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为啥有阴历阳历之分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公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为啥有阴历阳历之分
在我国使用的历法中,有阳历阴历之分,那是因为天上有太阳有月亮,也因为我国人历来重视阴阳的使用和区分。在区分阴阳上有一套法则,并约定成俗成习子。太阳定为阳,月亮定为阴,天阳地阴,男阳女阴,日阳夜阴,乾阳坤阴,甲阳乙阴,子阳丑阴,万事万物都一分二有阴阳。阴阳已变成哲学概念,无所不用。
我国古人很重视对太阳月亮的观察,夏朝时就有夏历,那时就基本创制了阴历阳历,形成了阴阳合用的农历。那时的人就知道单有阴历还是不方便的,还应有阳历,应阴阳历才可以达到互补,才方便日常使用,方便生活。
现在国际公认通用的公历,就是从阳历改造过来的。阳历就是以太阳运行规律特点而制定的历法,主要以太阳回归年为依据。太阳运行而形成四季寒暑冷热不同,我国古人正是利用这些特点而创制了二十四节气,以利于指导农事及生活,所以在阴阳历法上,阳历是比阴历作用大而有用多一些的。
阴历是以月亮运行特点而制定的历法,严格以月亮圆缺盈亏周期为依据制定,以朔为月初一,以望为月中,以圆缺盈亏一次为一月。所以,阴历仅是体现了月变特点,重在月亮变化上,没太多实质意义,对人生产生活指导作用不是很大。远不如阳历有用。于是便设法将阴阳历合用糅到一起,形成了阴阳合历之农历。
阳历重年,体现四季变化特点,知寒热冷暖变化,人了解之,方便生产生活。阴历重月,体现月相变化,知月朔望盈亏,但对生产生活帮助不大。一个太阳回归年用时365天5小时48分46秒,二十四节气就是严格以这个时间区分的,从交立春始,到下一个交立春止,这是这个时间,这与阳历年日数是有小小误差的,因日要计整,所以阳历年一般取365天,会四年一闰,闰年多取一天,成366天。因此,从阳历看节气,也常会有前后一天之误,不是百分百固定在一天。月亮圆缺周期用时是29天12时44分,天数要计整,所以阴历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会有七个月大的,是354或355天,与阳历年差十一天上下,这样就要设置月来补平,形成了十九年七闰法,阴历逢闰月就有十三个月,384天了。阴阳历各有特点,我国人已习惯使用,西方许多国家只用阳历改造后的公历,是不用阴历的,不知阴历为何物。我国除了有阴阳历合用之外,还有一个干支历合用在一起。如202O年是庚子鼠年,这庚子就是干支,我国民间有用干支纪时习惯。所以我国历法是些复杂不单一的。
公历与农历对应的节气
寅月为正月(含立春、雨水两个节气)
卯月为二月(含惊蛰、春分两个节气)
辰月为三月(含清明、谷雨两个节气)
巳月为四月(含立夏、小满两个节气)
午月为五月(含芒种、夏至两个节气)
未月为六月(含小暑、大暑两个节气)
申月为七月(含立秋、处暑两个节气)
酉月为八月(含白露、秋分两个节气)
戌月为九月(含寒露、霜降两个节气)
亥月为十月(含立冬、小雪两个节气)
子月为十一月(含大雪、冬至两个节气)
丑月为十二月(含小寒、大寒两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对应时间:
立春(2月4日)、雨水(2月19日)、惊蛰(3月6日)、
春分(3月21日)、清明(4月5日)、谷雨(4月21日)、
立夏(5月6日)、小满(5月21日)、芒种(6月6日)、
夏至(6月22日)、小暑(7月7日)、大暑(7月23日)、
立秋(8月8日)、处暑(8月23日)、白露(9月8日)、
秋分(9月23日)、寒露(10月8日)、霜降(10月23日)、
立冬(11月8日)、小雪(11月23日)、大雪(12月8日)、
冬至(12月21日)、小寒(元月6日)、大寒(元月21日)。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即一个回归年大致等分为二十四个阶段。实际是阳历,根据太阳对地球上的日照来定。每年的实际节气与这里的时间略有相差,一般最多相差一两天,在使用时以实际为准。
为什么中国会计算农历和阳历两种历法
你应该问:为什么中国会计算阴历和阳历两种历法吧?
农历说几月初几的时候,用的是阴历,计算的是太阴(月亮)的周期;农历说清明、谷雨、、、二十四节气的时候,用的是阳历,计算的是太阳的周期。
现在的公历,也是阳历,是计算太阳周期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所以农历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公历的日期,每年都是同一天。。。所以呢?农历是阴阳混合历,公历只是单纯的阳历。(公历的星期含有阴历的成分,但已经没有指导意义,只有象征意义。)
为什么要计算两种历法?因为太阳和月亮对于我们的生活,影响都很巨大。比如你要看潮汐,你要看月圆,得用阴历;比如你要知道什么时候立春,什么时候冬至,得用阳历。
农历二十四节气为什么不和农历相关而和公历相关呢
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即“阳历”的一种,一年365天,分为十二个月,一、三、五、七、八、十、(腊)十二月为大月,每月三十一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三十天,二月是二十八天。但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所以每四百年中有九十七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闰年的的计算方法是:公元年数用四除得尽的是闰年(如1960年),用一百除得尽的是平年(如1900年),用一百除得尽用四百也除得尽的又是闰年(如2000年)。
那么“农立二十四节气为啥不和农历相关而和公历相关呢”?
其实公历就是阳历~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也叫“格里历”,通称为阳历。
我国自民国元年釆用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国际通用的公历。它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阳历以地球饶太阳的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又规定七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八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积至四年约满1天。这一天就加在第4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而农历则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那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剧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
夏历又称农历或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时间为1个月,共29天半。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而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4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农历(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农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应季节,这是个很大的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的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合历。夏历(农历)现我国仍在使用,使提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春、夏、秋、冬四季。
由此不难看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从每年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至大寒,是和公历密切相关的。因为公历每年365天~366天以回归年为准,且大小月年同(除2月份外)也很有规律。二十四节气时间的准确表明更能跟季节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关联。公历历时的标准及农历四季时间的调整在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好了,关于为啥有阴历阳历之分和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是公历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