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为什么自古徐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徐州驻军为什么那么多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为什么古代有守大城必野战的说法
为什么守大城必有野战?必须要了解‘守江必守淮’和“守险不守郫”的道理,才会知道机动作战,掌握战场主动权有多重要。很多人认为,防守长江就是据守长江南岸,这样是守不住的。北方军可以选择任意点南渡,防不胜防。防守长江是将军队布置在淮河与长江中间地带,把这里的广阔空间作为战场,争夺战略主动权,叫守江必守淮。
在江淮地带,南军可以选择进攻、对峙、守城、骚扰。在敌军主力来攻、失利时退守长江北岸,依托战略据点(合肥、安庆、襄阳)进行机动作战。
江淮间水网纵横、湖泊密布。南方水军利用水道作战:与陆军夹击北军或载船转移、上岸偷袭或者劫对方粮道。北军如无强大水军,则无法南渡长江。
中国虽大,自古北方征服南方只有三条路,一是自济南下徐州取合肥,经淝水入江,或经运河自扬州下江南;二是兵出河南取襄阳、武昌;三是自陕西出汉中,取江州顺江而下。
“守江必守淮”的核心是利用中国特有的地理优势,以战略要点为中心灵活作战,绝不丢失战场主动权。利用江淮特有地形、气候和长江的屏障优势,灵活机动的主动防御。守江的底线在于坚守江州、襄阳、安庆、合肥等城(相当于攻城战的城门),是南方据点和出发阵地,失守了就失去战略主动,必败无疑。
南宋初年,金兀术10万铁骑南下,分四路攻宋,在未掌握江淮和长江局面下南渡。虽攻破临安,却被宋军在江淮一带连连攻击,损兵折将。此后金兀术一生不敢南渡,攻势到淮西、襄阳一带即停。
元军克襄阳则亡宋、太平军失安庆则国灭。48年国军不能果断南撤江淮,损失全部野战主力,再想划江而治成功可能性为零,都证实了守江必守淮的道理。
守城必须是“守险不守陴”,道理如同守江必守淮,就是以城门为中心,与攻方进行大规模野战。影视里的守城都是在城墙一字排开,站在上面放箭、砸石块。如果到这个地步,城池基本是守不住的。攻方可以任意地点、任何时间发动攻击,守军防不胜防。在大城、重要关隘争夺战中,如北京、长安、襄阳、徐州这种战略要地,守军必须拥有精锐野战军,在动员平民(守城)参战后,总兵力在10~20万,才有可能守住。
守方部队不能全部署在城墙上(相当长江南),这叫被动死守、守死。野战主力(援军)需驻扎在城外,或分兵到离城较远的山丘、水源扎营(相当于江淮),与城市互为犄角。免得被围死,断绝外界联系。
城下守军主力以城门(战略要点)为核心,利用壕沟、木栅、拒马等阻挡敌军骑兵,任务是防止敌军攻城设备靠近城门和城墙;城墙守军以弓箭、火炮等火力配合支援。明以前城墙多为泥墙,根本无法阻挡大军。
攻方想靠近城墙,先要戒备守方突袭侧翼、营寨,还要突破城下守军层层阻击,躲避城墙的居高临下炮火和箭矢、重点保护攻城设备,需付出很大的伤亡。
同时不能随心所欲的选择攻击方向,因为城外守军在城墙火力掩护下可以快速机动,弥补薄弱防御阵地,守方主力失利或疲惫时可退回城内休整。
更要命的是城墙外守军是能在攻方不利的情况下进行反击、逆袭和劫营。一旦攻方受挫撤退,其攻城设备、器械会被完全毁灭。这种战法叫“守险不守郫“与“守江必守淮“是同个道理。
电影《特洛伊》就体现了城门决战的战法。英法百年战争中,守城的英军在城门外布置重甲步兵,加上城墙上英国长弓兵的超远射程,多次大败法军。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北京城下大战皇太极也是如此战法。
即使守天下第一险关:潼关,守军也要在城下列阵。如明末孙传庭因崇祯逼令征讨河南,精锐损失殆尽、逃回潼关。李自成乘势而来,不得已孙传庭出关应战,战死沙场。
所以古代守大城必有野战,证实了积极防御是最有效,守方仍拥有一定的战场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攻方往往不能迅速达到战役目的,只能选择撤军或长期对峙消耗。
假如攻方隔绝孤城外界联系、攻城锤开始撞击城门、搭起云梯爬墙头的时候,那是到了绝境(守方无野战力量),城破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感谢点赞和关注。什么是十二军
十二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12集团军,第12集团军的军部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原代号83226部队。是1985年由陆军第12军改编的,隶属南京军区。下辖第34,35,36师和原属第60军的179师(该师1971年开始担任迎外表演任务)共计4个步兵师。并编入坦克第2师、炮兵旅和高炮旅。
