。

扁担眼:东山东麓,石崮上一窟仅容伸进一手,其水不减不溢,以毛巾拭之,须臾水满如初。传为二郎担山时,扁担一插所致。

孙膑牛迹:西山之西,有牛迹宛然于石面上,相传为孙膑独角青牛所踏之处。

铁耙齿:东山峰石面之上,有一石长出,形似耙齿。

新开辟聚仙洞一处,内有送子观音、八仙过海、哪吒闹海等景观。

交通线路:乘青岛—即墨公共汽车抵达即墨,后乘即墨—灵山车至灵山。

农村墓碑上“显妣”、“显考”是什么意思

90%的人不懂墓碑上的“显考”和“显妣”,原来是这样的意思,作为国人不可不懂!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哪怕是亲人离世了,后人也要长期的祭奠,很多地方是在清明节的时候开始祭祖,我们这里是在秋冬交替的时候上坟扫墓,农村人俗称“挂纸”,就是要在祖先的坟墓上,挂上很多的纸钱,所以我们云南人叫做挂纸

但是我们去上坟的时候,就会发现墓碑上写着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词语,比如“显妣”“显考”,还有某某某大人以及老孺人之墓等等,那么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很多人墓碑上,都要刻这样的字,难道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吗?

关于“先考”“先妣”的含义

很多人在墓碑上看见这两个词语的时候,都会感觉一头雾水,其实除了显考显妣之外,还有先考和先妣,那么,这两组词语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从这个墓碑上就能发现“妣”和“考”,除此之外还有母和公,然后就是老大人和老孺人,这两个应该很好理解,母就是母亲,公就是父亲,老大人指的是男性,老孺人指的是女性

先考和先妣中的“先”,其实就是指先人,也就是我们的祖先,这是对已经故去的人的一种尊称,那为什么要加一个考字呢?那是因为古代的考字,有点类似杵着拐杖的老年人,因此用考字来代表年老体衰的人,先秦时期,考字代表的其实就是父亲,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字不能用来比作活着的父亲了,而是专门指已经死去的父亲,所以墓碑上写着一个先考也就不足为奇了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妣,殁母也,所以一开始妣代表的是母亲,后来专门指已经离开人世的妇人,因此当父母去世之后,古人就会在墓碑上刻着考和妣了

如丧考妣,说的就是好像失去父母一样的悲痛,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彻底地弄清楚了,“考”代表的是离世的父亲,“妣”指的是过世的母亲,所以只能用在墓碑上,因此每当去上坟的时候,最容易看见这两个字了

死去的父母其实就是亡,但是古人非常的忌讳说死和亡,所以用先来替代,于是墓碑上就会刻着先考、先妣,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先父和先母,这也是对已故父母的尊称和祭奠

关于“显考”和“显妣”

那显考和显妣中的“显”字,究竟又是什么意思?

其实是用这个字来称赞父母,认为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因为显字的上面是太阳,太阳代表的就是光芒四射,下面就是一个业字,代表着成就了一番事业,因此墓碑上刻着显字的人,说明是功勋卓著的人

所以显考和显妣,更加深了对父母的赞颂之情,在古代普通的老百姓就只能用这几组词语,那些朝廷的大人物,死了之后也有专门的谥号

老大人和老孺人又是什么意思?

那么老大人和老孺人又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分别代表的也是父亲和母亲

大人是男的,孺人是女的,所以通过看上面这一块墓碑,我们就知道她是一位女性的坟墓,因为妣和孺人都是指女性,刚好这块墓碑上都有这两个字,所以你理解之后,就会观察了,毕竟写着的是李氏孺人之墓

古代的时候,老孺人是大夫的妻子,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就改为了七品官的母亲或者妻子的称号,同时也是对上了年纪的妇人的一种尊称

总的来说,现如今,墓碑上刻着的老大人,指的是那些年老的男性,老孺人就是年老的女性,还有大人也是古代官场的用语

但不是什么人死了之后,都可以称之为老孺人,或者是老大人的,通常平辈的男人死了可以称之为大人,女人的话可以称之为孺人,长辈才能用老大人和老孺人

辈分更大一些的,还要用老太孺人和老太大人,总而言之只要记住一句,不管是孺人还是大人,都是对已故亲人的尊称

写在最后

通过墓碑上刻着的字,也就能彰显出古人的智慧,而且这些字还要提醒后人,一定要好好地做人,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以后才有资格刻上这些字,而且这些字是不能乱用的,年纪轻轻就去世的人,也不会被刻着老孺人或者老大人

古人说生曰:父、母、妻,死曰:考、妣、嫔,活着的人跟死去的人的用法是不同的,会用不同的词语来区分,“故”的意思就更简单了,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故代表的就是亡故的意思,还有据说只有夫妻双方都亡故了,才能用“显”

反正这些传统文化,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不可不懂,这也是对祖先的一种追思和致敬,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的根

梁武帝为什么要佛教徒不准吃肉呢

咱们印象中,佛教徒都是不准吃肉的。其实这并非佛教的戒律,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僧侣不戒荤腥,比如日本的和尚就可以吃肉,甚至还能娶妻生子。

中国的佛教徒,一开始也能吃肉,禁止吃肉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定下的规矩。梁武帝作此规定,并非是想要为难佛教徒,相反,是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诚心,他本人就是名虔诚的佛教徒。

先说明一点,南朝梁以前,中国的佛教徒虽然吃肉,也有限制,不能放开了吃,只能吃三净肉。

啥叫三净肉呢?第一净是“眼不见杀”,即没有亲眼看见动物临死的凄惨景象;第二净是“耳不闻杀”,即没有亲耳听到动物被杀死的声音;第三净是“不为己所杀”,即不是为了自己想吃才杀的。

怎么看,这似乎都有掩耳盗铃的嫌疑。不管见不见、听不听、是否为自己所杀,吃进去的肉难道不是真的?但佛教认为,这样的肉与自己没有因果关系,可以放心吃。佛教律典《五分律》记载,释迦牟尼给三净肉作出定义,还亲自鼓励弟子食用。

但到了梁武帝这儿,他和咱们一样,觉得这太虚伪了。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既然佛教一贯提倡不杀生,那又怎能吃肉呢?只要有人吃,必然有人杀,这是显而易见的。只有不吃,才是真正的不杀生。

另一方面,不准吃肉也是为了与道教竞争。

当时道教很昌盛,有些流派禁食肉类,对其它饮食也有严格的限制。越是这般,越让人觉得这个流派含金量很高,是真的修道之门,信者众多。说白了就是更加专业。

梁武帝认为要想争取信众,就必须对佛教进行改革,对佛教徒加以严格的约束,以树立超脱凡俗的形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学习道教这些流派,在饮食上着手。

于是梁武帝研究众多佛教典籍,终于在《大般涅槃经》中找到理论根据,下令僧人必须吃素。自此之后,汉传佛教才告别荤腥,逐渐形成吃素的传统。

令人佩服的是,梁武帝并没有仗着皇帝的身份说一套做一套,而是身体力行,不但带头吃素,还不近女色。并要求全国上下效仿,说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

这下大臣们不干了,您自己吃素也就罢了,还想让祖先神灵也吃素?不行!在众臣的反对下,梁武帝只好收回成命,允许人们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状祭祀。

梁武帝不是一般的佛教徒,自带皇帝光环的他提倡吃素也就算了,可他为了抬高佛教的地位,居然还连续玩了四次“舍身出家”的表演。

第一次,在大臣们的苦求下三日后还俗;

第二次没那么容易了,群臣捐钱一亿才赎回这“皇帝菩萨”;

第三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第四次大臣们不捐钱了,由朝廷出资一亿。

虽说数次出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也能看出梁武帝对佛信得有多深,是打从心底里认同佛教的信仰。

因为在佛教事务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国政不可避免地被荒废了。最惨的是梁武帝还引狼入室,接收了一个叫侯景的降将,最终上演了一出农夫与蛇的鲜活案例。

侯景本是被鲜卑族同化的羯族人,生性残忍、反复无常,在北齐、西魏都做过将领,也都受到两国君主的猜忌。很多大臣都说此人不可信,梁武帝却对他一再姑息容忍,最终酿成侯景之乱,被囚禁于南梁的宫城台城。

侯景攻陷台城后,带五百甲士去见梁武帝,两人发生了一段对话。

梁武帝神态极为平静,完全没有被逼宫的惶恐,问侯景“你是哪里的人,竟敢作乱,你的妻子、儿女还在北方吗?”侯景慑于梁武帝的威严,竟连话都说不出了,随行部将代为回答。

接着梁武帝又问了几个问题,侯景全都恭敬作答,还答应梁武帝的要求,说会管束好部下,不骚扰百姓。以两人叛乱者和末路君主的关系,这番对话简直诡异。

事后,侯景对身边的亲信王僧贵说,自己多年征战沙场,从来没有胆怯过,但今天不知道怎么回事,见到梁武帝竟然感到害怕,难道真是天子威严不容侵犯吗?