“府院之争”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
1913年12月的一天,湖北武汉迎来一个难得的冬季晴日。时近中午,汉口码头鼓乐喧天,气氛热烈而隆重。黎元洪副总统亲率众人,送几天前来鄂考察的陆军总长段祺瑞启程回京。谁知,就在二人即将挥手告别之际,只见段祺瑞的心腹亲信徐树铮猛地蹿到黎元洪身边,拔出手枪,抵在黎元洪腰间,低沉而阴冷地说道:“请黎副总统随我们一起到北京就职!”顿时,黎元洪惊出了一身冷汗,随后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只好乖乖跟着段祺瑞一行动身北上。
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黎元洪早年求学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服役于北洋水师,曾参加过“甲午海战”并死里逃生。武昌起义爆发时,时任清军协统的黎元洪踏上了传奇之路。据说,当时起义新军把他从床底下硬拽而出,在黑洞洞枪口的威逼之下,黎元洪才硬着头皮当上了湖北军政府都督,一跃而成高举革命大旗的辛亥元老。大清王朝之亡,黎元洪当属头号掘墓人。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黎元洪以湖北都督身份被选为临时副总统。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黎元洪又当选正式副总统。当选后,本该北上就职的黎元洪却遥领副总统身份,坐镇武汉不动,依然牢牢控制着整个湖北地区。
于是,陆军总长段祺瑞主动请缨,以“磋商要政”为名南下武汉,劫持黎元洪北上就职。一路之上,徐树铮横眉冷对,副总统黎元洪威风扫地,形同被押囚徒。更沮丧的是,劫持黎元洪的专列行至半路,袁世凯便发来电令,委任段祺瑞代行湖北都督一职,彻底解除了黎元洪的兵权。从此,黎元洪和段祺瑞、徐树铮结冤成仇,为日后的“府院之争”埋下了一道伏笔。
劫持到北京之后,黎元洪立即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在此期间,袁世凯极尽拉拢笼络之能事,先是与黎元洪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称帝时又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黎元洪坚辞不就,甚至当着来使的面,把封王金册、冠冕绶带全部扔到了窗外,以示对袁世凯称帝的愤慨。尽管如此,袁世凯病逝之前,依然指名黎元洪继任民国大总统,段祺瑞执掌国务总理。从此,人称“黎菩萨”的黎元洪荣登大宝,开始和人称“北洋之虎”的段祺瑞共掌国柄。本来二人应该同心协力,好好治理已是千疮百孔的国家。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在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黎、段二人针尖对麦芒,争斗不已,史称“府院之争”。
1916年6月7日,黎元洪正式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身为江苏督军的冯国璋出任副总统,段祺瑞则出任内阁总理兼陆军总长,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随着袁世凯的病逝,北洋旧部群龙无首,逐渐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人人都成了资历、地位、威望都相差无几的北洋大佬,相互之间谁也不服谁。那么,最终到底谁人能呼风唤雨呢?这就要看谁的政治手段更厉害,谁的政治资源更丰富。最为关键的一条是,还看谁拥有威力强大的军队。谁的军队占据上风,谁就可以控制中央政权。于是,段祺瑞以陆军总长的名义,把省级军事长官的名称由原来的“将军”改为“督军”。至此,各省督军盘踞一方,中国进入了南北分裂、军阀割据的时代,民国历史上著名的“督军团”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此时的北京城里,“府院之争”开始鸣锣上演。
段祺瑞提出任命心腹亲信徐树铮为国务院秘书长,谁曾想遭到了黎元洪的坚决反对。