实际上这是心理作用。梁武帝多年信佛,心态极为平和,喜怒不现于色,外表淡定从容。加上古人迷信,侯景也知道梁武帝信佛,情不自禁地怀疑有神佛保佑着梁武帝。

这算是修佛给梁武帝带来的一个好处吧。

不过,侯景毕竟是战场上杀出来的,这些神神道道的东西只能唬住一时,后来梁武帝还是被他活活给饿死了,“不骚扰百姓”的承诺更是成了句空话。

据说梁武帝这饿死也是因为吃素。侯景包围台城,梁武帝的粮食虽然吃光了,但忠于他的士兵冒险跳入附近的玄武湖中,抓来了一批鸭子,还捡到数百个鸭蛋。

可这些东西在梁武帝看来,都是属于荤腥,是坚决不能吃的。后来他想喝蜂蜜水,向侯景索要而不得,才被活活饿死。宁愿饿死都不破戒,也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了。

水浒传开头写洪太尉释放魔君,这个玄幻的开头有什么意义

非常有意义!这是《水浒传》的楔子,也可以叫引子,它给整部小说定下了基调,而且信息量非常大。可以说,如果你不理解这楔子的内容,就看不懂《水浒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咱们回忆一下这楔子都写了啥,跟后文有何关联就明白了。

《水浒传》楔子的名字叫“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它讲得啥事儿呢?

瘟疫是怎么一回事儿?施耐庵为何要从瘟疫写起?

当时正值嘉佑三年三月初三,宋仁宗上早朝,宰相赵哲、参政文彦博向仁宗报告说:

“目今京师瘟疫盛行,伤损军民甚多。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

宋仁宗一听,当时就慌了。早就听说春天闹瘟疫,没成想这瘟疫都闹到我眼皮子底下了,那还得了?

东京汴梁的居民都死伤了这么多军民,那么其他的地方呢?只能更严重。

听完赵哲和文彦博的汇报,仁宗不敢怠慢,马上就同意了二人的方案。

就这样,赵哲和文彦博二人的提议很快就得到了落实。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疫情非但没有被遏制住,反而越来越盛了。

仁宗听说这一套方案不起作用后,急火攻心,龙体也就抱恙了。

病归病,但作为皇帝,眼前这一摊子事儿他不能不管。于是,仁宗拖着病体召百官复议治理瘟疫之之事。

这时候,那个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站了出来说:“眼下瘟疫盛行,民不聊生,咱们朝廷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仍旧遏制不住瘟疫蔓延的势头。以臣愚见,陛下要禳此灾,可以宣嗣汉天师星夜临朝,设坛作法,祈求老天爷,便可以除此瘟疫。”

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便差遣了殿前太尉洪信作为钦差,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去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星夜来朝祈禳瘟疫。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靠道士做法来治理瘟疫?这也太不靠谱了吧?面对这样的大瘟疫,必须用医疗的手段来解决,应该马上召集全国的名医啊!古代统治者真的是这么愚昧和迷信吗?还是因为施耐庵个人比较迷信,才这样写的?

其实,宋仁宗时期的这场大瘟疫是真实存在的,有历史记载的。治理瘟疫的这套措施,也不是施耐庵编的,而是中国古代王朝普遍都采用过的。

靠政治措施、宗教仪式来治理瘟疫,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靠谱,但在古代人看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背后蕴含着一个“天人感应”的逻辑:人类历史上的几乎所有的大饥荒大瘟疫,往往都和人类的自身的行为有关,更与政治因素息息相关。

古人认为,天地万物,一切世事和自然现象都是老天安排的。正如皇帝作为天子,代替老天来治理天下一样。因为是“奉天承运”嘛,所以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然而,皇帝权力虽然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能为所欲为。因为,皇帝的上面还有老天。

老天爷会关注着天子的表现,通过一些自然现象来奖惩天子——如果帝王勤政善行,就通过异常的吉祥征兆,来奖赏他;如果帝王恶政暴行,就会通过反常的灾异,来警告他。

这就是古代天人感应和灾异说背后的逻辑。本质上是士大夫们为了限制君权,防止帝王因个人的任意妄为造成王朝覆灭的一套政治学说。那些反常的天象和自然灾害——如山崩地动、日食彗星、洪水、瘟疫等,就是士大夫们对帝王的错误行为进行劝谏的依托和根据。

所以,当东京汴梁出现瘟疫后,赵哲和文彦博建议仁宗“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无论是以大赦天下的方式给人民以宽容,还是以轻徭薄赋的办法为民间创造生机,其实本质上都是对其以往的苛酷的政治所造成的社会灾害的一种弥补。

这其实暗合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因为,对社会而言,政治越是宽松,社会的流动性就越强。而社会流动性强了之后,民间就会充满生机。当年刘邦建立西汉后采取的就是这样宽松的制度,社会才得以从秦末动乱——楚汉争霸的破坏中得以恢复。

然而,《水浒传》中,宋仁宗的这套政治上的组合拳打下去后,瘟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强盛了。仁宗没办法,只能采用范仲淹的建议,派洪信去江西信州去请张天师。

范仲淹可是治世能臣,为啥连他这样的能臣,都只能建议仁宗去请一个道人来祈天除瘟,这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意味颇深,它意味着大宋朝廷不施仁政,老天的怒气仍未消。所以,大宋朝廷已经对解决瘟疫没有实际的办法了,即使是范仲淹这样的名臣、改革家,也给不出实际的解决办法,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以,朝廷解决不了问题,只能派洪信太尉前去江西龙虎山,请张真人来京城做法除瘟疫。这才引出了“洪太尉误走妖魔”。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这洪太尉放走的108个魔君,其实就是后来梁山的108好汉。

“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施耐庵写这么玄幻的故事,到底有何隐喻?

这里面的门道,其实可深了。不信你仔细看洪太尉放走妖魔的过程,就知道了。

话说这太尉洪信领了圣谕后,就带着几十人离开东京汴梁,来到江西信州贵溪县。

洪信到达贵溪县后,先摆了摆钦差大臣的谱,接受当地大小官员的参拜,然后才差人到龙虎山上清宫送信。

到龙虎山后,洪信见了上清宫的住持道长,说自己是奉皇帝之命,要面见张天师。

主持告诉洪信:

“天子要救万民,只除是太尉办一点志诚心,斋戒沐浴,更换布衣,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礼拜,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志诚,空走一遭,亦难得见。”

洪信一听,马上就怒上心头,好啊,你这臭道士竟然在本太尉面前摆起谱来了。

然而,洪信心里虽然不悦,但他受皇帝差遣,还有求于人,没办法,只能暂且住下,第二日五更时分,沐浴更衣,脚穿麻鞋草履,独自上山。

后来,洪信在登山时,先后遇到了虎、龙(大蛇),吓得差点儿把老命都交代了,而后又遇到了一个倒骑着黄牛的青衣牧童。

这个牧童告诉洪信,张天师早就驾鹤去京城了。洪信听罢,只好怏怏下山。

洪信下山后才从主持口中得知,那个牧童其实就是张天师本尊幻化的。

为啥张天师不肯以真面目见洪信?

这是因为天师觉得洪信是一个无德小人,不配见到他的真身。至于洪信太尉怎么无德法,咱们看他接下来的表现就知道了。洪信听说张天师已经自行前往京城除灾了,就带着一伙人在龙虎山上参观。

在住持的带领下,洪信把三清殿、九天殿、紫微殿、北极殿、太乙殿、三官殿、驱邪殿,逛了个遍。

然而,就在众人将要结束游览时,洪信发现一座非常奇怪的殿宇:这所殿宇不仅一遭都是墙上一水儿地刷着红泥,正面两扇朱红槅子,大门还用胳膊粗壮的锁链锁着。

不仅如此,门面上还贴着数十道封皮,封皮上又用着很多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左书四个金字,写道:“伏魔之殿”。

洪信觉得这“伏魔殿”非比寻常,就问主持这殿的来历,这才知道,此殿是前代老祖天师锁镇魔王之殿。每传一代天师,就要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得妄开。到如今已经有八九代祖师了,从来没有人打开过,连锁都是用铜汁灌铸,谁也不知道里面是啥。

一听“魔王”二字,本来逛得有些精疲力尽的洪太尉顿时又提起了精神,非得让道士打开大门,他好进去观看魔王长什么样子。

道士怎么敢违背祖训呢,就说先祖天师叮咛告戒过:今后诸人不许擅自打开。

洪信一听,登时就火了,怎么着?我堂堂朝廷殿前太尉,被你们张天师耍了也就罢了,还治不了你们这群徒子徒孙?敢拿你们祖师爷压我?你们祖师爷再厉害,也只是江湖术士,还管不了我这堂堂太尉。你不让我看,我今天就非得看。

所以,洪信马上摆出一副非看不可的架势说:

“胡说!你等要妄生怪事,煽惑百姓良民,故意安排这等去处,假称锁镇魔王,显耀你们道术。我读一鉴之书,何曾见锁魔之法!神鬼之道,处隔幽冥,我不信有魔王在内。快与我打开,我看魔王如何?”