徐树铮与段祺瑞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是情同父子。据说,当年贫寒书生徐树铮进京赶考,因为囊中盘缠告罄,困居在一个小旅店卖字为生,偶遇段祺瑞。段祺瑞一看此人书法,笔锋之间十分了得,攀谈之后更觉其才华过人,于是当即收留了徐树铮。此后,徐树铮跟随段祺瑞鞍前马后,渐成左膀右臂,须臾难离。
最终,手中没有兵权的黎元洪还是扭不过段祺瑞,徐树铮一脸春风当上了国务院秘书长。
那时候,由于恢复了《临时约法》,民国政体也随之变为了“内阁制”,但所有出自国务院的行政文书在下发之前,必须加盖一道总统印章,方能生效颁布。“府院”相互制约,总统印章成为了大总统权力的象征。这样,新任国务院秘书长的徐树铮每隔几天,便要抱着一摞文件,去找黎元洪加盖总统印章。此时,徐树铮早已知道了黎元洪阻挠自己上位,所以每次见到黎元洪时,更是蛮横无理,甚至指手画脚,根本没把大总统放在眼里。
时间一长,黎元洪忍无可忍。他对段祺瑞说,你赶紧把那个徐树铮轰走,否则我跟你没完。段祺瑞回答说,要免徐树铮也可以,你把我也一块儿免了。弄得黎元洪愣在那里,不知所措。
但是,徐树铮的嚣张气焰,让黎元洪的亲信幕僚们看在眼里,气在心头。尤其是内务部长孙洪伊实在看不下去,开始出手反击。孙洪伊利用自己在国会中的影响力,联合“反段”力量,与徐树铮针锋相对,频频引发冲突。
一怒之下,段祺瑞以内阁总理身份签署了对孙洪伊的罢免令,仍派徐树铮前去加盖总统印章,却连续四次遭到总统府秘书长丁世铎的拒绝。最后,段祺瑞亲自出马,黎元洪依旧不准,气得段祺瑞甩袖而去,居然弃职离京。
段祺瑞以辞职相威逼,黎元洪不得不再次屈服。最终,徐树铮、孙洪伊、丁世铎同时被免职。段祺瑞“二比一”获胜,才同意回京复职。
这番争斗,段祺瑞之所以获胜,因为他背后有各省督军的支持。而黎元洪麾下没有一兵一卒,只能做有名无实的国家元首,地位几乎就是段祺瑞手中的一枚“橡皮图章”。因此,黎元洪必须依靠段祺瑞的支持,而段祺瑞则需要黎元洪这样一位各方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装点门面,维护“中央政府”形象。
《民国纸牌屋》,宫兆波(著)
团结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为什么自古徐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古称彭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华夏九州之一,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历史长河中,徐州自古被兵家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历史上在徐州发生的大小战争就有四百多次,最著名的战争当数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和近代的淮海战役。那么,为什么兵家都想争夺徐州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徐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了,徐州自古就是战略要地,有东晋人说:彭城之得失,辄关南北之盛衰,朱德元帅也说过:徐州就是古今决战的主现场。
古今军事家的观点,基本都是相同的,徐州之战,往往是关系到敌我双方的盛衰之战,而不是无关紧要之战。所以古今军事家都会对徐州之战非常重视。
徐州之所以被古今军事家们称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是因为历史上北国的军事家只要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打开了进军南方的口子,而南方军事家认为,只要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进军北方的钥匙,可见徐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现在的徐州,已经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已经是商家的必争之地!
文章分享结束,为什么自古徐州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徐州驻军为什么那么多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