道士苦苦劝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

洪太尉一听,勃然大怒,“怎么?我堂堂的太尉,还指使不懂你这小小的道士不成?这要是传出去,你让我这张老脸还往哪搁?”

因此,他指着道众喊道:

“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士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你看,洪信竟然威胁收了道士的度牒(度牒是古代出家人的官方证书,有了它,就可以免除徭役。在北宋时期,度牒可是宝贝,平常人花上几百贯钱都不一定能买来),还威胁把他们刺配充军。

道士犯了什么法了吗?没有。他们不过是遵从道观的规定,不让洪信打开“伏魔殿”的大门而已。然而,洪信竟然为了一己私欲,滥用法律和权力来威胁这些道士,威胁他们违反道观规定。

在洪信的淫威之下,这些道士也没办法,只好打开了殿门。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伏魔殿被封印的108个魔君就这么被洪信洪太尉给放走了。

施耐庵写这样一个故事,暗喻了什么呢?

你想啊,这108个魔君被封印在伏魔殿这么多年,怎么洪太尉一来,就被放走了?洪太尉真的是一时失误,才放走了那108个妖魔吗?

显然不是。

洪太尉是通过朝廷钦差手中的权力,才放走的妖魔。他之所以能够那么肆无忌惮地臭不要脸,那么肆意妄为,不是他自己有多厉害。如果他只是一个叫洪信的普通人,道士早就把他给大的屁滚尿流了。道士们之所以惧怕他,是因为他那“太尉”身份。所以,这一回叫“洪太尉误走妖魔”,而不是叫“洪信误走妖魔”。

换句话说,是权力让洪信可以不要脸,是不受约束的权力让洪信可以任性胡来,最后放走了妖魔。

后来,张天师到了京城做了法事,瘟疫果然被除掉了。

一场朝廷解决不了的大瘟疫,一个江湖道士出手就给解决了;后来,朝廷太尉滥用权力放走了妖魔,导致108个好汉在梁山聚义。这二者又有什么联系呢?

其实,通过前面我们介绍的天人感应和“灾异说”就可以明白,不管是出现瘟疫,还是妖魔被放走,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北宋朝廷滥用权力,从而导致了乱自上作。

所以,通过这个楔子,施耐庵给整部《水浒传》定了一个基调——乱自上作。北宋的一切灾难,好汉们被逼上梁山,其实都是北宋的最高统治者不作为、胡作非为导致的。

哲宗病逝时无子,大宋当时的掌权者——向太后集团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宰相章惇曾指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立了端王赵佶为皇帝。

赵佶(宋徽宗)当上皇帝后不务正业,不理国事,专心于艺术研究。

你说宋徽宗作为一国之君,他不想治理天下,将权力交付给能臣也行啊。但他上位后,专门排挤能臣,反而让“蔡京、蔡攸、童贯之徒,纵恣于上;高俅、杨戬、朱勔之党,朋邪于下”。

就这样,北宋的官僚集团越来越腐败,甚至很多能人被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

通常,人们将《水浒传》解读为农民起义。但事实上梁山好汉们并没有真正去造大宋朝廷的反,而是打出了“替天行道”的旗号,喊出“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剪除君侧元凶首恶,去邪归正”的口号。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啥梁山既然已经“犯上作乱”了,却“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说梁山之所以失败,都怪宋江这个投降派。

其实,这样的解释是将《水浒传》理解歪了。“水浒”本是江湖的意思,《水浒传》是一部小说,为何施耐庵却以史官专用的“传”字来对其命名呢?

其实,《水浒传》的真正命题不是农民起义,而是江湖好汉们试图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捍卫王道,“用江湖的道义来融合庙堂”。

上一次,江湖道士解决了大宋朝廷治理不了的瘟疫,这一次,江湖人能用江湖的价值观拨乱反正吗?

《水浒传》的大结局,已经给出了答案。

偏于理想主义的儒生们,向来信奉“礼失而求诸野”。所以,当庙堂之上儒家的正统道德礼仪被丢弃后,儒生们就将希望寄托在民间,骗自己相信民间还存在着修复道统,维护皇权的可能性。然而,事实却证明,这只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想象,注定会以悲剧收场。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关于农村墓碑上“显妣”、“显考”是什么意思和释具行为什么要坐化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农村丧葬文化 墓碑上 故显考 故显妣 先考 先妣 是啥意思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若需转载请注明:https://bk.jguuu.com//14/133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